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要干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废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二十一日,唐玄宗将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除此之外,太子李瑛的大舅子薛锈,被流放去了广西瀼州。但薛锈到了陕西蓝田驿站,就被赐死了。
乙丑,皇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并废为庶人。太子妃兄驸马都尉薛鏽(xiù)长流瀼州,至蓝田驿赐死。
——《旧唐书·卷九·本纪第九》
薛锈不仅是太子李瑛的大舅子,又是唐玄宗的女儿唐昌公主的驸马,还是唐玄宗的异母妹妹鄎国公主与驸马薛儆的长子。也就是说,薛锈既是唐玄宗的女婿,又是唐玄宗的外甥。
唐玄宗下达的《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中有说,早先太子妃薛氏的哥哥薛愿,就已经因为“潜构异端”,被唐玄宗给贬谪。唐玄宗也教育了太子李瑛,希望他有所改正。但太子李瑛又在薛锈的煽风点火下,“谋陷弟兄”。
太子瑛,幼而钟爱,爰加训诱。亲之师范,所望日新。年既长成,与之婚冠,而妃之昆弟,潜构异端。顷在东都,颇闻疑议,所以妃兄薛愿,流谪海隅。导之诲之,谓其迁善。驸马都尉薛锈,亦妃之兄也,今又煽惑,谋陷弟兄。
——《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
就在太子李瑛被废后的7个多月,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初七,武惠妃就薨逝了,享年40余岁。唐玄宗特别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以皇后之礼将其下葬。
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追谥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
——《旧唐书·卷九·本纪第九》
唐书中均认为,武惠妃是被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3人的鬼魂给吓死的。因为李瑛、李瑶、李琚这3人之所以在同一天被废,就是武惠妃、及其女婿杨洄(娶咸宜公主),诬陷了他们,目的,就是想让武惠妃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
其年,武惠妃数见三庶人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请弥月,不痊而殒。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而电影《长安道》(改编自海盐所写的小说《长安盗》)中,却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假设:武惠妃并没有陷害太子李瑛,她或许只是替唐玄宗除掉太子背了锅,才得以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01
武惠妃不受史官们的待见,主要还是因为,武惠妃的父亲武攸止是武则天的伯父武士让的孙子。
天授元年(690年),武攸止被武则天封为恒安王。
攸止为恒安王。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武惠妃的童年算不上特别幸福,武攸止过世挺早的,所以,她是在宫里长大的。
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旧唐书》中记载,武惠妃是在开元元年(713年)得到了唐玄宗的宠幸。
瑁母武惠妃,开元元年见幸,宠倾后宫。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武惠妃一生共为唐玄宗生下了4子3女,非常的高产。但武惠妃的前3个孩子,不知为什么,都养不活。
第一个儿子李一(追封为夏悼王),在开元五年(717年)四月二十一日就早夭了,只有2虚岁、还不满1周岁。
唐开元五年岁在丁巳四月庚午朔二十一日庚寅,故悼王薨于上阳之中禁,年曰二岁,而未及周。
——《大唐故悼王石塔铭》
第二个儿子李敏(追封为怀哀王),才1周岁,便在开元八年(720年)二月早夭。
怀哀王敏,玄宗第十五子也。幼而丰秀,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才晬,开元八年二月薨。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武惠妃的第三个孩子是个女儿,即上仙公主,这个孩子也在襁褓中就早夭了。
一连3个孩子都早夭,这要按照宫斗剧的思路,武惠妃才是受害的一方才对。
武惠妃再次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唐玄宗不敢再将这个儿子养在宫里了,便让哥哥李成器将这个孩子带出宫,由李成器的王妃元氏,当作她自己的儿子来抚养,这才使得这个孩子活了下来。这就是杨玉环的第一任丈夫——寿王李瑁(琩)。
及瑁之初生,让帝妃元氏,请瑁在于邸中收养,妃自乳之,名为己子。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顺便插一句,寿王的名字在《旧唐书》中一直被记为“瑁”。但寿王的第22女李应玄的墓志铭——《唐故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其中有写着“玄宗妃武氏生寿王琩”。墓志铭中的内容应该不会写错,可见,寿王的名字应该是叫“李琩”。
奇怪的是,不仅寿王被养活了,继寿王之后,武惠妃所生的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也都没有再出现早夭的情况。
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二十二日,唐玄宗下诏,将其结发妻子王皇后废为庶人。
(秋七月)己卯,废皇后王氏为庶人。
——《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
当时后宫最得宠的,就是武惠妃。废后这事,自然也被算在了武惠妃的头上。
