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

数千年的文化长河,曾映照过无数精才绝艳文人墨客的身影,他们纵笔挥毫,写下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尽管沧海桑田,但后世之人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领略他们的精神志向,读懂他们的心灵情感,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文字神交。

这无数的文人当中,有一位极为特殊,她的名字叫做李清照。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1)

在不重视女子教育的古代,李清照能够跻身一流词人之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正因为这份惊艳,所以后世将她称为“千古第一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生在官宦世家,丈夫赵明诚同样家世显赫,所以前半生她的生活非常优渥闲适。后来靖康之变,宋朝南渡,44岁的李清照,也随丈夫赵明诚来到了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赵明诚逝世之后,李清照孤苦无依,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她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后半生,她曾在建安寓居过一段时间。身心一旦静下来,李清照又不自觉的想起了曾经快乐的时光。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2)

良久,当思绪从记忆中剥离出来以后,面对现实,李清照又愁苦不已。有一日庭院闲坐,她想起了欧阳修曾经有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句李清照甚为喜爱,如今独坐在幽深的庭院中,她心生感慨,便以这一句填了一首《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上去的最后一句,有些争议,其中“建安”一说是远安,还有一种说法是建康(南京)。远安虽然有这个地名,但是李清照生平并没有到过这里,所以这应该是前人抄录笔误。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3)

李清照是公元1127年到1129年这段时间在建康居住。此时赵明诚任江宁知府,他们夫妻团聚,又不用担心经济来源,虽然当时大环境不怎么太平,但李清照的小日子还是过得十分滋润的。所以,应该不会写如此愁苦的词,更何谓“老去无成”。

如此看来,这里应该是“建安城”。隶属福建,从全词含义也能看出,建安才能解释得通。

国破家亡,李清照已经没有了年轻时踏雪寻梅、赌书泼茶的闲情逸致,何况如今又是独自一人,每次坐在庭院,她都感觉被无尽的孤独包裹,她的心仿佛陷入了无边的黑暗,找不到依靠。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4)

所以在她眼中,居住的院落幽深无比,无法让人心安。这里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是形容词,后一个声作为动词。“几许”,一个疑问词,强调“深”,同时也体现了李清照对孤苦无依的崩溃。

可崩溃又有什么办法呢,李清照抬头四望,只见清冷的雾气,在门窗间缭绕,云雾缭绕,是闽北高山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常扃”,也就是时常关闭。年轻的时候,李清照最喜欢倚在窗边看庭院的风景,然而如今,却门窗紧闭,这有三个缘由。

第一是因为雾浓风冷;第二是因为不想看到外面的景物,因为景物越美越容易勾起以前的记忆;第3则是没有安全感,当心没有依靠时,女人总会,借助外物来增强安全感。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5)

可是景物会因为李清照而停止生长吗?并不会,到了一定的季节和时机,花依旧会开,燕子会再度归来。所以庭院中,柳梢渐渐抽绿,梅花在早春的寒气中,也盛开得分明。

“秣陵”指南京。想必春风已经吹彻了南京,城中的花草树木,多彩繁茂。当年李清照曾几度与赵明成携手出游,吹着春风,赏着花草,如今春依旧来,赵明诚却早已魂归九泉。李清照也为了生存,辗转各地,如今只能客居在建安城,独自数着回忆伤心。

下阙李清照将这些伤心都倾诉了出来。曾经吟风弄月,填词赋诗,悠闲自在。虽然古代婚姻大部分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李清照和赵明诚却拥有纯粹的爱情,他们有相同的爱好,喜欢金石古玩,同时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同赋诗文,煮雪烹茶。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6)

很多很多事,在李清照脑海一一浮现。曾经花草树木、雨雪风霜在,李清照眼中都充满诗意,哪怕是喝醉回家,她也能写出“沉醉不知归路”这等美妙的词句。如今,李清照再也没有了诗意,哪怕再美妙的景色,她也没心情填写诗词了。

这里的“无成”便是说没写什么诗词作品,久经漂泊,心力憔悴,李清照骨子的对诗意的追求逐渐消磨。她不禁感叹,谁来怜惜她身处异乡的孤独,以及年老色衰的憔悴。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晚上的夜市热闹非凡,到了元宵节更是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百姓往往在元宵节几天前,就会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从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中,能够得知她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

李清照晚年词(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7)

另外《清波杂志》曾记载,在江宁的时候,每遇到大雪天,李清照总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兴致勃勃地拉着赵明成,满城转悠,寻找写诗填词的灵感,偶然想起了什么好的句子,还撒娇要赵明诚接上对出来。

曾经最喜欢的两件事,现在只感觉没意思、没心情,这足见李清照对生活已经心灰意冷。全词通过江宁、建安两地的对比,以及青年、晚年的对比,来表达李清照对曾经的怀念,对当下处境的悲哀,整首词深沉压抑,读来感觉李清照心如死灰,尽是悲戚,再联想到李清照的后半生所经历的苦,此词实在令人不忍卒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