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

在美国有一句俗语:

“什么是天堂,天堂就是美国的工资、俄罗斯的妻子、英国的房子和中国的饮食。”

2016年10月,在西伯利亚的一家宾馆的餐厅里,中国男士西装革履、俄罗斯美女身材高挑,双方侃侃而谈,就婚姻问题大抒己见。

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商务会议,而是一场正儿八经的相亲会!

这些中国男士来自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大都处于适婚年龄。

据当地的负责人介绍说:“中国男子最初想要蓝眼睛、白皮肤的新娘。然而去年最终建立起关系的却是棕色眼睛、肤色较深的姑娘。”

可见,就在中国家门口的西伯利亚成为了中国男士的优先选项,俄媒表示:是地理优势使得中国男士“组团相亲”活动盛行。

那么,中俄通婚的历史渊源如何?真的是地理优势使得“组团相亲”成为热潮吗?跨国婚姻听起来“高大上”,事实上又果真如此吗?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1)

(中俄跨国婚姻)

一、现状与历史:中俄婚姻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的中国与苏联关系最为密切,跨国婚姻开始增多。

1901年,中东铁路建成后,中国境内居住的俄罗斯人增多,一方面与当地中国人的交集增多,极大地增加跨国婚姻中的相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前后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西方自由思想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封建牢笼所桎梏,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使得人们敢于追求自身的幸福,这为中俄跨国婚姻的促成奠定了最原始的思想基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曾在苏联留学。

成绩优秀、做事认真的刘允斌很快就吸引到了俄罗斯姑娘玛拉垂青,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在某一年的暑假,刘允斌第一次带妻子回国,虽然家人对她的态度都很亲切,但语言的障碍、异国他乡的差异还是让俄罗斯姑娘感到不适应。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2)

(刘允斌一家人合影)

尽管困难重重,两人还是在刘允斌大学毕业后结婚了,婚后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并育有一子一女,分别取名为阿廖沙、素妮娅。

婚后,刘允斌不仅不抽烟不喝酒,体贴妻子,疼爱子女,还主动揽家务事,这在俄国来讲是绝无仅有的好男人。

由此观之,刘允斌的婚姻和自己的留学经历息息相关。

而作为中俄边境城市的居民,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大批俄罗斯人在此地来来往往,都让此地边民与他国国民的接触机会更多。

战争的催化亦是我国中俄跨国婚姻历史上的重要内容。

在中俄边境,有一座因距满洲里三十华里而得名“三十里店”的村子,其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山东迁徙来的农民聚集而成。

到1932年日本人占领满洲里前,三十里店已有三栋房,五户人家,十五口人。

此地人口虽少民族成分却多,仅有的三位成年妇女中,一位汉族人,一位俄罗斯人,一位日本人,都是给山东大汉作媳妇。

在故事《我的娜塔莎》中,日军于1941年发起进攻,围剿抗联战士庞天德所在部队,部队损失惨重,庞有幸被俄军娜塔莎所救,二人在对抗日军的作战中产生了爱意,结成连理。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3)

(娜塔莎)

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为男方是大连人,女方是俄国人,两人因战争结缘,后结婚生子,但中苏关系友好性降低,女方被迫回国。此后的50多年,他们未婚娶,中苏建交后又重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先进技术人才,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为了便于对留学生的管理,规定在留学期间不准结婚,全力集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但当时的留学生都正值青春年华,男女同学相互爱慕,且当时苏联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比男性人口数量多,苏联女孩深受中国男性刻苦、忠诚、正直、无不良嗜好的魅力的吸引,而中国男孩也为苏联姑娘美丽的容颜、开朗的性格、大方的举止所倾倒。

因此,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格在彼此间不断碰撞与磨擦中滋养了爱情的火苗。

直至1955年,苏联禁止通婚的规定被取消,横在中苏青年间的壁垒被正式打破了,苏联姑娘主动对中国青年展开情感攻势,有一列宁格勒的中国留学生与苏联姑娘就是在此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两人结婚。这也是在留学期间成就的第一对中苏跨国婚姻。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4)

(在苏留学的中国学生)

据留学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回忆:“在50年代,留学生的中苏跨国婚姻约有五六十对。”

进入21世纪,民众的婚姻家庭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逐渐转变为开放,思想越来越新潮化,对于结婚对象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选择国人。

相比于北上广深的“组团相亲”,北接俄罗斯联邦的内蒙古满洲里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当地,中俄贸易往来如火如荼,许多俄罗斯人携俄货来满洲里做生意,中国人也会带国货去俄方做买卖,两国人民来往密切,互动频繁,彼此生活互有交叉,使得中俄通婚颇为普遍。

由此观之,地理优势在中俄婚姻中确实大有作为!

