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发现楼兰古城了吗(谜失千年的楼兰古国)

罗布泊发现楼兰古城了吗(谜失千年的楼兰古国)(1)

楼兰的兴衰

《史记》《汉书》中记述过西域有小国“楼兰”“鄯善”,语焉不详。随历史长河流泻,时过境迁,至二十世纪初,除了少数专事西域研究者外,中外史学界,对地处偏僻的新疆,对新疆沙漠中这些短暂显示光辉的绿洲城邦,已少见关注。

真正使楼兰、鄯善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是在二十世纪帷幕初揭的1901年。这一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废墟,并在楼兰古城内发现了20多件记有“楼兰”字样的汉文、佉卢文木简及纸质文书。1906年12月,A.斯坦因在充分准备之下,进入罗布淖尔荒原及楼兰古城。他雇用数十名农工,在楼兰挖掘了十一天,获取大量文物。继后又在米兰佛寺中发现、挖掘及带走了有翼天使画像。

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学者在罗布淖尔荒原、楼兰等地的考古,对相关遗存造成了巨大劫难。但在西域历史文化研究上,也取得十分重要的收获,有其贡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楚揭明:中亚腹地沙漠深处的这些古代遗存,如其中西亚艺术风格的绘画、雕塑,佉卢文木牍及其封泥上的希腊神像、贵霜钱币、佛寺中的有翼天使像、波斯风格的玻璃器残片等。清楚显示了来自古代波斯、中亚希腊化城邦的文明信息,它们与大量汉文简纸、丝绸、漆器、铜镜、五铢钱一道,呈现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与亚洲西部大地文明交相辉映的景象,而这一点,正是亚洲内陆腹地古代文明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无疑,这为中亚古代文明研究,投射了一束光明。

对罗布淖尔荒原、楼兰古城等重要遗址展开进一步考古,时在近50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迄至于今,对这片地区的工作,包括文物普查、遗址保护、抢救性发掘等,未稍停息,获得了重要的、远远超过既往的文化成果。就我个人而言,自1979年衔命步入罗布淖尔,至2005年自楼兰东走敦煌。26年中,因责在新疆考古,八次进入罗布淖尔荒原,时间最长者达一个月以上。

近30多年来的罗布淖尔考古,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漠、地理、水文、气象、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这片地区多次综合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促使历史考古学者深刻思考一个问题:并不太长的一千五、六百年间,曾是丝绸之路要隘的罗布淖尔大地、楼兰绿洲,怎么就迅速化为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原?烟波浩渺的罗布淖尔湖,为什么会成了滴水不存的盐漠荒滩?古代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存在怎样的关联?认真剖析楼兰绿洲从兴盛走向绝灭的过程,全面检视人类社会活动与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吸取一切可能吸取的历史教训,应该是今天日益重视环保的我们需要提上日程的研究课题。

楼兰的地理与气候

青铜时代即已满溢生命活力的孔雀河绿洲,公元前2世纪,成为沟通亚欧交通路线上的枢纽,其中心城市楼兰,举止动静,都会使西域大地、河西走廊受到影响。这里虽是雅丹丛集,戈壁、沙漠纵横,交通相当困难的一片土地,却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东方长安、西部贵霜、西南亚波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感受到它们点点变化投射下的影响。而到公元4世纪30年代以后,楼兰却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更慢慢化为荒漠、废墟,成为今天没有生命气息的死域。而与楼兰的消失、死灭相呼应,傍楼兰而居、曾烟波浩渺的罗布淖尔湖,也成了今天一望无际的盐漠、盐滩。

在具体展开历史、考古分析前,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这片土地上几个最基本的事实。

第一,从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初,欧亚大陆再次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大幅抬升,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其运行高度只有3500米),再无可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加上盆地东、西、北面也有高山隔阻,太平洋、大西洋湿润气流也无法进入,导致盆地内很难形成降水。因此,在地质年代的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即已形成。极少降水、冷热变化剧烈、风沙活动频繁。

地质地理学家们在罗布淖尔荒原台特马湖以南、罗布淖尔湖盆中心曾分别钻井,通过孢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去今两万年以来(即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古代植物与现代植物种类、群落基本一致,不见喜温的蕨类植物孢子,而以耐旱、耐盐的麻黄、藜、篙含量为多,最高可达孢粉的98.2%。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罗布淖尔地区已经是明显的干旱气候环境。

第二,罗布淖尔地区地势低凹,是塔里木盆地内众多河流的汇聚中心,古代曾是水之泽国,罗布淖尔湖最大面积曾达两万平方公里。清朝末年,仍达2000多平方公里。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是其主要补给源,历史上入湖水量曾经盛大,随历史进展而入湖水量日愈减少,终至断流。

