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农业发展环境(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肖汉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优化农村农业发展环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优化农村农业发展环境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肖汉平
今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外需大幅度萎缩,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就业压力加大。面对当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未来可能更严峻的外部环境,扩大内需,稳定就业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就乡村来说,加速发展乡村产业,提高乡村就业质量,对于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一、产业振兴要抓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专业化、组织化和职业化农民队伍的形成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发展,而是乡村产业的整体进步。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商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经营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较多的、稳定的、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比较收益,使农民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职业选择。
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种养业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壮大以规模化经营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将引发对多层次的职业农民需求,如:农业企业家、农业技术劳动力、经营专业人才和农业工人,这些都是现代乡村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农业企业家是以农业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农业技术劳动者是一些拥有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某些专门技能人员;农业工人是指以工资收人为主要经济来源,从事粮食、蔬菜、花卉、水产、畜牧等种植和养殖业生产劳动的劳动者。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是主动选择的职业,而不是被动烙上的“身份”,他们把农业作为产业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获取工资和利润报酬。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分割式的经营方式,是以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为主。职业农民的来源既包括从传统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劳动力群体和返乡的农民工,也包括来源于城市地区的人员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推动就业机会的创造、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完善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和组织化不足是制约长江经济带乡村产业兴旺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11个省市,该区域占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1%,人口约6亿,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域广阔,地貌种类丰富,囊括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平原五大基本地形及江河湖泊资源等。这些天赋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天府之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之乡”“黄金水道”等等美名,使得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不仅如此,长江经济带还拥有高附加值的农业农村资源,有发展乡村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如,广泛分布的油茶资源、茶叶资源、竹资源以及黄麻、苎麻、蚕桑等纤维资源等;享誉海内外的黄花菜、淡水鱼类和药材资源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长江经济带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上升,但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家庭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新的产业概念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但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短缺和季节性“用工荒”已经成为困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障碍。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农民“身份化”阻碍城乡人员要素双向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地区和工业部门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非常重要。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土地和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单向转移,并没有推动完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相反,出现明显的乡村衰落问题,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存在严重的有效劳动力不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问题。
第二,小规模经营和农业比较收益低催生全球最大规模的兼业农民。经营规模小、季节性劳动、高农业经营成本、农产品低附加值和收入不稳定催生农业兼业化和农民兼业化格局。现阶段,小规模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和重要主体。小规模农户经营导致劳动力分散化、劳动时间碎片化和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致70%的农民家庭选择“半工半耕”。此外,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大量离地农民愿意在城市居住生活,却不愿放弃农村的土地权益,催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兼业农民。
第三,打工专职化和用工需求季节性导致“用工荒”。乡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简单体力劳动者,而且需要稳定的复杂脑力或专业劳动者。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由候鸟式的迁徙打工转变为常年外出,举家外出式的打工,“农闲打工、农忙务农”的兼业化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大多数转移劳动力成为专职打工者,成为城市劳动者的一方面。这种转变造成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用工荒”问题。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部分产业,特别是一些存在明显季节性需求且无法机械化采摘的产业,将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难题。此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现代化推进以及乡村产业发展,新型乡村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人力资本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助力长江经济带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兴旺和发展离不开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高效和有机组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抓住三个字:人、地、钱,其中人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素。在乡村振兴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支持知识、技术和资本下乡,支持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但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存在诸多缺陷,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机制并不顺畅。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城乡要素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有必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创造的战略机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推动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完善乡村产业,特别是传统种养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推进企业化经营,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和组织化的新型产业用工机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