二、不止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优势

中俄山水相邻的地理优势为两国通婚免去了“路遥”之苦,正如同前文所提及的满洲里。

而中俄两国作为比邻之邦,旅游业日渐兴盛,而旅游业所带动的相亲活动更是火爆。

尤其是我国一直在加大旅游业的推广与开发,中国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过境,相应让两国群众获得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5)

日益频繁地接触为中俄双方的相遇、相识、相知过程提供了机会,两国的特色旅游文化也增添双方好感,从而进一步增加中俄跨国婚姻的产生概率。

而随着交通的便捷,中俄通婚的原因就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优势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生活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一词被迅速地传播开,掀起一股全球化带来的工业浪潮。

全球化缩短了国与国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密切,在相互的接触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行为模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与俄罗斯也在不断前行,两国的关系愈发深厚。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已逐步实施,许多国家与城市已受益于此项政策,而俄罗斯作为我国战略合作伙伴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支持并参与。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两国双边贸易额明显回升,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0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81.4亿美元,而在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75亿美元,实现了将近一倍的增长。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6)

可以看出中俄双方的交往日益加深,贸易互动更加频繁。

随着新时代发展,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彼此因物质、文化的碰撞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从相异到融合的过程,促使了中俄跨国婚姻现象的诞生。

同时,中俄通婚家庭不仅仅体现为感情的表达,更是在一个小家庭中看到两个迥异文化的升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

如今的跨国婚姻,人们对伴侣的选择更加注重实际,既看重物质生活,也注重心灵沟通,除爱情的需要、面包的满足、还要有更适合于结婚的人选。

当代人往往对结婚伴侣的选择比恋爱对象更慎重,会考虑到性格的合适度、彼此三观的符合度、今后家庭质量的高低、父母对自己伴侣的态度、还有社会地位上的匹配度,双方各自经济状况等条件,都是爱情的考量,现代的爱情不再是仅仅的“喜欢”。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除先进技术的进步,爱情也在进化,这些被公认为外在的条件也成为了爱情里每个人不同的“喜欢”标准,门当户对不再是一种贬义行为,是对自身合适度的考量。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7)

(俄罗斯美女)

随着中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国与国的距离缩短,人与人的交流加深,欧罗巴人种有着天生的外貌优势,她们有靓丽的外型和不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国人来说,因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形式下,接触的人都与自己相似,就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当接触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格时,每一次的接触都感到新奇,人们往往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美的事物心生喜悦,进而有了不自知的追求。

尤其是青年人,正处于增长阅历、锻炼自身、接受新事物知识、喜欢追逐有趣事物的阶段,自然愿意打破旧常态,接受新事物,开拓新视野。

而除此之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俄罗斯新娘的中国婆婆,这样描述自己儿子和儿媳的婚姻:

“他俩结婚我们家里是不反对的,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是做俄罗斯贸易的……我儿媳妇是个踏实能干的人,我儿子也很聪明,他俩很配,你看她能和我儿子一起经营管理公司的事,而且他俩结婚还能有好看可爱的孙子抱,不是说混血宝宝都很聪明嘛,我孙子可好看了,像他妈妈似的有着外国人的容貌,也可机灵呢!”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8)

(混血宝宝)

可见,很多中国婆婆会萌生“有个混血宝宝也不错”的想法。

混血儿的基因优势从基因学的角度来看,因父母双方生长地域不同、染色体排列不同、导致基因差异大,最终遗传给混血宝宝的会更趋于父母双方的显性基因,结合了双方显性基因的混血宝宝会表现出双方的优势,会继承更靓丽的容貌和聪明的头脑,也就是人们认为的混血宝宝“更优秀”。当然,这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出众的面貌高于大众的审美,自然就成为人们更青睐的选择。

不过,跨国婚姻并非只是表面所显现出的光鲜亮丽,其背后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不同文化的碰撞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奇,也带来了差异,新奇和差异既能让人们深受其吸引,也会引发文化的冲突,曾经有人说过:

“两个有40%相似的人能够磨合到80%就是幸福”。

两个同一国籍的人的婚姻也不一定能过得顺风顺水,更何况是两个不同国别的人组成的跨国婚姻,因此维系跨国婚姻绝非易事。

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结合,不仅意味着接受彼此某部分的不同文化,也会出现不同文化碰撞下的矛盾,因而夫妻双方如何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接受文化差异,是中俄通婚中最重要的问题。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9)

(中俄交流)

有些文化冲突可以通过相互调节而找到让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而有些冲突则会导致两人矛盾激化,进而使婚姻分崩离析。

