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咸阳城李白赏析(昔日繁华安在哉)

春秋后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所打败,受尽了耻辱。但是勾践特别能忍,蒙蔽了夫差,靠着智谋回到了国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誓要报此仇。公元前473年,勾践果然把吴国给灭了,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

三月咸阳城李白赏析(昔日繁华安在哉)(1)

一千多年后,李白游览吴越,写下了两首伤今思古、语极凄婉的咏史诗,使人感慨万千,昔日繁华如同烟云一般,千载一梦!世事兴衰,变幻无常。无论是最终胜利的越王勾践,还是先前获胜的吴王夫差,都已经成为了历史,昔日繁华安在哉?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写下了《越中览古》。一年之后,李白由越州来到了苏州的姑苏台,写下了《苏台览古》,两首诗一脉相承,构思巧妙,意旨遥深。这两首诗如下: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三月咸阳城李白赏析(昔日繁华安在哉)(2)

李白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是带着写诗的目的去的,据说李白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歌,流传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绝大多数都失传了,这也太可惜了。李白诗集里大多数都是送别诗,怀古诗并不多见,所以这两首诗比较珍贵。

李白的这两首诗虽然以吴越争霸为背景,但和打仗的事件无关,作者只是截取了吴越时期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来展示昔日的繁华。《越中览古》描写了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之后,衣锦还乡,风光无限。而后就生活腐化了,沉迷于声色,勾践身边美女如云,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从千年前的历史回到了现实,宫殿已变成了废墟,在废墟之上只有几只鹧鸪在飞来飞去,甚是凄凉。古今对比强烈,给人以兴衰荣辱之叹。

《苏台览古》则通过对姑苏台的描写,展示了昔日吴宫的繁华,吴王的穷奢极欲,昔盛今衰,让人感慨万千。第一句直接点明主题,姑苏台及其所在的园林破破烂烂,完全没有昔日的繁盛,但是杨柳却是新的,表现出了新的生机。第二句描写了此时此刻采莲女唱起了菱歌,勾起了作者的无限回忆:昔日的良辰美景,清歌妙舞,痛饮狂欢,都浮现在了诗人的脑海里。最后两句描写了昔日的繁华灰飞烟灭,化为了时光的泡影,只剩下一轮明月照着过去的歌舞升平。

《苏台览古》最后一句“曾照吴王宫里人”,这里的“宫里人”指的应该是宫中的美女,有可能特指的就是西施。该句不由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偷看吴王苑内花”,该句很有可能受到了李白诗句的启发。吴王夫差和西施曾在姑苏台上长夜之饮,柔情蜜意。夫差荒淫误国,是多么不应该啊!

三月咸阳城李白赏析(昔日繁华安在哉)(3)

李白的这两首怀古诗,皆有转折,一般来说,一首诗的第三句就得转折,但是李白这首《越中览古》第四句才做了转折,显示出了李白超高的才气。《苏台览古》第三句做了转折,比较正常,两首诗都用了“只今惟有”四个字作为转折,通过古今的对比,显示出了昔盛今衰,繁华都是过眼烟云,不会长久的。

中唐诗人窦巩后来写了一首七绝《南游感兴》,兴许受到了李白的启发,可见李白诗词对后世的影响之广,全诗如下:

南游感兴【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三月咸阳城李白赏析(昔日繁华安在哉)(4)

该诗感叹了盛唐的一去不回,只有春草年年生绿,鹧鸪在自由自在地飞。这首诗和李白的感慨是一样的,繁华荣辱,终将烟消云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