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康震解读点评诗词合集(诗词大会上的康震)

康震教授因为解读唐诗遭到批评,已经不止一次了除了上次在《诗词大会》上,替杜牧的名篇《山行》作画,被孙绍振质疑不懂得“坐”字的含义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诗词大会康震解读点评诗词合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诗词大会康震解读点评诗词合集(诗词大会上的康震)

诗词大会康震解读点评诗词合集

康震教授因为解读唐诗遭到批评,已经不止一次了。除了上次在《诗词大会》上,替杜牧的名篇《山行》作画,被孙绍振质疑不懂得“坐”字的含义外。

更早之前,他还因为把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的名句——“野旷天低树”,解释成“天比树还要低,树反而到天上去了”而受到网友讨伐。

一些网友认为:康震教授不但把“天低树”中的“低”读成了“去声”,并且还质疑他到底是否懂得“低”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

“去声”,是指现代汉语的第四声。为此,我专门去看了那一期的节目,康震教授只是把“低”字的音发得有点重,但是并没见有发成了“帝”音,发的还是“一声”。

康震教授对于“野旷天低树”这一句的解释,猛然一听,仿佛和“标准答案”有所不同,但是事实上,他的解释和诗意其实并不相违背。

诗词重视“兴发感动”,写诗的人因有感觉而付诸笔端,通过文字激发读诗的人产生共鸣。阅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因此诗歌不应该只有“标准答案”和“固定解释”。

一、《宿建德江》原文相关解释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这一首诗,前几天我已经具体写过一次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啰嗦了。这首诗我查了一下,现在是被放在小学六年级的课本里。

低年级的语文课,不会深入地解读它,只是会对一些字词进行注释。最近我注意到,有网友在网络上质疑书中的注释有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句,“移舟泊烟渚”中的“烟渚”,真的是指江中的小岛吗?有的人疑心,烟渚其实只是旁边的一个灌木丛而已。

还有的人认为,假如那“烟渚”是江心小岛的话,那后面怎么来的“野旷天低树”呢?那是一个巨大而广阔的空间啊。可见,前面的“烟渚”绝对不是小岛,而是一个炊烟袅袅的船码头。

对此,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强大的想象力。不过很遗憾的是,“渚”字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指水中间的小块儿陆地”。

可是如此一来,这首诗后面的“野旷天低树”,的确是很“玄幻”了。不知道何故,关于这句诗的争议,影响力并不如杜牧《山行》中那几句的争议来得大。

康震教授作为中文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自然不会在“渚”字的理解上犯错误。但是他却在“低”字的解释上,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

“野旷天低树”这一句,按照上辞版《唐诗鉴赏辞典》的解释,是指的傍晚时分,旷野无边无垠,远远地望去,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这一句话如果你不仔细地看,或许就会感到很难理解。其实它的意思是,当你身处空旷的平原地带,前方的视线没有遮挡物的时候,你会看到远方的天空和地平线连接成了一片。

这个时候的天(与地平线交接的地方),就会显得比树木的位置还要低。有野外旅行或者户外露营经验的朋友,对此就会深有体会。

但是,康震教授却把这句诗解释成了“树反而到天上去了”。那么,他的这种解释,算不算错呢?其实我认为也不算错。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一首诗的“画风”事实上是非常“玄幻”的。它在“美妙”的同时,又有一些不讲究逻辑。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水中这一小块的陆地,哪来的“旷野”呢?

我们先假设“旷野”是存在的,那么远远地看过去,树其实就是比天高。天本来不是活物,既然“天可以低树”,那么“树自然也就可以上天了”

这么一来,康震教授就只是对这首诗做了“诗意化的理解”,所以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既然解释完全没有问题,又哪里来的错误呢?

二、古诗争议何其多

唐诗宋词从写下到流传至今,已经接近千年或者上千年的时间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诗词,大多都是通过古人以“手抄”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诗词,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了。所以假如中间有个别字词不一样时,请不要轻易地用“对错”二字去下结论。

比如李白《将进酒》的敦煌版,好几个版本都不一样。再加上古人没有版权意识,编写集子的人,又喜欢去主动“修订”原文。所以,光是李白的《静夜思》,就有八个版本之多。

在杜牧的《山行》这首诗中,里面“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或者是“深”的分歧,其实也是因版本不同而来。不过,前不久人教社已经确定是“生”了。

以上的这些情况,是古诗词容易引发争议的第一类,这一类主要是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而造成的。而古诗词容易引发争议的第二类,则是由古今汉语发音的不同而引起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是不是该发“峡”的音,还有他的《过华清宫·其一》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怎么发音等等。不过,最近听说这些字都被统一弄成了现行普通话的发音了。

因为字词的古代汉语发音和现代汉语发音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所以今人读古诗,有时候会觉得有一点拗口。其实,以前这个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

原来的办法是根据“叶韵”,然后弄出一个古音,尽量让它读起来富有音律的节奏美(这个是格律诗重视的内容),而现在则是都选择了一刀切。

其实,押不押韵其实也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只是看内容而已。这忽然让我想起了最近很红的“作二代”,大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写的诗。

连“顺口溜”都要押韵,而“现代诗”本来就缺乏文字上的美感,现在竟然连韵都不押了!不押韵,又没有音律起伏和美感的东西,这还能叫诗吗?

古诗词容易引发争议的第三类,就是因为字词的古今涵义不一样。而且这些字词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者是极少用了。

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思是“因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可怜”是指“可爱”的意思等等。

古诗词容易引发争议的最后一类,则是由类似“野旷天低树”这样的理解分歧引起的争议。古代汉语中“低”和“近”都是“使……低,使……近”的意思。

“野旷”、“天”和“树”,都是自然界中的东西,按理说他们是不可能自己动的。不过在诗中,“野旷”作了主动,使“天”比“树”低,这是一种拟人手法。

所以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上对孟浩然这首《宿建德江》进行解释的时候也采用了“拟人”化的解释,因此他说“天比树还要低,树反而到天上去了”是完全没有问题。

结语

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迦陵论诗丛稿〈题记〉》中说:诗歌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界相通得到的感受,诉诸于文字,借助于词采、意象,激发阅读者“丰融之联想”。而这种想象不必局限于一人一事,它是“通古今而观之”的。

换句话说,你的想象力越强大,你阅读到的世界也就越广大。因此“野旷天低树”,不但可以是指“树反而到天上去了”,也可以是指天穹太低,压弯了树。

所以,在阅读或者解读古诗词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我设限,用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去限制自己的想象,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被困于一个很狭小的空间的里。

同时,所有爱好古诗词的人,都应该大胆地放飞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聆听古诗词。自然也可以把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求同存异,让我们彼此得以进行审美上的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