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王皇后被废的理由,是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担心王皇后会因为“无子”被唐玄宗给废了,于是,就利用巫术,为王皇后求子,结果东窗事发。这个案子的审理是由唐玄宗亲自抓的,证据确凿,应该不存在被人诬陷的成分。
后兄守一以后无子,常惧有废立,导以符厌之事。有左道僧明悟为祭南北斗,刻霹雳木,书天地字及上讳合而佩之,且祝曰:“佩此有子,当与则天皇后为比。”事发,上亲究之,皆验。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王皇后被废的时候,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还活着。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太子不是皇后的亲生子,那皇后被废,太子生母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吧。
只可惜,赵丽妃在开元十四年(726年)七月十四日薨逝,只有34(虚)岁。
开元十四年,(丽妃)春秋三十有四,七月十四日,薨于春华殿。
——《和丽妃神道碑铭奉敕撰》
02
武惠妃没能当上皇后,也是因为她姓“武”。《新唐书》中有载,御史潘好礼就曾经递上一份题为《谏立武惠妃为皇后疏》的奏折,列举了多个不能立武惠妃为皇后的理由:
1、武氏和李家有仇,唐玄宗不能让仇家的女儿当皇后。
2、武惠妃是妾,当妾的不能被扶正。
3、武惠妃想当皇后,是被右丞相张说给撺掇的,张说是想借此让他自己升官。
4、太子李瑛不是武惠妃亲生的,如果惠妃当了皇后,一定会要求改立太子。
将遂立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曰:"《礼》,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复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氏为后,何以见天下士!妃再从叔三思也,从父延秀也,皆干纪乱常,天下共疾。夫恶木垂荫,志士不息;盗泉飞溢,廉夫不饮。匹夫匹妇尚相择,况天子乎?愿慎选华族,称神祇之心。《春秋》,宋人夏父之会,无以妾为夫人;齐桓公誓葵丘曰:'无以妾为妻。'此圣人明嫡庶之分。分定,则窥竞之心息矣。今人间咸言,右丞相张说欲取立后功,图复相。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俪宸极,则储位将不安。古人所以谏其渐者,有以也!"遂不果立。
——《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
顺便插一句,《唐会要》中记载,这篇《谏立武惠妃为皇后疏》,是在开元十四年递上去的,但潘好礼在开元十二年就已经不当侍御史了,又怎么会在开元十四年说他自己在御史台供职呢?所以苏冕认为,这并不是潘好礼写的。
苏冕驳曰:此表非潘好礼所作。且好礼先天元年为侍御史。开元十二年为温州刺史致仕。表是(开元)十四年献,而云“职参宪府”。若题年恐错。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宠未衰。张说又未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谁献之。
——《唐会要·卷三》
如果唐玄宗铁了心要立武惠妃为皇后,那无论谁反对,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看看唐高宗李治要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那会儿,朝中反对的声浪可要激烈多了,像褚遂良,都搞得头破血流了,硬是没让唐高宗的意志动摇分毫。
唐玄宗从小就生活在祖母武则天的阴影下,之后又生活在姑姑太平公主的阴影下,这让唐玄宗对于册立武惠妃为皇后,仍存有一些顾虑。
武惠妃虽然始终没能当上皇后,但唐玄宗却给了她“宫中礼秩,一同皇后”的待遇,毕竟这诺大的后宫,还是需要一个女主人来打理的。
及王庶人废后,特赐号为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
——《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后宫的女主人变成了武惠妃,而且武惠妃又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这让太子李瑛逐渐产生了危机感。与此同时,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为他们自己母亲的失宠,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受唐玄宗重视。李瑛、李瑶、李琚3人,曾在李瑛的住所内,一起抱怨过唐玄宗专宠武惠妃。
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惠妃之子寿王瑁,钟爱非诸子所比。瑛于内第与鄂、光王等自谓母氏失职,尝有怨望。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而这事,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得知了。为了讨好自己的岳母,杨洄就在武惠妃面前打太子等人的小报告。
不管武惠妃是否真有想过要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一旦得知李瑛对她们母子很反感后,她势必要有所行动。于是,武惠妃便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李瑛不但结党、想要加害她们母子,也对唐玄宗颇有不满。
惠妃女咸宜公主出降于杨洄,洄希惠妃之旨,规利于己,日求其短,谮于惠妃。妃泣诉于玄宗,以太子结党,将害于妾母子,亦指斥于至尊。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唐玄宗自身就是在一次次的宫廷政变中披荆斩棘,最终登上皇位的,对于皇子有造反之心这种事,当然会非常警觉。但唐玄宗也不傻,不会光听武惠妃的一面之辞。所以,要不要废太子,他想听听宰相的意见。中书令张九龄,立刻站出来反对。张九龄认为长久以来,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生活在玄宗的眼皮子底下,并没有犯什么实质性的大错,不应该被废。于是,唐玄宗也就作罢。
