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高考40年之最(改变无数人命运)
高考四十年:改变无数人命运 见证时代的变迁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荆周刊 时间:2017-06-08 14:38
文/本刊记者何晓华
高考,可谓是大多数中国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是我们的一场“成人礼”。当又一批年轻人告别高中青涩的岁月,开启崭新的旅程,总能勾起我们对逝去流年的回望和喟叹。高考是一种经历,经历之后便会明白,每个人对高考的理解各不相同,痛苦,煎熬,期盼,兴奋,紧张……那一刻的心情,那一刻的改变,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1977年11月,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中断十一年的高考考场,开始了一场命运的博弈。时光荏苒,高考这个被视为通往梦想的“阶梯”,已然走过了40年的风雨路。这一路上,它见证了无数的青春,承载着许多辉煌的梦想。为此,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10年代,分别撷取了不同年代的高考样本,以飨读者。
70年代——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人物档案:
张典松(左)带着学生去北京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决赛
张典松,1978年考生。现为荆州市沙市中学物理老师 1977的冬季,中国打开了尘封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迎来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00多万人。有些人“头一天还站在地里干活儿,第二天就来到了高等学府”,之后沿着这条坦途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而主宰这场命运转变的“上帝”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
题目容易,考上却不易 张典松出生于1962年元月,生活在监利县棋盘乡。说起自己16岁时参加高考时的情景,张典松打开了回忆的盒子。“1978年的高考是恢复高考后全国统一命题,整整考了三天,学生也是文理科分开考试分别录取。”当年考试规模空前,只要报名就允许参加考试,十多年来被耽搁的高初中毕业生大多都报名了。不过,当时的考试录取率极低。当时,张典松的学校在全县成绩还算不错,全校参加考试的近500人,却只有2人考上大学。“当时考试的试题现在看简直是小儿科,非常简单,殊不知就那样也难倒了很多人,平均分能够达到60分以上就能考上本科大学,平均50分就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荒废的一代人能够参加高考上大学真不容易。”张典松说。
备考遇“难题” 没人辅导功课也没有教材,这是困扰考生的两大难题。张典松回忆,当时,学校和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处搜集复习资料给学生讲课。但他还有农活负担,很多时候都要活儿干完,才能坐在小桌子面前学习。那时张典松的学习条件也很简陋,在房子里面搭上木板做成桌子,晚上点灯看书,日复一日。“当时无论多么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考上大学,改变人生。”凭借这个信念,张典松将所能借到的学习资料,不论难易,逐页细细抄写下来研读,直至烂熟于心。而且当时生活条件极差,张典松的父母想重视也重视不起来,备战高考的张典松常常都会营养不良。
知识改变了命运
“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还有机会进入大学。”张典松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个年代进入大学就端上“铁饭碗”了,国家每月给伙食费,毕业还包分配。1981年,张典松从当时的荆州师专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自己原来的高中棋盘中学任教。自此,他成了一名“传道授业解惑者”。 “恢复高考重新燃起了人们追求知识的热情。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也许这辈子,我只能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回想起40年来的点点滴滴,张典松依然感慨良多。
80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人物档案:
全正华(前排左二)与她的学生们
全正华,1987年考生。现为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18)班班主任 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都盯着有限的大学资源和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但这是高考的“黄金时代”,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真正的精英教育,适龄青年中,只有10%左右的人有机会上大学;在国家“统招统分”的培养政策下,学生进了大学的校门,便可以享受公费教育,甚至连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也都由国家“包办”。
高考前的残酷“预考”
全正华现在是参加工作26年的老教师,1987年,她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作为上世纪80年代高考的亲历者和数十次“参加”高考的见证者,全正华对高考比一般人更有感触。“那时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报名高考的,我们当时还有一个‘预考’,类似于现在选秀节目里的‘海选’,通过‘预考’了才能参加高考。”1987年高考之前,市级相关部门会确定预选名额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才能参加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讲,预考相当于一次小高考。全正华说,面对预考,她告诉自己要把压力变为动力,每天、每星期、每月都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和复习计划,整理各科的学习重点,还抄了厚厚的两本“错题册”,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中。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全正华如愿通过预考。 据了解,当时,“预考”是在参加高考考生突然增多的背景下而采取的措施,实施后为高考节省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但是却让很多学生连接触高考的机会都没有了。
