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技术强得不到认可(程序员周鸿祎在残酷中重生)

好奇、冒险、受教、再出发——这是拥抱真实世界的第一步。

早在2017年的时候,周鸿祎就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颠覆者》的自传,《超越好奇》就是这本书的再版。在没有看《超越好奇》之前,我脑海中关于周鸿祎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红衣大炮”的年代——从大学创业到离职北大方正创立3721,;从互联网第一口水战,到改变互联网格局的3Q大战;从免费杀毒到360成功在美国上市……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野蛮生长,他的创业历程也几乎伴随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成长。

自从360一统互联网安全的江湖,以及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之后,这位曾经的“大炮”就变成了“红衣大叔周鸿祎”,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变得越来越平和了。当征战商海数十载的周鸿祎在前言写下“要调整心态,甘当配角”的时候,他就已经亲自撕掉了“颠覆者”的标签,不再回避自己做过的傻事、蠢事,也无惧于向外人袒露企业间的竞争内幕和碰壁时的观念转变。他在书中还坦言,欢迎大家读完书来找他辩论,甚至发抖音开“怼”。

不过,你要‘怼’他,请先懂他。

程序员技术强得不到认可(程序员周鸿祎在残酷中重生)(1)

《超越好奇》是一本给初入职场和早期创业年轻人分享经验的书。刚好,我就属于其中的一员。成为独立内容策划人一年,浮浮沉沉、跌跌撞撞,我想看看“勇猛”的红衣教主都经历过什么,想看看他是怎么让一个做公司的梦成为现实的;想看看他是怎么保持乐观、屡败屡战连续创业的;想看看他是如何情困雅虎又重新出发创办奇虎的;想看看创造中国商业史浓墨重彩的3Q大战的“战士”,他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既然我是也创业者 ,那就从创业的起点——好奇心开始吧。

一、1970年代,释放天性

1970年10月4日,周鸿祎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因为父母都在驻马店测绘队工作,所以周鸿祎整个童年都是在测绘局家属大院度过的。

70年代,物质是匮乏的,精神富足更是遥不可及。他的父亲周学斌,在大学时期就能自己横渡长江,是一个对学习成绩有要求的人,因此周鸿祎得以很早就开始读书识字了。那时哪有什么儿童读物?只能就地取材,各种标语就是周鸿祎的识字卡,在不经意的氛围中他的启蒙教育就完成了。

那一代人,虽然物质不丰富,但是放养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觉很幸福。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游戏,他们不会陷在电子屏幕里,行动和想象力都没有被约束,孩子们的天性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滚铁环、弹玻璃球、摔泥巴、叠纸飞机,甚至还搞起了“发明”:洗面团混合白玉牙膏自己研发泡泡糖,毛笔蘸墨涂在玻璃上支撑幻灯片、用手电筒照着便复制了一个露天影院。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就要这样不断被激发,自制发明层出不穷。周鸿祎的好奇心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创业就是一个被好奇心引领、并不断着手验证的过程。周鸿祎曾在微博上坦言:“这些年我能带领360在安全行业做出些成绩,还有心力探索很多新领域,比如大语言模型,我认为都是好奇心驱动的结果。”翻看一些大人物的历史,其实也无不是被自己的好奇心驱使着学习、探索,乃至做出成绩。比如和周鸿祎一样被上海少年计算机报吸引的宓群和梁建章,一个加盟过Google Ventures后来创立了光速创投,一个日后成为了携程网的CEO。

充分释放天性的周鸿祎,后来上了中学,应试成绩一如既往的优异,但就是感觉“吃不饱”,所以他的自主课外活动尤其多。从为了自由使用学校图书馆而报名学科竞赛,到为了看更多书去同学家蹭读,再到初三接触了带他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计算机和编程,可以看出周鸿祎的好奇心一直被保护得非常好。

一直到高二的一次班会,主题是谈一谈自己的理想,周鸿祎第一次公开了他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做一款产品,改变世界。”这句话化作“做公司的梦”,从此引领着周鸿祎暗自前进。

