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了战祸中动荡的历史画卷,所以也叫“诗史”。

说到“诗史”,不能不提“三吏、三别”,这一组诗往往被称作杜甫的代表作,那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三吏三别很好地体现了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

所谓“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也就是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感情不能太过火,不能往而不返,要有所节制。

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里写道,“尽情倾注,如火如荼,言悲则泪竭声嘶,心肠酷裂,言喜则淋漓尽致,有如癫痫;虽可以感人,而入之每每不深;虽可以得盛誉于一时,终不能系之于永久。故写悲剧不可以入惨局,写喜剧不可以成狂态,必委曲而有深致,借理智以控制其冲动,然后能感人深也。譬诸涧溪水本清浅,石见水上,激流成湍,声闻远谷;而长江大河,水深难测其底,万里奔流,转无声息;情之深犹水之深耳。”

用陶渊明《闲情赋》序里的一句话说就是“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所以诗歌往往于结尾处对情感有所收敛控制,作自我安慰之语,如古诗弃妇诗的结尾“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但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这是杜甫大多数诗的共同特点,也就是沉郁顿挫,大嗓子吼出来就不是沉郁,必“此老无声泪垂血”、“白头吟望苦低垂”才能叫沉郁。

温柔敦厚不只是一种理性的故意,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诗人凡是饱经世事,就会知道即使不节制情感也毫无意义,因为命运不会因为你情感激烈就对你网开一面、格外垂怜。所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不动声色、平静地写出这样残酷的现实,更加使读者心肝欲摧。这种风格如果没有饱尝人世艰辛是达不到的,正如王国维所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人有居苦寒之地,久而不觉其寒者,此其为真寒。

我们来看第一首《新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1)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我走在新安道上,听到喧闹呼叫声,原来是在点兵,这里用现代文好像有点倒装,但其实读惯古诗的人是觉察不出来的,因为太普遍了。“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只要说到倒装必提的金句,可以体会一下。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这是杜甫在问,吏在答,已经没有可征用的壮丁了吗?为什么选中男呢?当时二十三岁以上成丁,十八岁以上是中男。昨夜下的府帖,可见征兵很急,次选中男,说明壮丁已经没有了,战争的惨状可以想见。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表示自己的忧虑。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四句白描,写得真好,尤其后两句,真是没法说,只觉得天地间充塞着悲哀。

下面的全是杜甫的口吻对被征发的士兵说的话,可分两层,“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对高中语文课本有印象的应该知道这四句,是一个台湾女作家的文章里引用了,当时我就惊呆了,我觉得这句子真好,后来才知道是杜甫的。如果当时我知道是杜甫的的话那时候对杜甫的印象恐怕会好很多吧。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是第二层,全部都是安慰的话,说本来我们很快就能平定相州,没想到敌人难料,我军败退,“星散”是用来形容营的。

下面四句说你们要干的活很轻,而且不提上阵。接下来四句是说王师会好好抚恤你们,仆射郭子仪爱惜士卒,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这么多句一直在宽慰,所谓反者道之动,泣血一句振起,如阳中之阴,反衬残酷现实,最后一句就归于平静。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2)

读过《神雕侠侣》的一定记得这首诗,郭靖在带杨过视察襄阳防务的时候背过这首诗的几句,说是蓉儿告诉他的,郭靖这个文盲和杨过这个半文盲都觉得这首诗“真好”。

这首诗有一种雍容气度,须要体会得出。“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草草,劳苦貌,士卒是多么劳苦!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大城坚固如铁,小城其高万丈。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我问潼关吏,修关还是为了防备叛军吧?

下面几句就是吏的回答和行动,很有层次且有细节,妙处纡徐轩昂,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山隅的险要。战格上连行云,飞鸟都不能飞逾。叛军来攻只要固守便可,怎么还会忧愁西都危险呢?

然后,这里很重要,又转而描写细节,这种转折我觉得真妙!丈人是对老者的尊称,丈人你看这险要之处,窄狭只容单车通过。挥动长戟都很艰难,只须一夫当关,万夫永不可通过。“万古”是古诗中的常用词,很有诗意,表达一种时光的隽永与枯寂,如杜牧的“万古销沉向此中”。

接下来就是“我”的回答,又是一个转折,先悲叹桃林战我军大败,百万(数字应是夸张)大军坠入黄河化为游鱼。请允许我嘱咐防关将领,千万不要像哥舒翰那样轻敌失败!

