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中当效此生的效是什么意思(立端于始表正于中)
中国有句成语叫“奉为圭臬”,意思是说某些言论观点具有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性。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将权威、不可置疑的言论观点比作“圭臬”呢?其实这个问题就与日影太阳历纪时学密切相关。 圭臬俗称圭表,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用于度量日影长度,测算太阳历的天文学工具。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立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圭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置于水平台上的南北向长尺,称为圭”或“圭尺”;二是在圭尺的南端沿垂线方向直立的标杆,称为“表”或“臬”。“圭尺”与“表臬”组合在一起,就叫圭表或圭臬。圭尺是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而直立于水平台上的标杆则是专门用于造影取像的工具。 中华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一年四季都不能直射这个地区,日影总是偏于北方。有鉴于此,在圭臬制作过程中,为方便观察记录,古人特意将圭尺以南北向放置,而将圭表杆置于圭尺南端。
这样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在圭尺上测得日影。 一日之中,日影总是从西向东旋转。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正中,日影完全投射在南北向圭尺上,而且为一日最短时期,最方便测定,所以古代圭表测影定时纪历一般都选择正午太阳当空时候。 一年之中,一段时间正午所测得的日影长度每天都在增加。但当其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一段时间的缩短过程。日影缩短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一段时间的逐渐增长过程。日影年周期消长循环过程中,从最长到最短所花费的时间,总是等于从最短到最长所花费的时间。
进一步总结研究发现,日影的消长循环周期大小不仅大体等于自然年周期大小,而且年周期中日影的长短消长变化与自然界气候物候演化变迁状态之间也具有非常固定的时间流对应关系。如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天空最南端的南回归线上空时,太阳视角最小,日影最长。这个时期,严寒冰雪封裹中华大地,植物叶落枝枯,动物蛰伏冬眠,天地间一派萧瑟静寂之象。 太阳视运动轨迹到达天空最南端后,掉过头来开始向北移动,太阳视角随之逐渐增大,日影因之缩短,气温逐渐回升,生命万物复苏生荣。大约182.5个日周期后,太阳视运动轨迹到达天空最北端的北回归线上空。这个时期,中华大地太阳视角最大,日影最短,炎暑炙烤,生命万物繁茂至极。
之后,太阳视运动轨迹又开始南移,太阳视角随之逐渐减小,日影因之日渐增长。自然界气温逐渐降低,生命万物开始逐渐消衰。同样在经历大约182.5个日周期后,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再次到达天空最南端。这个时期,中华大地又出现千里冰封,万物凋零的气候物候现象。 中华先民将一年之中太阳视角最小,日影最长的这天称之为冬至;将太阳视角最大,日影最短的这天称之为夏至。一年之中,连续两次测得日影最长日冬至,或最短日夏至之间相隔的天数,就是一个物候年周期比较准确的时间长度。 基于日影测量的年周期误差一般都在数天之内,如果连续多年测定,这个误差甚至可以缩小到一日之内。
相对于自然物候历来说,以日影长短消长为标识的天文星历纪时法,显著降低了年周期的误差范围,其准确性得到质的飞跃。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圭臬所形成的日影长短消长及位置方向的变化,灵敏准确地反映表征了太阳视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物候之间的时空对应关系。 圭臬是校正自然物候历年周期大小的理想标尺,也是校正自然物候历年周期概念中不同时令节气特点的理想标尺。如果没了圭臬,准确的日影太阳历纪时法就无法形成,所以作为比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原则性的准则奉为“圭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