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宿舍楼,一名女孩在卫生间自缢身亡。

两条系在一起、挂在水龙头上的毛巾,夺走了她的生命。水龙头距离地面不到一米,但凡有一丝求生欲,踮踮脚就能逃离。

但她半蹲着,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1)

女孩叫杨元元,1979年出生于湖北。自缢这一天,她刚考上硕士不到三个月。

大好前程就在眼前,为什么她要在此时自杀?

她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2)

当“为你好”成为枷锁

杨元元的父亲是工程师,给女儿取名“元”,寓意挣大钱。

父亲去世后,杨元元受其影响,从小学业优秀,梦想当老板。

但孤苦伶仃的母亲,成了她成长路上最大的“拖油瓶”。

高考结束后,杨元元想去大连读书,但母亲不同意,要求她读一所离家近的大学。

于是,杨元元入读武汉大学。两年后,母亲办理内退,由于不愿意花钱住新房,又不愿意住老房子,她想和女儿挤一张宿舍床。

校方原本不同意,念在杨元元家境贫寒、成绩优秀,准许杨元元的母亲住进另一个寝室。

谁知道,这个特例一开,也在母亲心里开了一扇窗:原来,依附女儿可以享受这么好的福利,那何必还花钱租房买房呢?

从此以后,母亲就成了杨元元求学求职路上的“附属品”。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3)

无论女儿去哪里,她都寸步不离。

在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30岁的杨元元考入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母亲又开始了“借宿”生活:她和杨元元一起吃食堂,一起散步,一起睡宿舍。

1.2米的宿舍小床,杨元元只能侧着睡。母亲对此非但不心疼,还很雀跃:终于圆了我的“上海梦”!

在舍友一个个搬走后,学校终于知道了这件事。这次,杨元元的妈妈没想到,尽管杨元元成绩优秀,上海海事大学却不同意为她“开特例”,勒令母亲搬离宿舍,否则就扣留杨元元的毕业证。

这下杨元元慌了神,虽然母亲的依附让她感到压力沉重,但是在母亲的教育下,她打心底觉得,照顾母亲是她无法推卸的责任。

“两个人分开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乐。”从她对母亲说的这句话,足见她的纠结。

多年来,尽管杨元元承受着贫穷和“没有自由”的双重压力,母亲却始终没有设身处地为女儿着想。

在杨元元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她都强加干涉,并毫不留情地打压。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4)

2002年,杨元元武汉大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但是由于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家境贫困的杨元元只能忍痛放弃;

有一个去湖北枝江县做公务员的机会,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她表示:“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

好不容易得到西北大学的面试通知,车票都买好了,母亲非说“这是骗局”,阻止杨元元应聘;

因为没有还清大学时候的助学贷款,杨元元拿不到毕业证,很难找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面对女儿的焦虑和迷茫,母亲非但没有心疼女儿,还觉得问题在于女儿:我一个小学学历都能找得到工作,她一个大学生怎么就不行?

就这样折腾了几年,成绩不如杨元元的同学,都已经硕博毕业。而杨元元因为母亲的干涉,只能干着800块钱一个月的工作,内心别提多苦闷了。

“我不要和这些人交往,除非我自己混好了。”

从那以后,杨元元把自己封锁起来,关在只有她和母亲的小世界里。

在这个小世界里,她和母亲如同“连体婴”,紧密到不分彼此,但精神上却有着很大的鸿沟。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5)

杨元元自缢去世后,母亲痛苦不已,但她不理解女儿的压力,也不认为杨元元去世跟自己有关,而是归咎于学校领导和宿管员。

杨元元的直接死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回溯杨元元一生,母亲的依附是她很大的压力源。

因为自缢前,杨元元曾对母亲说:“如果你当初让我去大连就好了。”

在杨元元心底,藏着一个离开母亲、远走高飞的梦想,因为母亲的依附,她亲手折断了自己的翅膀,扼杀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6)

对亲子分离的恐惧,

扭曲了父母的爱

我们身边,何尝没有“杨元元”这样的子女?

有人将暗恋都写进日记里,某天放学回家,发现父母偷看日记内容,还强迫她别再和那个男孩来往;

有人得到一份梦寐以求的远方工作,却被父母以“这是骗局”为由,撕烂了面试通知书,强行留在老家;

还有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母亲却非要和儿子挤在一个房间,面对媳妇的不满,理直气壮地反驳:“儿子的事我说了算!”