表现作者心思的细密,而心思的细密也是因为关心之切,因为关切才不辞谆谆嘱咐,拳拳之意毕现无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3)

这首诗大家太熟了,初中学过,不过老实说,当时我没能体会出其好处,只觉纯叙事,有些枯燥,没意思。

现在再看就大不同,没有任何议论,也不需要任何议论,到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生活还要继续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乱世,人人偷生,诗人亦不例外,于此各奔前程,明日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惨象,天下各处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妇最后的回答,王嗣奭说得很好,“夜促夜去,何其急也。此妇仓猝之际,既脱其夫,仍免其身,具此智谋胆略,真可谓女中丈夫。而公诗详述之,已洞知其意中曲折矣。”

一味的惨而毫无应对不是真的悲剧,真的悲剧是主人公尽己之能,却不过如此惨淡,命运和人力犬牙差互。

一切归于平明的道别,也只有各自保重!

如果说“三吏”是从诗人的角度写诗人自己的感受经历,“三别”则是从他人的角度代他人陈词。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今君往死地,沉痛迫中场。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

这首通篇以新妇的口吻陈述,委屈深婉,缠绵低回。


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4)

兔丝应该附女萝,结果附了蓬麻,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句有些超出温柔敦厚的范围了,可以说是沉着痛快,也是好且写实,但毕竟与后面的格调稍微不协调。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暮婚晨告别,真的是匆忙啊,古人结婚都是傍晚,所以婚字的半边就是黄昏的昏。

“无乃”这个词表达反问,但语气不是非常强,感觉较缓和。“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妇女嫁三日要告庙上坟,才能算真正成婚,所以说“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姑嫜就是公婆,也叫舅姑,朱庆余很有名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表现普通人家期盼女儿出嫁的那种卑微的但又小小温馨的愿望,就带着鸡和狗去吧,好好过日子。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场,”这第一句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君今生死地”,《杜臆》认为这个版本最好,认为“生死地”妙有馀思,而“往死地”语便直致。

我觉得“往死地”更好,“生死地”,出自孙子兵法,“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有一种权衡对待的感觉,不像女子口吻。而且送亲人上战场,尤其是妻子或母亲,都会说这是去送死啊,绝不会说这是去了半死半生之地,那会感觉怪怪的。

“死生之地”之下让你感觉就会有一大段议论了,怎样才能生?怎样才能死?有一种凝滞的张力在里面,而这里杜甫要表现的是一往情深,是感情的投注。这些微妙之处王嗣奭没能察觉,注书者多如此,斯不足怪。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前一句很合常理,想随夫而去,但后一句很认真地思考可能性就不大合理了。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现新妇的深明大义,义同前篇。“努力”这个词非常适合表达温柔敦厚的诗旨,如“努力加餐饭”,用来表达绝交时的气度也可以,“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这句我也觉得不好,首先有点像废话,而且也不切实,不要考虑“兵气”的问题,军中容她随便去吗?这是主将考虑得问题,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有点深明大义过头了,有时形象过于高大也不好。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最后八句表达忠贞,用了很多意象,形象思维很重要,也就是画面感,诗人写诗的时候脑子里是有画面的,小说家构思小说也是用画面,你看看张恨水《啼笑因缘》的序言就知道了,音乐家作曲有时候应该(我不是音乐家所以不肯定)脑子里也有画面,甚至科学家的大发现也是,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定律,爱因斯坦自己就声称自己是通过图像发现相对论的。

古汉语为什么高端?就因为全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才是诗的语言,才可以“入神”。这个真是妙不可言,就为了那一瞬间的感发,你就会觉得很多事都无关紧要了,“情生一念中”,万事如浮云。

