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最后是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本来不用打八年)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本来不用打八年)(1)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大唐王朝最叫人痛的滴血的大事件,莫过于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两大叛贼悍然扯旗,战火骤然席卷中原,持续八年的拉锯战,近乎要掉唐朝半条命。艰难平定的后果,就是藩镇割据从此成了常态,西北国土更从此鞭长莫及,一块块悲情沦陷。昔日国富兵强的盛唐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

如此惨痛损失,自然引得后人阵阵痛惜,但是如果仔细看看整个叛乱的前因后果,却会发现比惨重后果更痛惜处:哪怕在叛军气焰最熏天的时刻,唐朝也不止一次好运连连,本拥有把这场惊天叛乱迅速平息的好机会,却一而再再而三痛失好局。最后活活拖成了近乎让唐帝国把血流干的八年叛乱。

且来看看,大唐王朝,都错过了哪些提前平叛的机会?

此时的安禄山,还不过是范阳节度使,正是韬光养晦装老实的时候。还特意认了唐玄宗做干爹,每次耍呆卖萌都逗得唐玄宗哈哈乐。但范阳军镇的兵力部署,乃至日常训练,却都叫久经沙场的王忠嗣看出端倪。从此他不停向唐玄宗发出疾呼。

事实上,唐朝当时未能理睬王忠嗣的疾呼,还不算最严重的错。身为开元天宝年间的首席战将。王忠嗣的存在,本就是对安禄山最大的威慑。他亲手摔打出的河西军,是威震东亚的百战劲旅。他的爱将李光弼,更是未来安史叛军的最大克星。只要他一直在,就算安禄山闹出了大动静,面对王忠嗣,也是绝无胜算。

然而,唐王朝最荒唐的错却犯下了:由于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交好,因此早早成了宰相李林甫的眼中钉。更兼石堡城战役前夜,生性耿直的王忠嗣为国家边防大局计,坚决不听唐玄宗的瞎指挥。结果被免职获罪,还是靠了爱将哥舒翰等人苦苦向唐玄宗求情才得以免死。经此大难的王忠嗣,四十五岁就郁郁而终。预防安禄山叛乱的最重要“防火墙”,就这么被唐朝自己拆掉了。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本来不用打八年)(2)

机会2:潼关之战

公元755年12月16日,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轰然打响,安禄山以十五万边镇精兵刀锋倒转,悍然席卷中原大地。正如安禄山战前所料,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真心半点防备没有。一百多年没打过仗的中原大地更是文恬武嬉,好些内地城池的战甲竟都锈掉,守军哆嗦着求投降。就连大唐王朝的中原重镇洛阳,竟都几下子稀里哗啦丢掉。志得意满的安禄山,更干脆在洛阳登基称帝,号称大燕皇帝,气焰十分熏天。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开局昏招连连的唐王朝,反击却也来得奇快。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不停误判局势的唐玄宗李隆基,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正确决定:命郭子仪与李光弼出击河北。这个围魏救赵的战略,不出几个月就立竿见影。到了756年春天时,唐军已经在安禄山的河北老巢搅的天翻地覆,数万安禄山的精锐被歼灭,老窝范阳更眼看不保。急的跳脚的安禄山,一度都想放弃中原,赶紧回师退守。

一旦如此,安禄山的末日,势必提前到来。

可是,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唐王朝却再度犯下了大错:唐军这个围魏救赵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唐朝能否守住潼关。只要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坚守不战,依托有利地形牢牢把叛军挡在潼关外,安禄山的死期就将加速到来。可当一切看上去很美好时,唐玄宗的大舅子兼宰相杨国忠却看不过去了,这个不知兵却瞎指挥的小人,一而再给唐玄宗进谗言,竟忽悠的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战,以这支极少受过军事训练的新军,主动攻击安禄山的精锐叛军。

面对如此荒唐指挥,哥舒翰只能无奈出战,也不出意外的遭到了迎头痛击,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形势骤然反转,接下来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跑去蜀中。安史叛军的势头达到了极盛——瞎指挥的唐王朝送礼!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本来不用打八年)(3)

机会3:收复长安之战

潼关的沦陷,被看做唐王朝送给安史叛军的超级大礼包。接下来唐玄宗慌忙跑路,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以惨淡的兵马,扛起平叛的大旗。

但是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唐肃宗的少年好友,此时的贴身谋士李泌,却为他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谋划:不出二年,无寇矣——扫平这场叛乱,只要两年就足够。

这是一个对于唐王朝平叛战争,至关重要的蓝图:接下来在李泌的谋划下,唐王朝调来了安西都护府的精锐,然后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为犄角,对叛军形成持续的高压态势,果然战局再度扭转。丢失长安的唐朝,竟很快回复到潼关之战前的优势态势——优势兵力正直扑安史叛军的老窝范阳。彻底根除祸患的一幕,眼看就要完美实现。

可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唐肃宗却又犯了他父亲曾经的毛病,猴急着要收复长安,竟然擅自更改作战计划,将原本要用于攻击范阳的部队投入到关中来。如此一来,师老兵疲的唐军,不得不浴血攻击长安坚城,付出了惨重代价依然功亏一篑。最后还是借了回纥军队才勉强拿下。可叛军的主力依然安然撤退。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本来不用打八年)(4)

这场看似无比辉煌的胜利,就成了唐朝历史上,至为痛惜的一幕:损失掉最后家底的唐朝,与安史叛军只能拼消耗战,虽然历经八年勉强拼赢,但藩镇割据的大患已成。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已经无法扭转。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中晚唐困于藩镇之祸的举步维艰,就是最活生生教训。

七岁与张九龄称兄道弟,三次挽救唐朝,其国防攻略被奉为圭臬

张居正最寒心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家小性命,神预言戳中明朝兴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