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最经典的一段话(一封侠骨柔情的绝笔信)

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他不负天下却负卿

20世纪最凄美的情书!

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一封侠骨柔情的绝笔信。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林觉民,还有后来人!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国家故, 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与妻书最经典的一段话(一封侠骨柔情的绝笔信)(1)

林觉民

他是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

她是他心中最天真烂漫的真女子。

他和她,本该是金风玉露,双栖双飞的神仙眷侣。

然而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代,他却成了为天下人蹈死不顾的“铁血丈夫”。

1911年4月24日,广州起义前3天,林觉民怆然写下一封诀别信: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英雄气概,更兼儿女情长。

他用最深情的文字,谱就一阕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

这凄美悲壮的音符,歌尽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

君去矣,留这血泪写就的《与妻书》穿越岁月风雨,涓涓流淌至今……

屈原《离骚》中说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如今是和平年代,华夏大地已经生机盎然、笑语晏晏,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百年前这些青年志士的选择,不理解他们明知以卵击石,也要抛尽一片热血,洒尽最后一滴荣光的勇气和胆气。

但是如果历经人事、沧桑阅历之余,心中自然会理解那份信仰。人生艰难,尚需要鼓足心力,铿锵前行,更何况国家呢?五千载华夏悠悠岁月,赋予每个人心中的回想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正值风华正茂的他,为了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毅然决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慷慨赴死,为民族奋斗流尽最后一滴血。

除了民族大义外,林觉民的心中还有自己的小家,他参与起义之前,没有想着能够活着回来,于是在深夜烛火之旁,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与妻书》,每读一遍,无不泪流满面,涕泗滂沱。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用在林觉民身上是最合适的。他虽然有着男儿风骨,但也是情深柔肠之人。黄花岗起义前夕,他在香港滨江楼白方巾上写的这封《与妻书》就说明一切。

苏东坡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故事,正应了元好问那首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一封信,俩世界,一在阳世无尽悲伤,一在黄泉孤苦伶仃。忽然就想起了《项脊轩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东辕门激战中身受重伤,力尽而俘。时任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侃侃而谈,慷慨陈词,畅论世界大势,他谈时事、谈中国、谈革命,说道时局悲处,捶胸顿足,扼腕长叹,他希望眼前的人能够听懂他的话,听懂孙先生的主义, “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满庭震动!李准被他的话打动了,动了恻隐之心,张鸣歧长叹 :“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

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临死前,他说,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此时,距离清政府被推翻,仅剩七个月了,林觉民没有等到那一刻,他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当代诗人顾甫涛:“这是一篇唱出人民心声、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这一行思念的翅膀》)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卢斯飞:“数十年来一直传诵人口,激动人心,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中富有魅力的一页。”(《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景云:“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英雄本色、儿女情长——林觉民〈与妻书〉赏析》)

林觉民与妻书最经典的一段话(一封侠骨柔情的绝笔信)(2)

陈意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