关于这一点我隆重推荐一本书,叫《逝去的武林》,此书的境界实在是不可思议,从文学方面来说也是一本好书。

摘一句我印象比较深的话吧,“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

我是贫家女,早早地就准备罗襦裳,就是为了成亲,现在你却走了,从此我不再打扮,“对君”二字好,抬头看百鸟都是成双成对,然而人事错忤,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的三吏三别什么时期(凭什么成为杜甫的代表作)(5)

垂老别,这六首诗里面我把它排第一,读之每每流泪。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四句是愤激语,四郊未宁静,到老本来应该安享晚年的,却不得安宁,还要被征用。子孙都阵亡殆尽了,我还一个人活着干什么?真是说得很沉痛。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这几句真的好,注意这个“投”字,投字常常怎么用?投笔从戎、“昔见投簮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表达得都是一种决绝的、告别的感情,用在这里十分恰当。

一个字、一个词的内涵不是词典里查到的,而是这个字、这个词被使用的所有情况、语境的集合。为什么读书越多对语言掌握得越精细、越准确?因为根据大数法则,了解一个词使用情况的样本量越大,就对这个词理解得越准确。同行的人都为之辛酸,既见情境之惨,也见人心之厚。幸有牙齿存,振起,所悲骨髓干,终于又落下去。这是反衬,就好比电视里人死都要挣扎几下才死才会显得死得比较惨。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这句应该是戳中泪点的,我想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披着介胄,花白的胡须被风吹得乱舞,慨然拜别上官的场景。惨是惨,但是又有一种英雄气概。

注意“长揖”这个词,这个词的出处是郦生见了刘邦“长揖不拜“,所以常被用来表现傲岸和风骨,如李白古风里的“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孟浩然的“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卧路啼,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我注意到了老妻衣裳单,说明是关心的。我深深知道这已经是生离死别,但还是忍不住为她的衣寒而悲伤。

此去必不归,听到老妻让加餐。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加餐和生命旦夕不保的命运孰轻孰重呢?但是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有的时候你遇到很大的困难,旁人也无能为力,这时候他们嘱咐你吃饱穿暖、照顾好自己,否则还能怎么样呢?这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几句是安慰老妻,和新安吏的最后几句有点像。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这句是宽慰自己,命运不会因为你老了就格外垂青,所以不要想不开。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感叹今昔之别,这种句型古体诗里数不胜数。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句子写得,好像你能看到这些画面一样,但是却很质朴,毫无斧凿痕。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还是自我宽慰,没有地方是乐土了,我还盘桓什么?最后总结,从此离开蓬庐,心肝若摧。最后两句总的来说力量不足,因为最后一句在古诗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得太多了,不足以笼络全篇。不过总的来说这首诗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最后一首,这一首和前面诸首比较不同,情绪没有前面那么激烈了,像一组乐曲到了最后一章,就要总结前面,有一种百川归海的感觉。

寂寞天宝后,寂寞这个词笼罩了整首诗,任何的悲痛哀苦到最后都是寂寞而已,当真正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无谓挣扎了。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寂寞荒芜的景象。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是寂寞荒芜的事,用“瘦”来形容日,不合常理但贴切,这就是语言已臻化境的表现。

这几句的感觉很像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但是这样的生活也不能继续,县吏知道我回来,又要征用我了。不过这时候也只逆来顺受罢了,一直到远近理亦齐,突出一个迷字。

迷迷糊糊,按部就班,心灵接近麻木的感觉,“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到这个时候,远近还有什么区别?

然而还是有无法释怀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长期卧病的母亲已经死了五年了,她生我我却如此无用,只能一在泉下、一在人世两相哀鸣悲泣。最后,何以为烝黎,是一个最后的总结。

看完这六首诗,可以发现,很多套路是被反复使用的,我不想用技巧这个词,因为诗人并不是在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只是诗歌、只是艺术的规律,化进了诗人的骨髓里了,所以他一下笔就是这种感觉,这就是功夫,没有“读书破万卷”、“熟精文选理”是出不来的。

到了杜甫这个境界,就只是随便写就可以了,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然后后代的 人们就只能去研究杜甫的谋篇之巧、转折之妙、句法之精了。

然而像杜甫这样的诗却再没人能写出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公众号:安子曰(dongjiaqiu20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