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

最近阿雍熬了几个晚上,终于把年前淘到的700余张山东农展馆底片全部扫了出来。很多随历史而湮没的镜头重现于眼前,看起来颇为眼热。

这里面,最眼热的是一组底片袋上标有“66年德字”的照片,从其他标有昌字、惠字的照片推断,“德”字应该指德州专区(后改称德州地区,德州市前身),而“昌”字应指昌潍专区,“惠”字应指惠民专区。

之所以眼热,因为德州专区所在的鲁西北,是阿雍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在此分享其中的9张照片,请德州老乡们看过来。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1)

图1——“出圈”。

阿雍小时候每年都要干这个活。出圈的逻辑前题是积肥,而积肥就是把草皮、秸秆什么的垫进猪圈,经过猪的踩踏与其粪便充分混合、发酵,每年秋田种小麦或春天种棉花前,通过出圈,把积好的肥从猪圈里弄上来。因为夹杂的秸秆、杂草太多,干这个活必须用三齿才顺手。每次出圈,都得特意换双旧鞋,跳进气味颇重的猪圈里犟着鼻子去干这个活。

这张底片定格的这个出圈镜头,在阿雍看来,摆拍痕迹还是明显的,因为这个猪圈不大,两个小伙子下去舞弄三齿出圈,施展不开,很容易磕碰着对方。

出圈这项工作,有的地方叫“起圈”。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就对“起圈”有关一段经典记述——而且那些粪也不过是美其名为粪,实则是些垫猪圈的土,学大寨时要凑上报数字,常常刚垫上就挖出来,猪还来不及在上面排泄呢……我去起圈时,猪老诧异地看着我。假如它会说话,肯定要问问我:抽什么疯呢?有时我也老觉得不好意思,就揍它。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受的。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2)

图2——耩(jiang)地。

这是三人协作在耩地,也就是播种。一人扶耧,一人牵着头牯,一人撒种。不过,这种畦子(垅)打这么高,间距又这么大,肯定不是种小麦、玉米和棉花,那又是种得啥?种之前还特意浇了一遍地,没看明白。有知道的么?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3)

图3——耪(pang)地。

耪地,就是用锄头给庄稼间苗、松土。一般棒子、豆子、棉花都需要耪地。这个活不算太累,但干长了容易腰酸。生产队时,一般是分给妇女们干的。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4)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5)

图4——扬场。

这是二人协作的扬场场景。收小麦时,先要压场,用石滚(老家叫shihun)把混着麦壳、麦芒的麦粒弄下来,然后通过扬场实现净化。扬场得用木锨(铁锨会戗起地皮),站在上风向,潇洒地往空中一撒,风就把麦壳、麦芒和尘土吹到了一边,站在下风向的人赶紧用扫帚漫一遍。因为这个活尘土飞扬,持扫帚者一般得用羊毛肚手巾包着头。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6)

图5,这是收麦归仓还是送公粮,场还没起,就弄了十来辆牛车拉粮食,画面挺红火,还是难脱摆拍痕迹。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7)

图6-浇麦茬。麦子收割完后,要浇一遍地,再种棒子什么的,这个场景挺自然。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8)

图7-坐着板凳开会。十人中,八人羊毛肚手巾包头,而戴帽子,那时候显然是有身份人的装扮。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9)

图8——戏匣子(收音机)。1966年,家里有个这么大个的戏匣子,一个村里也没几户吧,照片中,墙上还有个颇为洋气的挂钟。猜猜看,这是个什么人家呀?

1966年农村现状(1966年德州农村景象)(10)

图9-坯摞子。这还是图5中拉粮食的牛车队,背景上有写着毛主席万岁的白灰房,房子前面还有坯摞子。注意,这不是砖,而鲁西北农村中修屋拉墙中常用的土坯(图1中有土坯墙,留意了吗),因为它比砖大得多,但是便宜,俗话说,“坯大不值个砖钱”。阿雍老家,制作土坯有两种方法,一是打坯,直接把黏土放进坯模子,夯实成坯;二是拖坯,把掺了麦秸、胶泥的湿泥用模具制坯,不管是打的坯还是拖的坯,都需要晾晒干后才能变成干坯,干坯或接受晾晒的未干坯摞在一起,就叫坯摞子。小时候,经常以坯摞子为掩护藏迷糊糊(捉迷藏),可惜,离开农村后,再也没见到过这种原生态的建材。

壹点号文史研究院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