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阿姨探太原城(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秦瘦鸥,上海嘉定人,著名作家,新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小说《秋海棠》《危城记》《梅宝》,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闲话》《戏迷自传》,评论集《小说纵横谈》,札记集《里读杂记》,短篇小说《恩、仇、善、恶》,短篇小说集《第三者》,译著《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茶花女》等。特别是1941年至1942年间写就的小说《秋海棠》,在《申报》上连载后,由多家书店出版,曾被改编为话剧、沪剧、粤剧、评弹等广泛演出,后又改编成电影,搬上电视荧屏,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秦瘦鸥早年居住在太原路25弄12号,1982年搬入法华镇路淮海西路口的文艺大楼9楼。
图说:秦瘦鸥旧居 新民晚报记者 唐敏 摄
《秋海棠》轰动一时
1908年,秦瘦鸥出生在嘉定城区南大街李家弄的一个诗礼之家。他原名秦思沛、秦浩,笔名有秦瘦鸥、刘白帆、万千、宁远等。秦瘦鸥14岁时离乡读书,在上海商科大学攻读经济学,1927年7月毕业。秦瘦鸥从小喜欢文艺,六七岁起就开始看戏,特别喜欢看京剧听昆曲。那时,逢年过节或是庙会,都有江湖戏班子演出助兴,不管哪里有戏他都去看。慢慢的,秦瘦鸥也学着编故事,大学期间就创作并出版了短篇小说《恩、仇、善、恶》。他在大夏大学文学院当讲师时,还在上海持志中学兼课,业余时间热爱写作,逐渐走上了笔耕的道路。不久后,他做了《大美晚报》《大英夜报》和《译报》的编辑。
当时,秦瘦鸥选了一本署名“德龄公主原著”的英文版《西太后绘卷》,动手翻译,另取名《御香缥缈录》,在《申报》连载。自此,秦瘦鸥一举成名。《御香缥缈录》连载完后,便出版了单行本,书的封面设计成淡黄色,由学者叶恭绰题签,初版5000册。不久,《御香缥缈录》又印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前后一共销售2万册,打破了当时上海长篇小说单行本销量的最高纪录。之后,秦瘦鸥又找来德龄公主写的另一部英文小说《清宫续记》翻译。译成后,秦瘦鸥给此书取名《瀛台泣血记》,在《申报》连载。
之后在《申报》连载的便是秦瘦鸥的成名作长篇小说《秋海棠》。小说刊登之后,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秋海棠》一书真实再现了京剧艺人遭受的压迫与苦难,揭露了反动军阀的荒淫无耻与残忍、狠毒。《秋海棠》连载刚结束,上海沪剧界的筱月珍、邵滨孙就与秦瘦鸥联系,说打算排演《秋海棠》,三天后就贴出了广告。同名沪剧上演的那天,全场客满。没过多久,《秋海棠》又被搬上了银幕,影片上映之后也很轰动。评弹也不甘落后,由陆澹安改编,评弹女皇范雪君出演,评弹《秋海棠》得到一片叫好。
《秋海棠》也曾被搬上过话剧舞台,编剧是秦瘦鸥和著名剧作家顾仲彝,由黄佐临导演,石挥、乔奇、张伐当主演。秦瘦鸥与黄佐临的感情颇为深厚,同样痴迷戏剧的两人相识后可谓一见如故,相识相知近半个世纪。
书房取名晚霞阁
太平洋战争爆发,秦瘦鸥从上海去到重庆,加盟《新民报》,是该报的主笔之一。此后,他逐渐与文化圈内的进步人士关系密切,后来又成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成员。
1952年,秦瘦鸥受组织调派去香港工作三年。秦瘦鸥在香港《文汇报》任副刊组组长,他写稿刊出使用本名秦浩。他还创办了集文出版社,兼任总编辑。1956年,秦瘦鸥返沪工作,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后又调任上海辞书出版社担任一级编审。
秦瘦鸥早年居住在太原路25弄12号,现在的太原小区。太原小区有好多条弄口,通往太原路、泰康路、襄阳南路和永嘉路。太原小区和永康路上的永康新村皆由法商中国建筑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由于当时居住在此的主要是外籍人士,因此人们俗称这片区域为外国弄堂。太原小区由新式里弄和花园住宅两种类型房屋组成,沿永康路为新式里弄,沿太原路以花园住宅为主。1994年,徐汇区房管局对新村进行全面整修,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小区。
1982年,秦瘦鸥搬入位于淮海西路40号法华镇路口的文艺大楼9楼。文艺大楼建成于1981年,由同济大学设计,市建六公司承建。文艺大楼当时选的都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柳桉门框、铸铁大浴缸、抽水马桶,煤卫独用。文艺大楼并非虚名,这里刚建成时曾经居住过不少文化名人,如俞振飞、朱逢博等。当时,住在文艺大楼9楼的秦瘦鸥,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晚霞阁,约有十平方米大小。晚霞阁三个字由京剧大师俞振飞所书,晚霞阁的印章则出自篆刻名家顾振乐之手,书房布局优雅和谐、书卷气十足。1993年10月14日,秦瘦鸥病逝于上海。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