高考境遇今非昔比
“高考当天跟平时一样,父母照常上班,没有人送考或是陪考,吃的早餐也跟平时一样,考场附近没有实行交通管制。”全老师说,考完试她并不是特别关心考试成绩,回家还要帮家里做事。 时过境迁,现在的高考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提及过去的大学生与现在大学生的区别时,全正华认为,过去的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而现在的大学生更现实,要考虑干什么工作、能挣多少钱、能不能养家糊口……这就是时代。那个时代是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是独木桥,不是必须走这条路才能改变人生。过去上大学是精英教育,现在是基础教育。
90年代——分化的高考,不再高不可攀
人物档案:
高中时代的祝平(前排正中)与同学的合影
祝平,1996年考生。现为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对于上世纪90年代高考的人来说,当时最大的消息莫过于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制度。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而大学毕业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毕业即可拥有“铁饭碗”。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高考是为自己而学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社会进入“繁忙”时期,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对于孩子的高考,态度大多就是考的上就支持,考不上也不会有太多失落。“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们削尖了脑袋汲取文化的血液,利用各种途径学习、充电,那是一个为自己而学、为改变人生而学的年代,如果自己不拼命,改变人生的重要机会将会错过,后悔莫及。”参加过1996年高考的祝平告诉记者。 那时候,中国的高考时间还在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备考也正是最热的时段,但是考生们不会介意环境因素。祝平回忆,那时为了高考,他每天晚上都是12点才睡。“当时晚上还经常停电,点起蜡烛、摇起蒲扇都在看书。”祝平说,尤其是4、5月份最后那段时间,天气热、蚊子多,都没有间断,尤其是蚊子嗡嗡在耳边飞、吸血咬人都毫无感觉,“俗话说有人钻到钱眼里头,我当时就是钻进书本里头,一点不夸张。”当然,经过艰苦备战的祝平,最后在1996年8月份也终于如愿进入了大学学习。
特殊的“庆祝方式” “高考完了大家都有个特殊的庆祝方式,我到现在还记得。”祝平说,当时考试,每一科考完了都有同学回自己学校教室、宿舍撕书,最后考完了更撕得疯狂。“虽然现在绝不提倡学生们高考完了撕书,但是那个时候庆祝和发泄途径没得现在多,因此自己记得很清楚。”
00年代——个性与压力的战斗
人物档案:
进入大学后的孙倩依然勤学苦练
孙倩,2006年考生。现为湖北城隆市政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景观设计项目负责人 本世纪的00年代,规模越来越大的“赶考大军”让这种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在当时,不仅有很多考生加入了艺考大军,高考填志愿也从之前的估分盲填,改为知晓考分和各批次划线后再进行填报。另外,从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又将高考移到6月举行。至此,6月的7日、8日、9日三天,就成了“85”后的回忆。
难走的艺考“江湖”路
孙倩作为众多艺考考生的一个缩影,向记者讲述了艺考之路上的经历与感悟,学艺的执着与艰辛令人唏嘘。 为了备战2006年的艺考,孙倩去武汉集训了五个月,期间的艰辛难以形容。“因为当时是班上的团支书,早上5点,我就要开始喊同学们起床,8点30分开始上课,中午吃盒饭应付,下午虽然4点30分就下课了,但是作业很多,一张素描都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还要补习文化课。睡眠严重不足,集训完后整个人都虚脱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坚持和努力下,孙倩取得了优异的艺考成绩。
与理想失之交臂,但不轻言放弃
也许是好事多磨,也许是上天对孙倩的考验,曾经的努力和泪水却没有换来自己的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于是高考那年,她与理想失之交臂,带着不舍与不甘离开荆州,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孙倩说,当时念本科时,大学的氛围真的是很松散,堕落或者奋进,就在你一念之间。而她选择了后者,因为她不愿意就此放弃自己的前进之路,所以一直拼命地努力学习。而如今的孙倩已经是一名园林方面的设计师,也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0年代——一场“疯狂”的盛宴
人物档案:
邝楚逸,2016年考生。现为南昌理工学院大一学生 时间的齿轮转到了新世纪的10年代,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越来高,“90后”的高考更显“疯狂”。考前的“疯狂”备考,家人的“疯狂”陪考,考后的“疯狂”庆祝,似乎是“90后”高考的写照。
“疯狂”的备考大军 “这几天,刚刚度过我的高考一周年纪念日。”邝楚逸笑着对记者说。由于中考时,邝楚逸从松滋考取了市区里的高中,所以高中前两年,邝楚逸一直是住校。高三的时候,家人为了方便照顾他的起居,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邝楚逸的外婆也跟着“陪读”了一年。高考那几天,父母特意在考场外陪伴他考试。考前各种紧张,真正高考到来的时候,邝楚逸反而很淡然,“最后一场英语考完后我随着人群走出考场,一眼看到门口微笑着等待的父母,心里特别踏实感动。”
高考中难忘的感动
对邝楚逸而言,高考不仅仅是“疯狂”的学习,也是“疯狂”的感动,“疯狂”的放松。“考前一个月,生物老师外出半天,班长擅自主张把一节生物课调成体育课,但生物老师意外的支持了。” “毕业典礼上,老师们给大家包了水饺盛给大家吃,很多男生都吃了四五碗,有的女生吃着吃着就哭了。“如果用四个字形容考完的感觉,那就是酣畅淋漓,如果只能用一个字,那就是爽!”邝楚逸的这句总结带着“90后”特有的自信和坚韧。
后记: 高考四十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当年风华正茂步入考场的青年男女,如今或许已为人父母,正在校园外企盼着孩子走出考场。岁月流逝,高考带给人们的记忆却不褪色,它将永远尘封在青春里,随着生命的长河一起流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