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1)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释义】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最为美好,选择居所不看周围的环境,这能算有智慧吗?

【乐读】

本句为《里仁篇》开端,《里仁篇》集中讲述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学习《论语》以来,时常有种“欲辨已忘言”的感觉,某段内容就好像一个圆心,从不同的时代、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都能发散出无数条射线。无知如我,惭愧如我,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理解中,攫取其中一两条,这对于我而言,却已经是尽力而为。

想到了那句“你的顿悟,是别人的起点”,不过,慢慢爬,像蜗牛一般,总会看到不同于以往的世界。

本句的感觉尤其如此,本来,这是一句很容易理解的话,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场景延伸出不同的维度。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1)

  • 外在环境

教育环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天性好像一张张白纸,养育者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孩子生命的基础。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房,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现在我想到大学宿舍里的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家比着学习暗自较劲的状态,可以说是整个班级的一个奇葩宿舍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环境对于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重要性;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2)

生活环境,虽然高楼大厦让我们很难再有乡里乡亲的感觉,但街坊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暖依然存在,我的一个朋友,今天和邻居包饺子,明天又收到邻居的爱心蛋糕,十足十的让我羡慕,有个好邻居,平淡的生活好像都增色不少。

工作环境,职场中我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工作的选择或许是主动的,但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被动的成分居多,在同样的环境里做出不同的选择,里仁为美,从不同的人身上发现亮点,为我所学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3)

  • 内在环境

除了周围的一切,更为重要的,还有我们自身,这一点,南怀瑾先生的阐述高屋建瓴:“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有“自处之道”。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4)

仁是内心修养的外在行为体现,内心处在仁的状态,行为才会有所表现。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于政治学中的“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风起长林》:

萧庭生为大梁长林军统帅,萧平旌之父,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路原为长林军统领,与莱阳王勾结,叛变被诛。

萧平章,非皇族,叛臣路原之子,长林军主帅萧庭生义子,长林王府世子。

萧元启,武靖帝萧景琰之子莱阳王遗腹子, 初受封三等莱阳侯,后封双珠莱阳王。

萧平章与萧庭生在路原坟前的那场戏感人至深,二人虽无血脉之亲,养育与教导之恩已浓于水,于家于国,坦荡忠诚、俯仰天地,为了解救萧庭生、平定战乱,平章在生命与忠孝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萧元启,根红苗正的皇族血脉,最后起兵造反,萧平旌以长林之名,三日号召数十万大军,千里起兵勤王,萧元启功败垂成,身首异处。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5)

路原与萧庭生,同样是被梅长苏在掖幽庭救下的孩子,本应合力护国,鞠躬尽瘁,路原却走了不同的路。

萧平章与萧元启,同样都是叛臣之子,一个义薄云天,另一个篡位谋逆,也走了不同的路。


人们常说,三观不同的人很难走在一起,什么是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往下一层具体是什么,普通人很难解释得清楚。我也不知道,不过倒是有些自己的理解,却不知对不对。

与其说三观,莫不如具体地说是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人的喜好、行为甚至习惯可能会改变,但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提升。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6)

俗语有云“门当户对”,佟大为主演的《门第》这部电视剧充分说明了生长环境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人一辈子固守一种认知方式,没有契机,无从觉知,也就无从改变。

里仁为美,外在的环境固然重要,却常有过犹不及之陷阱,以致于超出自身实际能力追求非理性期待。想上重点学校是人之常情,但为天价学区房倾家荡产完全颠覆正常生活模式就得不偿失。

而内在的环境——求仁——处世、处人、自处之道却无过度之虞,我们缺乏的,往往更多的是求仁得仁的心境。

自处、慎独,里仁为美。

如何通过孔子学为人处世(如何与自己相处)(7)


【作者】80后宝妈,读书学习、育儿育己,期待在温暖的尘世中与你不期而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