以罗布淖尔荒原最大水补给源塔里木河为例。关于塔里木河水量,历史上没有精确测量、统计资料。徐松《西域水道记》(成书于1823年)描写“塔里木河,河水汪洋东逝,两岸旷邈弥望”,可以想象水势盛大之情形。

20世纪50年代,据塔里木河主要支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克孜尔河、阿克苏河汇流处的阿拉尔水文站统计,塔里木河年流量为56.2亿方,因为上游用水量增加了17.1%,至1994年,下泄流量只有39.4亿方。上、中游用水量,至20世纪90年代,已超过塔里木河总水量的90%。塔里木河下游,已出现了用水危机,阿拉干、罗布庄出现了干涸无水情况。

这类情形,成书于1910年《新疆图志》,就记载过类似感受:“塔里木河下游罗布庄各屯,当播种时,上游库车以西,城邑遏流入渠,河水浅涸,难于灌溉。至秋始泄水入河,又苦泛滥。”河的下游,播种需水季节,不能保证灌溉,秋收不再用水之季,水则大流至达泛滥。

楼兰古城所在,主要补给源是孔雀河。孔雀河,1921年塔里木河冲决轮台大坝,经拉因河入孔雀河,水势一度盛大。1952年,在拉因河上筑坝,河水重归塔里木故道,入台特马湖。孔雀河出铁门关后,主要灌溉了库尔勒、尉犁绿洲,上世纪50年代后,库尔勒、尉犁农业不断扩大,孔雀河下泄水量趋少。

分析楼兰兴废、罗布淖尔变迁,之所以引述了两大段相关气候、水文研究资料,就在于思索,在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既深受环境制约,又可影响环境,彼此不能分割。分析这片大地之上,历史长河中的古代绿洲、城镇的兴废、发展,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基本原则。

从气候角度观察,自两万年前至今,这片大地就是一个十分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从干旱地区农业经营特点分析,人类所在绿洲,其兴衰、变化,与水关系至密。而水的变化,不只在于冰川雪水减少,也在于全流域中水的再分配、使用,这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有组织的生产,导致水在不断重新分配中。水从此处分配到彼处,可能就会带来一片旧绿洲的毁灭,以及一片新绿洲的兴盛。

在古代,这片地区人类居民人口稀少之时,罗布淖尔荒漠、孔雀河水系内,曾也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自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乃至西汉,可以说都是这一种宜居生存格局:当地水足、草丰、林木茂盛,可渔可牧,当地居民可以充分发展农业生产。考察该地区的青铜时代古墓沟墓地,一个聚落的人口才只有43人;作为孔雀河中下游最重要的一处墓地——小河,前后持续数百年之久,而其当地的全部墓葬,加起来也只有300多座(共发掘167座,加上被破坏者150多座),考虑到一人一墓,从墓地角度来透视当地数百年间的聚落人口,也是不多的。这种情况一直到西汉时代,据《汉书·西域传》粗略统计,当时西域各绿洲王国人口,总共也不过20多万人。如此广阔的空间、充沛的水源、稀少的人口,生存状况自然是可以无忧无虑的。两汉时期,汉王朝政府可以从容在这片地区驻军、在地旷人稀处屯田,保障过往使节、商旅来去,也充分证明,当时的这片绿洲,还可以接纳更多的人类活动。

楼兰废弃原因的猜想

由于楼兰城内出土大量汉文简牍,均止于公元4世纪30年代。一般都同意作为西域政治中心——楼兰绿洲城邦的陨落,就应该发生在这一时段之中。

关于楼兰城废弃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各有自己的视角。但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变化现象,都不会是个别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必须从多个角度综合剖析,方可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前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在20世纪50年代考察过罗布淖尔地区后,发表了《亚洲中部气候变迁的大地构造因素》,提出罗布泊地区“吹蚀作用的加强,沙漠面积的扩大,河水水量的减少,植物的衰亡及人类与动物生存条件的恶化”,是所有变异的根本点。美国学者亨廷顿(Huntington)和特林克列尔(E.Trinkler)持有相同的观点。在分析楼兰绿洲废弃时,他们的表述更加直接、具体,这就是说:“关于楼兰城及其周围遗址废弃原因……河道变迁可能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楼兰故城的废弃时间,基本上就是孔雀河下游改道断流时间”。

