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

尧都刘村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1)

《游击队歌》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几乎每个人听到它都会热血沸腾。而这首歌就诞生在临汾市刘村镇秦家大院。84年前,年仅34岁的贺绿汀,在临汾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创作出这首令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之振奋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族危在旦夕,贺绿汀跟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辗转来到了当时八路军总部的驻扎地临汾。一路上,老百姓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心。

一天,他们刚准备在驻地开演,一个小孩儿冲了过来,执意要参军。大家看他人还没有枪高,都劝他回家!可他瞪着眼睛拼命喊:“我没家了!我哥就是游击队员,我哥行,我也行!”说着,他竟哭了起来。原来,前不久,日寇袭击了他们村庄,两岁的妹妹被活活烧死,父母亲被吊死在树上,姐姐被逼得跳了崖,他是被赶来的游击队员拼命救下的唯一幸存者!“我要打鬼子!我要报仇!”孩子的哭喊让所有人都义愤填膺!贺绿汀的泪水在流淌,怒火在燃烧,他冲上前去振臂高呼:“我们不要悲伤的泪水,我们要和鬼子拼到底!”

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古老的民族正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身在延安的毛泽东,针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在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游击队灵活机动、神出鬼没,让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天,贺绿汀一来到炮兵团,就被眼前的钢炮和“三八大盖”吸引了!团长指着战利品说:“看,没有枪、没有炮,可有敌人给我们造啊!”在一旁的指挥员笑着说:“不光枪和炮,还有粮食、衣物和弹药哪”!“游击队员这么厉害”!于是,他跑去听彭雪枫的游击战术。在密林里、高岗上,游击队员的麻雀战、山地战、伏击战让他大开眼界。平型关,115师冒雨伏击,歼灭日寇1000多人;阳明堡机场,769团雨夜袭击,炸毁敌机24架。战士们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我们的游击战术:鬼子多了咱就转,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住下咱就扰,鬼子后退咱向前,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也看不见。在敌后,日本鬼子草木皆兵,他们日本皇军的军校里从来就没有学过这样的战法。我们的敌后游击队,抗击着64%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

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贺绿汀热血沸腾。他再也坐不住了,转身奔向了窑洞,他要为游击队员写一首歌!窑洞里冰冷如霜,油灯昏黄如豆,贺绿汀的心中却似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脑海里的枪声人影化成了节奏旋律,节奏旋律又化作枪声人影……天亮时分,《游击队歌》与初升的太阳一同诞生在刘村镇秦家大院!

从此,歌声插上翅膀,穿越了硝烟,在汾河两岸、在太行山上、在全国各地的抗日军民中迅速传唱开来。它像阳光,驱散了阴云,鼓舞了斗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激励着中华儿女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4年过去了,这首《游击队歌》依然传唱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如今,我们拥有自己的人造卫星、航空母舰,有百万雄师守卫边疆,我们更有14亿颗拳拳赤子之心。当再一次踏上刘村镇秦家大院这片土地,当《游击队歌》再次响起,依然会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前进!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2)

吉县社堤村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3)

走进离吉县县城不远的黄土塬面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社堤村。沿着村口的白杨树一直往下,便能看到三孔青砖土坯的窑洞,它昏黄、陈旧、矮小,但就是这里,承载着吉县人的革命历史、红色记忆。

这就是吉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社堤村党支部旧址。

1937年,共产党员郑方以山西牺盟会吉县分会特派员身份来吉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根据中共山西工委指示,秘密进行建党工作。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吉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

因日军占领吉县县城,中国共产党吉县临时工委被迫分散转移至农村,在继续发动群众、宣传政策的同时,重点培养积极分子,也就从那时起,革命的火苗在社堤村陈辰庚、葛庭芳、陈文治等人心中燃起。

3月的一天,葛庭芳、陈文治来到陈辰庚家,秘密举行了简短而庄严的入党仪式。

尽管早春的黄土高原乍暖还寒,但三名共产党员却是热血沸腾,他们依次走进了窑洞,在土炕的西北角围坐一圈,中间一张小炕桌,带蓝花的白瓷碗盛满了水,暗黑的煤油灯灯捻笔直。一场土窑洞里的秘密党员会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社堤村党支部正式成立。

随着党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激发了吉县群众的抗日热情,尤其在青年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共产党员张殿中,1938年离家参加革命时,父亲已年迈,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老父日夜思念,惦念儿子,嘴里不停地念叨:“娃儿!啥时候我的娃儿能回来?”最终他也没能等来儿子的消息,撒手人寰。他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余次。在百团大战、文汾反扫荡和狙击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25年后,张殿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喝着家乡的水,说着家乡的话,走在家乡的小路上,他思绪万千。乡音未改,但物是人非。跪拜在父亲的坟前,张殿中心含愧疚,他轻轻擦拭碑文,抚摸着盖着父亲的一抹抹黄土,颤颤巍巍喊出了一声:“爸,儿子回来了!”。

陈西岐是社堤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陈辰庚的二弟,大哥入党从事革命时他还不满七岁。受哥哥的影响,他1949年投身革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他积极工作,当过班长,荣立三等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退伍回到生养他的社堤村,先后担任过大队会计、民兵连长、主任、支部书记、林场场长。如今陈老年已90岁高龄,身体矍铄,头脑清醒,经常给儿孙们讲社堤村红色党支部的故事,教育下一代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80余年来,社堤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坚守信仰,爱党爱国,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脱贫攻坚中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吉县民政局的党员干部专程来社堤村红色党支部遗址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走访慰问老党员,传承革命薪火,赓续奋进力量,谱写新时代民政工作新篇章。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4)

侯马彭真故居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5)

