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在icu维持生命吗(帮患者迈过最难的坎)

来源:扬子晚报ICU里,患者身上连着各种管子,生命垂危;ICU外,家属坐在长椅上,焦虑而无助……这是很多人印象里关于ICU的画面,但ICU,也可以是另一种样子本期的逸夫健康微课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赵炜主任医师,将和大家讲一讲ICU(重症监护室)这个平日里离大家似乎很远的科室,到底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有必要在icu维持生命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有必要在icu维持生命吗(帮患者迈过最难的坎)

有必要在icu维持生命吗

来源:扬子晚报

ICU里,患者身上连着各种管子,生命垂危;ICU外,家属坐在长椅上,焦虑而无助……这是很多人印象里关于ICU的画面,但ICU,也可以是另一种样子。本期的逸夫健康微课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赵炜主任医师,将和大家讲一讲ICU(重症监护室)这个平日里离大家似乎很远的科室,到底是什么样子。

专家档案——赵炜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江苏省、南京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江苏省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讲师。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十佳抗疫职工、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荣誉。在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器官功能维护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造诣。

一位患者,有着非常严重的肠道感染,生命极为垂危。“逸夫医院的麻醉室到手术间,不过30米的距离,但就是将患者平移这30米,主刀医生都判断他可能撑不过去。”

该怎么办?赵炜主任医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们将重症监护室的生命支持技术“搬到”了患者床边。在ICU医生的支持下,外科医生在病房为患者开腹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命悬一线的患者被救回来了,肠道功能还恢复了正常。

也许大多数病例都不会危重至此,但“起死回生”,每时每刻都在ICU发生。“作为集中救治的单元,挽救病情最为危重的患者,是重症监护的使命。进入ICU的患者,他们的病情虽然危重,但仍然是有希望的,大众对ICU的观念,也正在慢慢转变。”赵炜主任说。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赵炜主任医师和医护队友们驰援黄石,他和其他重症医护一起,在ICU里管着病情最为危重的患者。“疫情加深了大家对于ICU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大家对于ICU的信心。”赵炜主任表示。

ICU和其他科室不一样,它针对的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临床综合征,比如休克,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状态。“我工作已经有22年,刚开始是没有重症监护室的,后来组建起来,最初医生们的信任度也不是很高,患者快不行了,会建议到ICU试一试。”而现在,ICU已经成了大医院必定会设置的科室,是大家信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技术、设备的进步。“除了脑功能,其他脏器功能在ICU里都有了替代的方法,比如呼吸机可以替代肺功能,血透可以替代肾脏的功能,大家渐渐熟悉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以替代心肺功能,还包括肝脏功能,都有暂时替代的手段,所以ICU是集中地去对人体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支持和维护的一个科室。”赵炜主任医师表示,当我们身体的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出现衰竭的时候,ICU医生会用上各种生命支持手段,紧盯各参数的细微变化,帮助患者跨过最难跨越的那个坎,为患者去争一个痊愈的机会。

除了技术,关于重症监护,也有理念的进步。比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的“OPEN ICU模式”已探索了两年多,以往ICU患者无陪护,家属只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来探视,赵炜主任医师表示,在“OPEN ICU模式”下,患者家属可领到一张特殊的门禁卡,通过特殊的家属探视通道,在满足管控要求下随时探视患者。因为开放探视,患者所获得的心理支持是巨大的,患者的康复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