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魔性笑声(00后老师撕了什么伞)
昨天,“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登上热搜。点开一看,是一群正在考试的小学生,将课本放到了过道上。
什么意思?伞在哪里?如今互联网上让人看不懂的热搜越来越多,折射出互联网“梗文化”对日常语言表达的影响。
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文化现象?记者走访发现,对于这样的文化形象人们观点差异很大。一些人认为这些受“梗文化”影响的流行用语符合年轻人的表达特点,有着让人“会心一笑”的能力,不影响语言的正确使用;但也有人认为这类现象属于“语言污染”,甚至部分已经触及道德问题,应该杜绝。
“撕伞”跟伞没关系
看到“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这个热搜,大学学中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吕越也没看懂,“难道95后老师跟00后老师已经有这么大隔阂了?”
不过翻看了热搜的几张图片,她才反应过来,这原来是一个“网络梗”——“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曾是网上热门的“心灵鸡汤”,这些00后老师们念书时曾想过、用过的作弊手段,比如偷看课本等,在他们当上老师后能见招拆招,让现在的学生无法作弊,等于将自己撑过的“伞”撕了,让如今的学生只能“淋雨”。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想要表达的跟“伞”完全无关。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还有不少。比如有人自称“秋高”——意思是被人“气爽”了。又比如有人劝你做一朵“秋天的菊花”——意思是“可以想开了”。
除了语意上的关联,还有语音上的关联,这类则被称为“谐音梗”。比如曾被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评为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夺笋”,实际意思是谐音“多损”,用来指一个人“嘴不留情”。
这些 “梗”大多依托于网络综艺节目和短视频而诞生。《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奇葩说》等一系列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节目走红,带来了一系列“梗”。例如“普信男/女”,就来自《脱口秀大会》上杨笠的一句“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还有一些“梗”则通过网友的评论产生了全新的意思。例如“曹县”,最早是当地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喊出“山东菏泽曹县……我的宝贝”,网友纷纷跟进评论,让“曹县”成了“骄傲”的代指。
据了解,“梗”这个字本身就是互联网解构的产物。业内人士介绍,互联网上的“梗”,其实是“哏”字的讹字,有笑点、伏笔之意,在网上衍生出“有东西有内容”之意,称赞一个人“有梗”是指对方“有意思、有内容”,“造梗”则是创作桥段、制造笑点之意。特别是随着脱口秀、短视频的流行,“有梗”成了互联网表达的特点之一。
从“梗”中窥见创意
吕越不反对有“梗”。在她看来,带“梗”的表达既出其不意,又能有所关联,“就像是现代的歇后语,融入了现代人的观察与思考,让文字变得有趣味。”《奇葩说》参赛选手冉高鸣就凭借独创的“现代歇后语”出圈,一些创造还成了网上流行的词。
今年27岁的吴昕伟在上海一家动漫公司从事创作工作,他跟同事沟通时常常以“大壮”“小美”指代尚未定名的男女角色,这源自B站上许多影视解说UP主,为解说方便给主角一律命名为“大壮”“小美”。“说话带‘梗’是我们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吴昕伟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快速定位一个人的身份、爱好:“比如你是网络综艺爱好者、脱口秀爱好者或者二次元,都有自己圈层才能懂的‘梗’,但不少‘梗’中包含的趣味经解释后又是大众可以理解的,才会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文化。”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也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甚至可以说,语言即行为,语言即社会生活本身。”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艾尤就曾分析过网络梗背后的文化,她认为人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的姿态自嘲解压,创造了很多网络梗,不少进入流行语之列,人们在网络话语中拓展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但需要警惕的是,个人话语是否又在网络用语的集体狂欢中迷失了方向。”
“梗”应有底线
网络带“梗”的表达,会干扰语言文字吗?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梗’就是在网络上表达的,在现实中没有人会这么说话。”吴昕伟坦言,离开了互联网和表演舞台,这些网络“梗”在现实中使用其实非常尴尬:比如“谐音梗”听上去很像说不好普通话;口语表达时“撕伞”这样的说法短时间内无法让人理解,“哪怕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在网上打‘YYDS’(永远的神),但现实中说起来都烫嘴。”
《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认可将“yyds”选入流行语榜单,但也认为“网络流行语”往往有着特定的语域,即在网络上使用极为频繁,但在日常口语中可能很少说,甚至基本不说。
吕越也认为“梗”在现实写作中很难成为表达的主流,“比如我们鼓励孩子写作文加入一些成语,但一般不会让他们用歇后语,因为显得冗长而刻意,更不要说网络梗了。”她也不担心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语言文字:“我们小时候在QQ空间用的火星文,现在谁还会用?流行虽然热门,但都是短暂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造“梗”应有底线。例如“伞兵”一词的拼音字母缩写与一些粗口相同,竟意外成了谩骂攻击的“谐音梗”。对此许多人都表示玩梗、造梗不能为所欲为。吕越坦言,听到有人这样说时会直接批评:“这样的底线不能突破。”
此外,一些原本不友好的词语虽然被用作“梗”赋予了新的意思,但在一些人看来仍然不应该使用。例如有博主在影视解说时使用“妖艳贱货”指代剧中的女性反派角色,部分消解了原本的侮辱性,但在一些人看来仍然不该被使用:“即使通过网络梗消解了原本的性质,但这些词语本身还是具有侮辱性,不应该被用来指代任何人。”
来源 | 上观新闻
责编 | 杨楚滢
编辑:
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