二、1990年代,靠近真实

乔布斯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一本《硅谷热》让还是大三的周鸿祎如痴如醉,那应该是他第一次看到全景的创业世界。

  • 一种欢乐的精神状态:“你可以在这儿激励世界,也可以在那儿影响社会。”
  • 一种全新的工作状态:“我们的信条是猛干,猛玩……没什么差别”。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工程师们往往一天干15小时,每周工作7天,许多人计划干上10年成个百万富翁,然后就退休。
  • 一种超前的世界观:今天的信息革命不同于过去的工业革命。计算机的普及催生了美国的车库创业文化。

程序员技术强得不到认可(程序员周鸿祎在残酷中重生)(2)

也许正是因为在人生的早期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事业,并建立对事业的全局认知,才使得周鸿祎下定决心创办一家中国的软件公司,像那些硅谷的年轻人一样——“在车库里创造出一个产品,孵化出让人受益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去改变世界、去拥抱信息时代的革命”。

于是,还在读管理学研究生的周鸿祎开始逃课,要去做一个“产品疯子”。

对于产品定位的思考,似乎带着些宿命的感觉,周鸿祎第一个产品的方向就是反病毒卡。做这个决定有两个背景:一是在90年代,计算机病毒就已经给计算机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国内已经有一家叫瑞星的公司做了一款硬件产品而且销量很好。

关于产品形态,周鸿祎分析出了三个市场因素:

  • 面对当时的国内用户,只有做硬件才能收费,才有利润。
  • 通过技术突破,可以实现外接硬件在计算机启动前就获得计算机控制权。
  • 一次杀毒策略创新:通过病毒行为而非病毒特征来防范病毒。

思考了这么多,周鸿祎的内心已经非常笃定了。一旦某个人有了这种能驾驭未来的威力感,他就会勇往直前……哪怕用来调试产品的电脑只能见缝插针地找学校的空机用,哪怕因为被学校怀疑偷盗机房的财产而被公安处留下审讯,哪怕为了批发电路板在去深圳的路上遭遇“卖猪仔”。

最终周鸿祎带着其他三个研究生伙伴把反病毒卡做出来了,并命名为“MASTER反病毒卡”,产品还获得了国家级大赛“挑战者”杯的二等奖。我想,这时的周鸿祎们除了喜悦兴奋,可能一个叫“信心”的东西也在他们心中的某个角落闪烁着光芒。

但是产品demo一旦进入商业化进程,就没那么简单了。也许是品控的原因,也许是从产品设计的源头上就存在问题,已经推广到校园市场的产品反馈并不理想——不是电路故障就是连机都开不了。这是市场给周鸿祎上的第一课。如果当时的周鸿祎们能看到《精益创业》,知晓MVP这个概念(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可能那些量产元器件成本、客服成本和时间成本能降低不少。

紧接着是拓展销售渠道的一系列困境,以及突然发现原来阻击病毒行为的产品思路和硬件杀毒的策略,在面对竞争对手和病毒疯狂的迭代时慢慢行不通了。后来还有初创团队都会遇到的分账问题,这里就按下不表了。

但任何人都无权嘲笑这些创业者,因为用后视镜来看历史就是一种十足的自欺欺人。我们反而要心生感谢,这些实践经验的分享不知让后来的创业者少犯了多少错误,也让后来者敢于冒险。好奇、冒险、受教、再出发——这就是拥抱真实世界的第一步。

程序员技术强得不到认可(程序员周鸿祎在残酷中重生)(3)

在接受了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后,周鸿祎又重新开启了第二次创业。需求不请自来,这次是平面广告创意系统(汉化外国软件)。于是组团队、搞研发、做销售,但结果不仅没有做出成绩,还因为贪功冒进让局面几乎失控,轻信了伪天使投资人的条件而赔了一台计算机。

透过书中的大量细节描写,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深夜,一位锐意进取的年轻人双手搭在阳台边,抬头看向月亮的方向却一动也不动,周围都是黑色,除了他的眼角。

三、迈向21世纪,在残酷中重生

两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让周鸿祎离创业的精粹更近了一步。在意识到自己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人才之后,周鸿祎回到学校拿了硕士文凭,毕业后面试进了北大方正。