其实,从前述钻井孢粉分析、罗布淖尔地区已获文物、考古资料、先秦时期以来的相关记录,都可以看出自去今两万年以来,这片地区就一直是一个干旱的环境。这一过程中,或有短时期的降水变化,风沙活动异常,局部地区生态的改变,但都是一个大的干旱环境下,有限地区、有限时段的变化,并不存在持续、不断变干的情形。干旱环境,是地质年代就已存在的现实。青铜时代的罗布淖尔人,面对的就是一个特别干燥的环境,这一时段的古尸屡次被发现,就是生动说明。人口增加,农业发展,绿洲扩大,大概恒定的冰川融雪水,在人口稀少时,可以满足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在人口大增后,自然流淌的水系,就在不断地蓄水、引水、灌水工程中,变得不再能自然流淌;局部,尤其是河流下游缺水、无水,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这时,曾有的绿洲就可能变成荒漠。

在具体分析楼兰古城兴废时,除了要关注上述基本的、虽处在变化中但却是早就存在的干旱环境因素外,绝不可以忽略楼兰古城命运变化时它曾经面对的社会政治形势。

公元4世纪初,晋朝统治趋于崩毁。中原大乱,士民西走,日月相继。统治河西走廊有年的张氏家族军政势力膨胀。公元314年,晋封张实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西平公”,西域诸国悉在其统治之下。公元323年,更受封为“凉王”“西域大都护”。公元324年,前凉王张骏击败赵贞。公元327年,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公元335年,张骏派军击降焉耆,焉耆、车师前部、于阗、鄯善都入贡于前凉。河西、西域悉入前凉版图。公元4世纪30年代,当地的形势如是剧烈变化,直接影响之一,是自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交通线路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前凉张氏集团攻高昌、降焉耆、控制鄯善、于阗,目的同样是控制丝绸之路新疆段,以获取丝路贸易利益。当楼兰、吐鲁番、焉耆均已入其直接控制之下时,立即会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这就是:由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是一仍其旧从敦煌入楼兰,沿孔雀河西走焉耆;还是由河西走廊入高昌、车师,进入焉耆?前一条路,是汉代以来的传统老路,但沿途戈壁、沙漠、雅丹,缺水少草,交通补给不易;后者则路途比较平坦,绿洲聚落相继,路况、供应较之楼兰道,要平顺得多。

为拓展丝路贸易计,前凉的抉择是变易交通路线,开拓自高昌入焉耆的新途。因此,在平定赵贞后,立即在吐鲁番绿洲内设高昌郡,军政重心移置高昌后,原踞楼兰的西域长史府自然撤守。河西走廊过楼兰入塔里木盆地的路线,转移成经过高昌西行。楼兰在丝路上曾经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自此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楼兰之兴、衰,其核心因素是在其丝绸之路冲要地位的起与落。楼兰名城,成、兴在交通,衰、废也在交通。

由于西域长史府不居楼兰,与丝路交通密切关联的屯田、农业生产中心向他处转移,结果就是当地有组织的、严密而强大有力的灌溉系统罢废,馆驿、传置等与丝路相关接待、通信联络设置也被撤销,这些会使楼兰绿洲很快从繁荣、兴盛转化为衰颓、冷落。这种衰颓,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现实。而随着楼兰在这一时期的逐渐沉落,高昌的中心地位冉冉升起。后来的高昌王国、隋唐时期盛极一时的西州文明,都是与此有密切关联的。

目前的考古及文献证据,也能够显示,古代楼兰绿洲的衰落,实际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以后,一些考古资料表明,经过孔雀河绿洲的交通路线,偶尔还有商旅在走动。1980年,新疆考古所考古队在罗布淖尔湖东北一处山梁上,发现唐代钱币“开元通宝”970多枚,距离出土古钱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一条古道痕迹。这是一条灰黄色的土路,在当地深色砾石地貌夹峙之下,相当明显。近千枚古钱被遗弃在路边,直到20世纪被考古人员发现,这一事实本身,既表明到了唐代,这条道路上还有商旅活动,还可以通行;同时也表明,在这条路上来去的行旅,确又是十分稀少,这才让古钱留存到今天。

到了唐代,这条路线还可以通行,还有历史文献的证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7世纪中踞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王国,在西突厥支持下,一度遏阻丝路交通,重税盘剥。焉耆王国就此曾建议李世民,重开经过楼兰绿洲的“碛路”,撇开高昌。此举必然会伤害高昌、西突厥的经济、政治利益,结果引发了公元639年高昌与西突厥处月、处密部联兵攻击焉耆,陷焉耆五城、大掠居民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一旦有需要,经过楼兰西行入焉耆的“碛路”,重新启动还是存在可能的。这同时也说明,至少到了唐代,孔雀河下游并没有断流,如果已断流,必然无水无草,也就不存在交通的可能性。

