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干啥用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竟隐藏)
(央视财经《对话》)本周《对话》,出场的依然是中国制造背后的灵魂人物——总师们。万事开头难,开始建造这些伟大的中国制造时,总师们一定有很多回忆。因为“旅客和航空公司会用脚来投票”、“第一步给我们出的就是世界上最难的题目”、“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再想进步难上加难”。更多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21:50《对话》之《我是总师(下)》!
大飞机总师:像在工棚里做设计!
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告诉我们,刚成立的时候,设计师像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做设计,没有地方,做了临时的工棚,在那里面办公,这个办公室还挺好建,可是到实验室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实验室很多环境,包括总装很多设备,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建起来的。“我们是在人员少,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始大飞机。第二个,大飞机必须要有一个就是可靠的技术,还有就是市场,因为飞机不是完全一个科研产品,而且是一个商品,尤其是中国现在民间市场,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民航市场,第二大运输大国,我们现在国人出行,在座各位选飞机,一定先选择大的,再选好的,而且飞机有一个商品属性,如果产品不安全、不舒适,航空公司挣不到钱,不经济的话,旅客和航空公司是用脚来投票的,为什么?你不好,我就不迈进去,脚不迈到飞机里去,所以这样对我们更大的压力。”
港珠澳大桥总师:我们就像小学生做高考题!
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也表示,他们就像小学生在做高考题一样。“港珠澳大桥要修一条6公里的沉管隧道,这条隧道是我们项目当中最难的一个部分,为什么?第一个,这个六公里的沉管隧道现在世界上已经建成了最先进的,第三代长度是3公里5,它也是海方面浅埋的隧道,我们建六公里隧道,埋在海下将近30米,水深达到40米,最深的地方达到50米水深,我们六公里的沉管隧道需要有33节,每一节相当于一个巨型航母的体量,每一节在陆上运行完成以后,海上运行13公里,然后沉到水下40米的位置,对接的精度要求达到厘米级。海底隧道不能漏水,水下一公里长,一分长一分险。第一步给我们出的难题是世界上最难的题目,这一步跳跃注定了就是一个小学生要迎接高考题,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但是我们也要有担当。我用国外同行的话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说从目前情况来看,港珠澳大桥建设质量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最高的质量标准。”
高铁总师:突破自我才是最难的!
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分享道,他感觉突破自我才是最难的。“中国高铁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到后来的再创新,应该讲,复兴号动车组的开发不是从零开始。但是仍然很难,到了一定高度之后,仍然去寻找新的目标,这个时候反而难上加难。实际上就会面临着争论、面临着担忧,甚至非常激烈的争论,这个过程我们都有。”
要让海底隧道120年不漏水,需要“逆天”的控制力?
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告诉我们,其实要让海底隧道不漏水,并且是120年不漏水需要“逆天”的控制力!“为了达到120年的长寿命,保证海底隧道不漏水,我们的控制指标用到厘米甚至毫米级控制混凝土的结构。为了保证我们钢筋保护层,希望它的厚度均匀合适的一点,钢筋加工精度两个毫米标准控制,岸上有一座15米的墙,为了保证致密性,平整度指标达到3个毫米。我们用这样的土木工程高标准指标来实现它的质量,体现我们的追求。”
高铁不只是产品,也是工艺制造的艺术品。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也补充道,他参与见证了中国高铁从制造到创造的全部过程。“现在中国高铁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它的概念是什么呢?和飞机的起跑速度是一样的,而且每天就按照这个速度保持不停地运行上千公里,一年下来就几十万公里。可以说这就对我们高铁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焊缝是最大的考验,关系到高铁运行时的安全性、稳定性,就拿咱们的一列高铁车来说,它的焊缝累计到一起,一共是16000米,这就要求我们的操作者就要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把每一条焊缝干到极致。高铁的这些部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可以说是工艺制造的艺术品。今天给大家带来两个字叫做匠心,是高铁焊工用焊枪焊出来的。我们中车人秉承着工匠精神,把手中的产品干好干精干成艺术品。”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9月17日21:50《对话》之《我是总师(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