其实,父母天生是爱孩子的,但对孩子长大、离开自己的恐惧,有时会扭曲他们表达爱的方式。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7)

德芬空间一位来访者,因为母亲头疼不已。她的丈夫被派遣出国,想把她也接过去,但母亲不愿意女儿离自己太远,死活不同意。

她内心想和丈夫一起生活,但面对母亲,总有些犹豫不决,因为母亲总觉得“被女儿背叛了”。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妈妈照顾我吃了很多苦,或许是因为这样,她不能接受我离开她太远。”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长大成人、活出自己,心智不够成熟的父母,会感到非常焦虑恐慌,因为孩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潜意识里,父母会要求孩子和自己“完全一样”,不但生活方式一样,连兴趣爱好、人格习惯、关系模式都趋同。

这样,他们对分离的焦虑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为了达成目标,父母会有意无意模糊边界、干涉生活、甚至控制言行,来把孩子“改造”成复制黏贴的自己。

来访者的妈妈为了留住女儿,和丈夫吵架,打电话指责女婿,发动亲戚一起说服女儿,还打电话给丈夫的上司。

眼看丈夫的工作因此受到影响,自己的头发也愁得大把大把掉,来访者才醒悟过来:

母亲过度插足子女的生活,会造成破坏性后果。想要各自安好,必须划清界限。

最终,她选择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每年回国三次,探望父母。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8)

心理学家认为:亲子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有界限的亲密

来访者无条件满足母亲的所有需求,让她产生依赖性,放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自我意识越来越薄弱。

她把无法负责的部分,都丢给女儿解决。所以,过度紧密的亲子关系,时常会让子女感到错位和窒息。

有界限的亲密,是满足父母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需求。如果子女选择和伴侣生活在一起,就要让父母明白:

我已经长大了,第一任务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无法对你的生活全权负责。

子女是子女,父母是父母,谁都无法代替谁过日子,所以亲子之间需要划清界限,保留个人空间,各自处理自己的人生议题。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9)

亲子之间,需要“爱的空间”

父母和子女互相依赖,是人类的天性,但“不惜代价”的奉献,注定会伴随着一丝亏欠,仿佛在无声告诉孩子:爸妈对你不是纯粹的爱,而是讨债。

结束“互相讨债”的关系,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会三点:

第一,从心理上独立起来。

心理学家Timmen Cermak认为,亲子间的过度依赖关系,最大的问题是:子女将父母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

作为子女,一旦面对父母就会感到焦虑,就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避免被父母吞噬伤害;

作为父母,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第一负责人,都是自己。过去我只为孩子活,现在,我该考虑自己的人生了。

第二,创造更多幸福感。

心理上脱离“共生纠缠”,子女和父母会慢慢认清:无论面对子女、父母,还是恋人、同事、朋友,都需要先尊重自己的感受。

可以从小事做起,尝试一些取悦自己的行为,让人生的主导权回归自己,而不是把身体交给别人掌控。

尊重自己的能力越强,人生就能被经营得越幸福。

第三,更好地表达爱意。

亲子之间,有了清晰的界限感,“讨债”关系不复存在,才会产生不求回报地热爱。

比如,子女用一些父母更好理解的语言表达自己;或者,父母尝试参与了解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

而这些发自肺腑的行为,能让双方感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我被尊重、被理解了。

学会用更好的方式表达爱,能够丰富子女的人生,也能够滋养父母的晚年,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双赢。

有人说:父母的爱如同大海,沉溺了会窒息,远了会饥渴。

深以为然。

亲子间保持适度亲密,是子女和父母都需要经历的“独立仪式”。就像书中写的: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追”,是最好的亲子相处模式。当亲子双方认清什么是自己的生活,什么是子女的生活,才能各自发展幸福。

我们不必为亲子间的渐行渐远,而感到惋惜。

我们要祝福彼此,并在独立之路上不断修行成长。

父母子女一场,活出自己,就是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15岁北大天才遗书(30岁女学霸自杀真相震惊全网)(10)

策划 | Kiwi

编辑 | 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