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

曹丕不听鲍勋劝谏外出游猎,不听贾诩、辛毗等人劝谏坚持出兵伐吴,不听众大臣劝谏杀鲍勋、捕曹洪……这给人一个很不好的错觉,好像曹丕是一个十分固执,胸襟狭隘,不能纳谏的人。那么,曹丕是否真是一个不能纳谏的人呢?其实,曹丕是一个很能纳谏,知错能改的帝王,尤其是在其即位之初。

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1)

1

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称帝,中国历史正式改朝换代,从汉朝进入曹魏。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东汉被曹魏取代,于是就有人站出来极力贬损汉朝,为曹魏歌功颂德。但时任散骑常侍的卫臻却与曹丕和群臣唱反调——当着曹丕和群臣的面,阐述禅让的大义,称赞汉朝的功绩。

卫臻是正人君子,给人的感觉是不识趣,过于迂腐。史书称,在卫臻阐述禅让的大义,称赞汉朝的功绩时,曹丕“数目臻”。

这里的“目”字,可解释为“看”、“盯”、“以眼神示意”等。所以,史书里所说的曹丕“数目臻”,就有三种解释:第一、曹丕多次看着卫臻,表明他在思考卫臻的话;第二、曹丕多次盯着卫臻,表明他对卫臻的话十分反感;第三、曹丕多次以眼神示意卫臻,表明他对卫臻的话并不认可,让卫臻别再说了。

曹丕的“数目臻”到底是哪种意思呢?在“数目臻”之后,曹丕还说了一句话。他说:“从今往后,普天下的珍宝,我都要与山阳公(汉献帝)共同享用。”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确定,曹丕“数目臻”是第一种意思,即曹丕经过思考,认为卫臻的话有道理,否定汉朝的功绩,不谈禅让的大义,实际上就相当于否定曹丕代汉称帝的合法性,于是便接受了卫臻的劝谏。

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2)

2

曹丕称帝后,想要追封母亲卞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劝谏说:“典籍里从来没有记载分封妇人土地和爵位的制度,只有妇人附从丈夫的爵位。秦朝违背古代制度,汉朝又继承秦朝的体制,都不符古代君王的法令和经典。”

曹丕认为陈群的看法很对,不仅不再要求封母亲卞太后的父母,还命人把陈群的建议记录下来,确定为制度,保存在收藏档案的台阁中。

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3)

3

曹丕与夏侯尚的关系很好,对夏侯尚很是信任,甚至还曾以诏书的形式赐给夏侯尚一句话,说:“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将领,特别委以重任,随你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人特权。”夏侯尚得此诏书,高兴得意之情难以抑制,就把诏书拿给蒋济看。

后来,曹丕征召蒋济为散骑常侍,蒋济抵达京城,曹丕问他有什么见闻,蒋济回答说:“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只听到了亡国之音 。”

曹丕诚心诚意请教,蒋济却跟他胡扯什么“亡国之音”,十分生气,脸色铁青地质问蒋济为什么这么说。蒋济如实回答说:“‘作威作福’在《尚书》中是戒律,天子无戏言,古人对这一点非常慎重,还请陛下明察!”

曹丕恍然大悟,接受了蒋济的劝谏,立即下令追回给夏侯尚的诏书。

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4)

4

由于长期处于战乱,河南郡人口不足,曹丕称帝后,准备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去充实河南郡。但当时恰逢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馑,所以朝廷各部门都认为此举不妥,曹丕的态度却很坚决。

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于是请求晋见,打算再劝一劝。曹丕得知他们还要劝谏,立刻板起了脸。大家见他脸色不好,也都不敢再说话,唯有辛毗对此却视若无睹,问道:“陛下要迁徙士兵家属,理由是什么?”

曹丕没有正面回答辛毗的问题,而是反问辛毗说:“你认为我的作法不对?”可见曹丕当时已经十分盛怒,正处在发飙的边缘。不料,辛毗似乎丝毫没有感觉到,回答说:“确实不对。”曹丕简直快被辛毗的“不识趣”和执拗气炸了,抛下一句“我不和你讨论。”起身准备进入内室。

此时,出现了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一幕,就在曹丕准备进入内室之际,辛毗竟然从后面赶了上来,拉住曹丕的衣襟不让他走,说:“陛下不因为我不成才,将我安排在陛下身边作为咨询的官员,陛下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的话并非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而是为国家着想,您又有什么理由对我发脾气呢?”

曹丕使出好大的劲,才拽过衣襟,头也不回地进入内室。但气消之后,曹丕便从内室走出来,对辛毗说:“辛佐治,你为什么要把我挟持得那么急迫!”然后就接受了辛毗的劝谏,只迁徙五万户去河南郡。

曹丕的选择断送了曹魏江山(魏文帝曹丕胸襟狭隘)(5)

5

最后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曹丕不听劝谏的事儿上来。

曹丕外出打猎,提出劝谏的除了鲍勋,还有王朗和辛毗。

朗上疏曰:“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

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

对于王朗的劝谏,曹丕回复说:“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於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而对于辛毗的劝谏,曹丕沉默了很久,后来就减少了外出打猎的次数。

由此可见,曹丕虽然没有接受鲍勋的劝谏,但还是接受了王朗和辛毗的劝谏。

曹丕虽然不听鲍勋、贾诩、刘晔、辛毗、蒋济等人的劝谏,前后两次出兵伐吴,但在无功而返后,曹丕对蒋济说了一番话,说明他自己还是有所反思的。

(黄初七年)正月,帝还洛阳,谓蒋济曰:“事不可不晓。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湖中,卿于后致之,略与吾俱至谯。又每得所陈,实入吾意。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鲍勋的父亲鲍信和曹洪都是救过曹操性命之人,曹丕不听众大臣劝谏,杀鲍勋,捕曹洪,做得确实不够厚道。不过,权利斗争的事儿,孰是孰非,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结论:

我们无意为曹丕辩解什么,只希望大家能够不受野史、演义小说或影视剧的影响,客观看待曹丕这个人。而以上事实表明,作为一代帝王,曹丕绝非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人,相反,他其实是一位很能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