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现在有多少个(网络热梗的背后是深渊还是天堂)

网络热梗现在有多少个(网络热梗的背后是深渊还是天堂)(1)

□秦媛(宁夏大学)

举世瞩目的卡塔尔世界杯热烈进行中,与球场激烈赛事遥相呼应的是,一场来自互联网的调侃“假”球迷的风潮,成为又一新“梗”,一时间引起争相模仿。当我们出口成“梗”时,应该意识到“玩梗”不只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产物,“梗文化”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为何网络新梗层出不穷?说到底是互联网与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的必然。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欲望,而在互联网的围观、讨论直接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参与和表达的欲望在获得网友认可后又被无限放大,成为创作热梗的永动力。与此同时,人们创造新梗,也被这些热梗治愈。网络热梗是网络情绪的载体,是年轻人生活压力的宣泄、个体情绪的释放、情感表达的创新。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现实生活中压力丛生又无处抒发,网络热梗所自带的诙谐与娱乐很好地缓解了这一尴尬,比如社恐人士会用“雨女无瓜”来表达温柔的拒绝和委婉的反对;社畜又常以“凉凉”作为是敢于接受现实的自嘲……

网络用语不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网友补的不是“课”,而是新型社交的新规则。CNNIC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疫情肆虐以来,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线下交流受空间限制骤降的同时,互联网承载的社交功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化。网络热梗作为网络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线上交际常用的语言表达。如今在网上“冲浪”,没有几个梗“防身”都会被叫做“山顶洞人”,对网络热梗持有一定了解正在逐渐成为融入一段对话的敲门砖。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梗”,其背后凝结的是某一群体对某一价值观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折射出的是个人对融入某一群体的渴望。在某些基于相同爱好联结而成的趣缘群体中,网络热梗甚至成为了代表圈层文化的符号,圈内成员关注的焦点超出了信息本身,更强调通过共通的意义空间建立起彼此的情感链接,如在二次元圈中十分知名的“进击的一米六”“阿珍爱上了阿强”“我秃了,也变强了”等动漫梗,圈内成员通过日常玩梗引发着彼此的情感共鸣,也在借助这一过程强化着自身的群体归属。从“梗文化”中可以看到,人们借助网络热梗实现了网络信息交流、情感共享以及身份认同。

物极必反,当网络热梗与身份认同完全划上等号时,互联网本身的平等属性也将大打折扣。互联网的即时性导致网络热梗的迭代速度很快,今天的“新梗”,明天可能就会成为“老梗”,再加上海量,即使是时刻在网络上“冲浪”的网友,一不注意也会“落伍”。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热梗等同于潮流,那么熟知最新网络热梗就成为部分人彰显自己潮流人士身份的logo,其作用类似于名牌标识。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因为不熟悉“梗”而无法取得资格认同的网友与得到身份认同的网友在某种程度上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无异于现实世界中阶级在网络的映射。而那些为了获得认同感疯狂恶补热梗的网友跟现实生活中不顾经济实力一味追求名牌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同时,“玩梗”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严肃议题的泛娱乐化误导青少年“三观”“文字失语症”威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语言暴力污染网络文明环境……如红极一时的“六学梗”本是青年网友对六小龄童言行的戏谑调侃,却在不明真相网友的戏仿传播中演变为对其本人的人身攻击,六小龄童也曾无奈表示,有些话自己根本没有说过,而是网友通过恶意剪辑拼贴而成的。当下,网络用语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所产生的问题也必将影响现实世界,严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在新梗层出不穷的网络世界,我们有必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合理“玩梗”;其次,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网络热梗兴起背后所蕴含的群体的社会心理以及它们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治标又治本。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尽管网络热梗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恶意,但在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又是真实存在的。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曲折的,我们不妨抱以满怀宽容,在未来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朝向正轨前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