在极度干旱地区,不论自然绿洲,还是人工绿洲,其生命是脆弱的。改变其生存状态,导致其兴衰,最有力的因素可能是人,是人类社会有组织的力量。楼兰古城,孔雀河尾闾三角洲的兴盛、衰废,十分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认清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分析古代文明、古代城镇的历史发展轨迹,尤其可以吸收到历史的教训:人类文明的兴衰,关键的因素,实际还是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对待社会。这才是最根本、最要紧的。

其他几个相关问题

一百多年来的楼兰考古,提出了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仅试举几例。

其一,与楼兰故址所在密切关联,有一个扜泥、伊循问题。扜泥是鄯善王国的都城,从文献记载来看,《汉书·鄯善传》中明确提道:“当汉道冲,而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这一地理位置,只能与若羌绿洲相当。黄文弼先生20世纪50年代,在今若羌县城南6至7公里处,曾获见“且尔乞都克”古城,周720米,黄氏判其为扜泥故址所在。但今天已难觅其踪。

同在《汉书·鄯善传》中,提到鄯善“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汉王朝曾应尉屠耆之请,在伊循屯田。鄯善国都在若羌河绿洲,则国内可称“地肥美”的所在,只能是米兰河绿洲。它濒河、土肥(土层厚15米)。在米兰遗址区,20世纪80年代后,不仅发现了设计合理的灌溉渠系,还在傍近发现了一区汉代遗址,近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出土汉式绳纹灰陶片、西汉五铢钱、三棱形铁镞等,与伊循屯地,可以呼应。

伊循屯地确定、扜泥故址可依,《水经注》等后期史籍中关于伊循、扜泥比较混乱的文字记录,当可厘清。

楼兰、扜泥、伊循城作为鄯善王国境内三个城镇坐标点,如果明确位置,有关史籍文字可以条理顺畅。当年斯坦因发现并标示为LE、LK两座古城,规模不大,LK与邻近的LL、LM等遗址,地处楼兰与伊循、扜泥之间;LE居楼兰古城东北,是楼兰保卫东北方向安全的一处军事性质城堡,城内除偏北位置有一座台基建筑外,不见其他居址。这两座古城,与楼兰成掎角之势,利于防卫。从地理位置观察,与汉晋西域长史府属下的军事屯田机构存在关联。时代也在东汉以后。

第二,关于罗布淖尔湖游移问题。自斯文·赫定提出罗布淖尔湖以1500年为周期南北方向游移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但又与楼兰考古、楼兰古代文明的研究存在一定关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布淖尔地区的综合考察中,对罗布淖尔湖是否转移问题,已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在此也稍予涉及。

根据已获湖区勘探测量资料、测定湖底沉积物年代及孢粉分析资料,可清楚地得出结论:罗布淖尔湖水没有发生过游移,也不可能发生游移。

从罗布泊湖心钻探取得的沉积物及孢粉,证明自两万年以来,罗布淖尔湖沉积作用一直持续未停,始终是有水环境。地形测量,湖盆所在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海拔只有780米。因此,是盆地自然的汇水中心,其海拔高度较喀拉库顺低10米多,湖水不可能倒流进入南边的喀拉库顺湖;由于入湖泥沙含量少,湖水干涸后形成坚硬的盐壳,用金属工具砍挖都极困难,大风也极难吹蚀,湖底地形,很难发生吹蚀变化,因而难以出现斯文·赫定逻辑推论下的水体游移情况。

罗布泊水体大小变化,主要受补给源影响。当塔里木河汇入孔雀河,流泻入罗布泊时,沿途湖沼很少,水量损耗也少,罗布泊水体会比较大,位置也偏北;当塔里木河向南流入台特马湖、喀拉库顺湖时,罗布泊水体会相对缩小。罗布泊,从历史上观察,只有形状大小之变化,而无游移它走的可能。

总的来看,罗布淖尔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之中,埋藏着太多的历史遗存,从中国全局看西域,站在亚欧内陆看中国、看西域,加强这一地区科学、严谨、细致的考古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过去,考古工作者曾长期局限相关工作展开的物质条件,目前已经大为改观,有计划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成为可能。以罗布淖尔地区为例,如果先组织室内研判,利用遥感地图,分析水系;依循水系,细致部署对文物考古遗存展开认真踏勘。不求速度,但求严谨。在将遗存情况摸清后,有计划地选择个别、少数点,进行科学发掘。在对发掘资料进行多学科的分析、认识后,进行验证,展开新一步的野外工作。如是,假以时日、持之岁月,当可揭开楼兰大地考古文化的新一页。楼兰大地,考古如此,若羌、且末、安迪尔、雅通古斯……一步步,均可依次推进完成。相信这对西域早期文明史、中国史、欧亚内陆史研究,将作出我国学界应有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