三、来到中国的俄罗斯女人

跨国婚姻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

根据对来华俄罗斯婚姻移民的调查显示,虽说80%的俄罗斯女人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还是会因为语言不通,陷入与家人或者当地居民的沟通障碍中。

特别是不同地区还拥有地域方言,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使同为中国人,处于不同地区也很难理解这些方言,对于俄罗斯女人的适应可谓是难上加难。

语言带来的障碍,在俄罗斯女性嫁到中国初期表现得最为显著,甚至对于来到中国四五年的俄罗斯新娘来说,即使能够正常和他人交流,也难以去除较重的口音。

一名俄罗斯新娘表示:

“我在来中国之前在学校学了中文,学校也有中文老师,平常我们和中国人对话只会说你好。一个人来中国后,我学习中文花了一年半时间,但是我口音仍然特别重,说话也特别快,所以很多中国人听不懂我讲话,但是我相信我以后的中文会跟中国人一样没有口音。”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10)

此外,一些语言歧义可能会导致理解偏差。

语言中蕴藏着不同的文化经验,要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进行有效的交往活动,不仅只会说语法准确的语句,还必须依靠一些共同拥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名俄罗斯新娘就说道:

“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大多数外国人喜欢用语一板一眼,而中国人比较喜欢采用模糊的说法。中文一个句子可能有很多意思,这也是为什么理解不了中国思维,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想表达什么,比如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她的丈夫则是表示:

“在中俄跨国婚姻家庭里沟通困难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是懂俄语的,平时在家我和她也会用俄语沟通,她考虑我的情况也在不断学习中文,但是两种语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它们有些单词不能够完全对应,需要结合两个国家的文化来学习和理解,比如最经常遇到的一个单词‘上火’,是没有办法直接翻译,这是和中国的生活有关,她也要在各种情况下慢慢理解。”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11)

(俄罗斯饮食)

而除去语言,饮食习惯的差异同样是中俄婚姻中的“拦路虎”。

中俄夫妻双方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因为饮食差异而出现冲突。

在饮食方式上,首先是食物的不同。

中国传统饮食以植物食料为主,常吃五谷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总体来说,北方习惯以面食为主,南方主食喜爱吃米饭。

俄罗斯人则以面包、牛奶为主食,肉、鱼、禽、蛋和蔬菜为副食,讲究小吃,擅做菜汤,嗜好喝酒,习惯下午喝茶。

其次口味不同。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其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北方相对于南方吃食来说较咸,味道重;南方口味偏甜,味道较为清淡,而俄罗斯人一般口味多为咸、酸、辣。

最后就是饮食时间不同。

中国一日三餐时间比较固定,而俄罗斯早餐、午餐都没有固定时间,个人会根据工作选择合适时间。

“对于跨国婚姻中饮食方式冲突深有体会,我最喜欢的晚餐就是大饼卷上芝士,再配一杯牛奶,而我老公随随便便吃一点晚餐就是火锅,还准备了很多配菜。”

有学者因为调研曾去往东北某村庄,在和村民的聊天中,就有提到俄罗斯媳妇适应不了那里的饮食习惯,导致婚姻生活无法继续维持。

中俄能结婚吗(中俄跨国婚姻到底咋样)(12)

(中俄婚礼)

由此观之,跨国婚姻也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结语:

国家既是人民可靠的避风港,也是人民安全的保障,国家与人民是利益共同体,荣辱与共、相生相伴。

跨国婚姻的形成不仅仅代表着两个家庭的组合,更是代表两个国家交好的象征,是两个大国彼此靠近的风向标。

不过,跨国婚姻家庭的内部问题往往会面临语言不重合和语言内容无法对接引发的误会等矛盾,饮食生活上受到地域影响,口味无法统一、婆媳关系和子女教育问题出现差异导致矛盾重重。

看似美好的跨国婚姻却在生活中要经历更为严苛的考验。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提升,对于跨国婚姻的个体与环境的适应也会趋于稳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政协满洲里市委员会编.满洲里文史资料[M].第九辑,呼伦贝尔:呼伦贝尔盟民族印刷厂,1995.

马曼丽、张树青.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王俊凯.涉外婚姻离婚案件法律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王歌雅.中俄婚姻制度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2(03).

汪成慧.俄汉传统婚俗文化之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报),2007(S1).

何生海.婚姻地域挤压的社会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01).

蔡薇.当代中俄婚姻观对比[J].时代教育,2014(19).

陈玉萍.中俄婚姻家庭关系略谈[J].赤子(上中旬),2015(13).

杰尼先科·K·H.从法律角度看待中俄国际婚姻[J].中国公证,2016(07).

冯泽君.我所认识的刘少奇长子——核专家刘允斌[J].档案春秋,2009(02).

刘景蔚,刘兰福.中俄跨国婚姻风险防范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