彭真,原名傅懋恭,1902年10月12日出生在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75年的革命生涯中,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首先,讲一讲他在狱中斗争的革命事迹。作为山西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1929年6月1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彭真不幸被捕并被判以9年重刑,后被关押在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第三监狱。狱中条件非常恶劣,狱卒们肆意对犯人使用各种残酷手段进行虐待、勒索和迫害。但在彭真领导下,三监党支部号召狱友,进行坚决斗争,他们以要求监狱“改善生活待遇”、“反对监狱虐待”、“我们有生存权利”等为由进行决食斗争。决食斗争先后进行过五次,最长一次时间长达21天。经过了两次绝食斗争,彭真的身体极度虚弱,开始吐血、痢疾、患上严重肺结核,生命垂危,即便在组织上让他准备写遗嘱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同大家一起坚持狱中的绝食斗争。

斗争间隙,为了激发同志们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他组织共产党员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他本人还认真研读了国民政府颁布的《六法全书》,给自己和同时被捕的同志写申辩书。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彭真对法律的最初接触竟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的。

其次,再讲一讲他与北京城市建设的事迹。1958年8月,中央决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大建筑工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和北京市长的彭真,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听取专家们讨论的意见和设计方案进展情况的汇报。

对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彭真指出,你们要想把国庆工程设计好就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光是专家的意见,一般群众的意见也要认真研究,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方案。我们搞的建筑则应当体现“以人为主”、“物为人用”“为人民服务”,要使用它的广大人民群众感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大会堂不仅要使人感到它的庄严雄伟,还要同时感到它平易近人,要让人民群众看到这个建筑就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不能让人感到压抑和高高在上。

彭真六十年前讲的“以人为主”的建筑设计思想,与现今国际建筑界普遍承认的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完全一致,可见彭真同志倡导的“以人为主”的建筑设计意见,已成为当今全世界建筑师的共识。

最后,讲一讲他三个月制定7部法律的事迹。1979年2月,彭真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仅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7部法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期间,彭真在人民大会堂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由于过度劳累,彭真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即使是在住院期间,他都没有停止工作,还要工作人员到医院向他汇报情况,进行研究。

从1979年2月到1988年1月间,在彭真的主持领导下,共制定了55部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出台了如此众多的法律,这在世界立法史上是空前的,使我国第一次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举行“红色地名、精神传承”宣讲活动,就是要赓续伟人革命、忠诚、斗争、为民、勤政、廉洁的精神血脉,就是要薪火永不褪色、永远沸腾、永远奋斗的红色革命基因!

今天的新田大地上处处体现着伟人的关怀,他题写的“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得更好”殷切期盼,永远镌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他题写的“侯马站”,见证着家乡这座交通枢纽城市的繁荣发展!他题写的“侯马市人民医院”,体现着对家乡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祝愿!他题写的“垤上小学”,饱含着对家乡莘莘学子的深切关怀!

百年华诞,正是风华正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中勇立潮头、再立新功、再铸辉煌、再谱华章!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6)

洪洞白石村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7)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室前准备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这段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也许在座的青年朋友可能会陌生,但我相信在座的五六十岁的长辈们,一定会勾起你少年时读中学的青春回忆,没错,这就是著名军旅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最脍炙人口的结尾的话,从上世纪50年代时就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经典课文,对那一个长时段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灵魂、信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能您还不大清楚,魏巍与洪洞有着很深的关系,因为他的人生起跑线就是在洪洞白石开始的,白石村位于洪洞县辛村镇南部,因上古时期女娲炼石补天遗留白色巨石而得名,在白石村有一座红色历史革命展馆一一白石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是山西省辛亥革命元勋、山西省军政府副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建于民国三年,1936年红军东征到1937年八路军抗战时期红一军团部、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115师师部先后在这里驻扎,而魏巍就是在白石参军走上革命道路的。

烽火硝烟弥漫处,正是男儿报国时,1937年初冬,日军入侵山西占领太原,兵锋指向晋南,我八路军总部驻军马牧,115师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南撤马牧,白石一带秣马厉兵,此时华北抗战局势危如累卵,民族存亡悬在空中,而在河南郑州却有一名叫魏鸿杰的少年,冲破家庭阻挠向着战火连天的山西抗日前线迸行。这个少年来到汾河岸畔的马牧村,经过考试,加入了115师随营学校,随后又并入驻扎白石的总部随营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在随营学校多次聆听朱总司令、左权将军等传奇将军的讲课,曾经与朱总司令一起打篮球,曾经与大音乐家贺绿汀、王洛宾在一个院子居住,曾经唱响游击队歌,在抗战时期,他加入了晋察冀的八路军队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来到朝鲜战场,在朝鲜,他亲自目睹了志愿军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的浴血拼搏,听到了许多志愿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感受了志愿军在战场上感天动地的铁血豪情,这许许多多奔涌翻腾的情愫终于在一天化作喷氵甬的泉水倾注笔端,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著名的战地通讯就诞生了,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引起 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印发全军;几十年后,这篇文章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军事文学经典。

2000年,魏巍来到他人生起跑线开启的地方一一洪洞大地,给马牧和白石都留下了墨宝,正所谓:故地依旧存,随营记忆新,起跑从此始,更思故去人,在白石红军八路军纪念馆里,一列列斑驳的老物件,一幅幅纪实的照片,让我们了解到抗战革命英烈舍生取义、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感受到了英烈精神超越时空的光芒。

今天,当我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向革命先烈们承诺不忘初心使命,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时,我们更应该在本职工作中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将红色革命精神化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石阡县红色文化(红色地名精神传承)(8)

来源 ▎临汾TV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