没有经过一番职场的洗礼的小周,即便是有过两次创业经验也依旧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很快热爱指点江山的小周就遭遇了第一次职场残酷,使得爱惜人才的领导周宁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周鸿祎主动请缨到公司最艰苦的新疆分公司,警报才算解除。

事情的转机往往就出现在一个人处境最难的时候,因为已经无法再坏了,改变就意味着重生。

在新疆分公司,小周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职场的成功。

当时,大家的主要任务是给银行编系统,用的是Sco Unix平台、惠普的小型机,典型的云结构,所有终端都会挂在上面。我对银行的业务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对人机界面交互,我是非常擅长的。

我的研究生毕业设计用的就是Visual C ,最令人惊讶的是,它有微软基础类库(MFC),它有一套自动化编程的东西,让你所见即所得地拖拽一个界面,帮你自动生成消息循环。

……我很快开始没日没夜地封闭开发……仅仅花了一个星期,我就真的做出了这个菜单系统。

……

接下来,我在新疆又花了半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银行做可视化编程,包括所有的对话盒、按钮、对话框,我基本上把Windows里的控件都实现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稻盛和夫的两句话: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工作现场有神灵。

近乎虔诚的工作态度不仅让还是职场新人的小周取得了银行项目的成功,也让他获得了职场上的重大转机——在外派新疆一年后被调回了北京总部。

那是1996年,刚好有一本书出现在了市场上,叫《数字化生存》。被后世誉为:20年前读觉得是科幻书;现在读觉得是历史书。书中很多预言在日后都成为了现实,更推动了一个产业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互联网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张朝阳回国融资,BBS开始狂欢,1996年在互联网的历史上变得不同寻常。

对于周鸿祎而言,他接触到邮箱了。一心想要成为下一个求伯君的小周,在上司周宁的支持下开发出了一款叫“飞扬”的邮箱,显然这应该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产品,因为它确实不成熟也没有机会上市。但是在这个时候,小周已经开始为产品思考商业模式了,“一个先向大众免费再向企业收费的商业模式”从这时候开始孕育了。

正如后来周鸿祎在《颠覆者》中所说:我不害怕世界的变化,也不怕巨头的围剿。我担心的是失去进取心,不再有挑战的精神,被自己击倒。

虽然“飞扬”最终夭折了,但是重去新疆一年的周鸿祎在错过了聊天室的机会,以及中文上网方案被公司拒绝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从北大方正裸辞,并迎来了他第一个车库式创业——3721。

写在后面

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360公司。那时我还是聚美优品的HR,受邀参加360企业学院的分享活动,也参观了公司。时间很久了,关于公司我还记得那个从办公区二楼到一楼的大滑梯,以及好多个南瓜车式的休息间。关于分享,我依稀记得分享人有当时怀着孕的院长和几位事业部负责人,他们分享了企业历程和公司主营业务。

但是让我和在场观众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分享的人口中的周鸿祎和齐向东不是周总和齐总,而是老周和老齐。这种朴素和直接张力十足,它由内而外传给了员工,也从始至终贯穿了老周的整个商业人生。就像本书的第二作者范海涛在后记《B面老周》中如实的记录:

*老周经常显示他的特质——喜欢自己把控节奏,不喜欢说话的中间被打断。一旦我想抓住某个细节进行追问,他总会说:“你先让我说完!”

*老周其实很文艺,说起话来经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原来他年轻的时候爱好文学,曾经参加文学社,还尝试写过小说。一直到今天,他最大的爱好,还是大量地阅读。

*老周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好奇心,对体力强度要求高的运动充满了挑战精神。除了众所周知的射击,他还喜欢滑雪。到了雪场,他专门挑战那里最难的高级赛道,还会不断地问东问西,想打听清楚造雪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一个雪场究竟是怎样运营的。

……这可能是外人很难看到的老周最真实的一面。

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你很难忽视他,毕竟他搞定了创业的九死一生、敢讲商战的重磅内幕、愿意分享创业的避坑指南。我们可以通过老周的个人历史,看到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追寻一个单独个体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