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

@热点观察局新春季

引言

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吃5样”,寓意圆圆满满,规矩不能忘

到了正月十三,距离年后第一个传统佳节仅仅一天之隔。此时,迎接元宵佳节的味道越来越浓,扎彩灯、滚龙灯、点灶灯等等,与灯有关的活动丰富多彩。当然,传统美食各地也是争相出现。我是畅谈民俗点滴,看看这天有哪些传统美食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1)

1、吃汤圆:团团圆圆

老话:“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闹元宵”,那什么是“上灯”呢?“圆子”又是什么呢?

原来是这样的,眼看就是元宵节灯会了,民间要提前检查一下各类灯光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别出现什么问题。通常在正月十三这天就要展开了。

因此,这天被“上灯日”,也有的叫灯头生日,或者叫点灶节等,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传统习俗吃上灯圆子,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汤圆,寓意美好,团团圆圆。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2)

2、圣虫宴:惟妙惟肖

老话:“和面巧手做圣虫,惟妙惟肖出笼屉”。什么是圣虫?听上去还有点可怕,难道是一种神圣的虫子?我是畅谈民俗点滴,看看是什么民俗。

正月十三做圣虫,它不是活虫子,而是一种面食,这也是地方特色美食传统。人们要先和面,软硬适中,凭借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制作出圣虫,然后放到蒸笼里面蒸熟,就像蒸馒头一样,最后就出锅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圣虫,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圣”和“升”是谐音,寓意意为“生粮”,粮食增多,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3)

3、吃荠菜:可口可乐

老话说:“春暖花开挖荠菜,味道鲜嫩第一春”。你看看,对荠菜的评价还非常高。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青菜比较匮乏,过年期间有没有多少新鲜的蔬菜。刚打春,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就到麦地两、小路边、荒野里,到处挖荠菜。

到了正月十三,春天到来,天气越来越暖和,荠菜也开始准备返青,有“报春使者”的美誉。正是荠菜比较好吃的时候,荠菜炒鸡蛋味道鲜美,荠菜糊糊,素有“百岁羹”之称,看来确实不错。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4)

4、做粑粑:清香四溢

俗语说:“新媳妇,不用夸,就看十三做粑粑”,我们看看有什么美食传统。

不难看出,新媳妇手艺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做饭。大家什么也不用说,也不用我们夸她,就看看正月十三这天,新媳妇做的粑粑怎么样。如果制作精美,那绝对是个好媳妇。

正月十三上灯日,忙碌和快乐并存,大家都比较辛苦,这时候,人们就制作出当地特色美食,来到硬货,既清香四溢,又补充体力,一举两得。因此,也有的说要试灯粑粑。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5)

5、豆腐节:热热闹闹

老话:“白白嫩嫩价值高,热热闹闹豆腐战”。看来,豆腐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还是营养价值非常高。

到了正月十三,流传着吃豆腐的地方特色。过年大鱼大肉没少吃,肚子油水十足,吃点豆腐正好对胃,而且营养价值高,利于身体健康。更有豆腐“兜福”或者豆腐“都福”的美意,都是福气。

在一些地方,正月十三过“豆腐节”,正是热热闹闹豆腐战。人们祭祀完祖先,互掷豆腐,展开豆腐大战。听上去是不是浪费啊?但是寓意五谷丰登,福气满满。

正月三十习俗吃什么(正月十三祖辈们讲究)(6)

小结

老话说:“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元宵节离不开灯,当然也离不开特色美食。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来一碗”。可见元宵节到了,元宵是少不了的,大家别忘吃一碗,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你吃了没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