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分类(基于CT多平面重建及MRI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摘要:

椎体陈旧性压缩骨折分类(基于CT多平面重建及MRI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1)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后天多种因素(物理、力学、化学)或疾病所致。双能X射线骨密度T值≤-2.5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之一,X射线是诊断胸、腰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式,其有利于观察脊柱序列的连续性,可同时观察整个胸腰段以及更多椎体受伤情况,例如椎体的高度、宽度、楔形改变以判断骨折压缩的程度,但难以显示骨细微结构变化。CT检查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椎体三柱情况,但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显示不如MRI。MRI可有效鉴别陈旧及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时可鉴别椎体良性及恶性病变;此外,MRI对于脊髓、神经损伤、椎管内病变等准确性高于CT,但显示骨折线、小关节骨折或脱位等不及CT。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73.07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X射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477个椎体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区域,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及1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多平面重建CT及MRI观察并总结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ZYYECKYJ【2017】057。

结果与结论:①MRI可清晰显示472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5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469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8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其中包括MRI中无法分析骨折区域的5个椎体;两种检查方法观察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无明显差异(P=0.402),最终发现8个椎体不能通过CT或MRI判断其骨折区域形态;②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分为嵌插型(n=311,66.31%)和裂隙型(n=158,33.69%),在裂隙型椎体中,26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气体,28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液体,7个椎体裂隙内同时存在气体和液体;③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在椎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方型(n=238,50.75%)、下方型(n=80,17.06%)、前方型(n=21,4.48%)、中央型(n=110,23.45%)、混合型(n=20,4.26%);④结果表明,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能有效辨别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明确骨折区域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这对于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ORCID: 0000-0002-2990-7592(莫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CT多平面重建, MRI, 骨折区域, 形态类型, 分布, 嵌插骨折, 裂隙征

文章来源:莫 凌, 梁 德, 黄锦菁, 江晓兵, 杨志东, 叶林强, 崔健超, 张顺聪, 姚珍松, 晋大祥. 基于CT多平面重建及MRI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11): 1647-165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