陛下纂嗣鸿业,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蕃育,不闻有过,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间废弃三子?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张九龄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就不再担任中书令。所以,唐玄宗第一次想要废太子,应该发生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之前。
十一月壬寅,侍中裴耀卿为尚书左丞相,中书令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并罢知政事。兵部尚书李林甫兼中书令。
——《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
但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驸马杨洄又向武惠妃报告,说这次太子李瑛兄弟3人又与驸马薛锈,在一起密谋着什么。
二十五年四月,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鏽,常构异谋。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唐玄宗又找宰相们商量。这时的中书令,已经换成了李林甫。李林甫只说了一句:这是皇帝的家务事,臣不便掺和。
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
——《旧唐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七》
于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在同一天,被废为庶人。
但武惠妃的儿子,并没有被立为新的太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皇3子李玙(即李亨),成为新的皇太子。
六月庚子,立忠王玙为皇太子。
——《旧唐书·卷九·本纪第九》
03
即便武惠妃有在唐玄宗面前告太子李瑛的状,唐玄宗也有自己的渠道去查验真伪,因为皇子们平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在严密的监视之中。
唐玄宗虽然一直想摆脱祖母武则天的阴影,但他却一直有在学武则天。圣历年间,武则天为了不让唐玄宗兄弟5人脱离掌控,就在东都洛阳的积善坊,给他们弄了个集体宿舍,人称“五王宅”。
初,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閤,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
——《旧唐书·卷九十五·列传四十五》
唐玄宗为了防止皇子们与朝臣勾结,也效仿自己祖母当年的做法,让长大了的皇子们,都集中居住在长安“安国寺东附苑城”的大宅子里。在那里,皇子们虽然分院而居,但由太监们统一看管,通过夹城入宫拜见皇帝,膳食由家令负责,学业则是由侍读负责,根本没有一点自由。
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虽然叫“十王宅”,但里面住着的,可不止10个封王的皇子。
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济,盖举全数。其后,盛、仪、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唯荣、仪等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时通名起居而已。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后来皇子们的孩子都陆续长大了,“十王宅”就不够住了。唐玄宗又让人在“十王宅”的外围,建了座“百孙院”,给孙子们住。
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住在东宫里。而是皇帝在哪,太子便就近住在附近的别院里。
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而皇子们一旦被告发有什么过错,即便最后经证实,不是皇子所为,也是先关起来再说。
例如,唐玄宗的第4子棣王李琰(yǎn),他与王妃韦氏感情不好,却宠幸2个小妾。而那2个小妾又互相争风吃醋。为了得到李琰的宠爱,小妾就将求得的符咒,藏在李琰的鞋子里。这事被分管李琰院落的太监知道了。这位太监恰好平时与李琰有矛盾,于是,他向上汇报的时候,故意说,李琰用巫术诅咒唐玄宗。唐玄宗便派人拿到了李琰的鞋子,果然看到了里面的符咒,便将李琰找来大骂了一顿。
先是,琰妃韦氏有过,琰怒之,不敢奏闻,乃斥于别室。宠二孺人,孺人又不相协。至十一载,孺人乃密求巫者,书符置于琰履中以求媚。琰与监院中官有隙,中官闻其事,密奏于玄宗,云琰厌魅圣躬。玄宗使人掩其履而获之。玄宗大怒,引琰诘责之。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李琰申辩说,他真不知道为什么鞋子里有符纸,肯定是他的王妃、或者小妾干的,让玄宗好好查查。最后经证实,确实是李琰的小妾干的。
琰顿首谢曰:"臣之罪合死矣,请一言以就鼎镬。然臣与新妇,情义绝者,二年于兹,臣有二孺人,又皆争长。臣实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为也。惟三哥辩其罪人。"及推问之,竟孺人也。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既然都真相大白了,那李琰应该是没事了。可唐玄宗偏不。他还是将李琰关进了鹰狗坊。最后,李琰是“忧惧而死”。
玄宗犹疑琰知情,怒未解,太子已下皆为请,命囚于鹰狗坊中,绝朝请,忧惧而死。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对于李琰的王妃韦氏,唐玄宗倒是没有为难她,让她回到了娘家生活。
琰妃即少师韦滔女,无子,琰死后,妃得还其父。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
结束语
武惠妃到底有没有害过太子李瑛、又是因为什么死的,已经很难弄清楚了。
武惠妃也好,太子李瑛也罢,即便是后来的杨贵妃,都是唐玄宗的牺牲品而已。
(注:本文由[头条@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