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文错别字(艺术研究论文中的易混淆用字)

中文论文错别字(艺术研究论文中的易混淆用字)(1)

Video vs. Film(影像 vs. 影片)

许多人可能记得,人们以前常将可携式晶体管收音机(transistorized radios)误称为晶体管(transistors)。我们往往会把不同类型的电子科技名称加以简略,于是进而将科技的「媒介」与「内容」混为一谈。Video是以电子形式再制出来的影像,可应用于广播、有线电视、预录录像带(即透过卡式录放机所录制的卡带)或相关科技,其实是一种媒介(medium)。一提到video,多数人会先想到音乐录像带(music video),但如果是卡式录像带或DVD电影光盘,他们也会称这种媒介为video。我们常听到其他人将录制在录像卡带上的戏剧电影称为video,这完全是错误的用法,正确用字应是film,指的是使用35mm或70mm胶卷,或是采用NTSC、SECAM、PAL等电视广播格式,其所投放出来的电影。

Uncharted vs. Unchartered

Unchartered意指「未得到特许的」,几乎不会用到这个英文单字。Uncharted则代表「未标记于地图上的」或「未经勘探的(未知的)」。因此,若要用英文表达「探索新领域」之意,应该说enter uncharted territory才对。此外,英文会说uncharted regions, waters, and paths表示未知的领域、水域、路径,此时不要错用成unchartered一字。

Song/Work vs. Composition(歌曲/作品 vs. 乐曲)

若您想为昨晚的交响音乐会撰写一份文化活动报告,务必不要将演奏曲目称为songs(歌曲)。Songs只能用来指称「人声演唱的歌曲」。无人声的曲目可称为work(作品)、composition(乐曲)、piece(曲)。不过切记:一首曲子(piece)可能会有不同乐章(movement)。另外,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二乐章(Adagio)称为piece是不当的用法,因为那只是其中一个乐章而已,所以要将第二乐章称为movement。

Music vs. Singing(音乐 vs. 歌曲)

有些作者会将music一字认定为无人声的伴奏曲(instrumental music)。我曾在一篇论文当中读到这个句子:the singing interfered with the music(掺杂音乐的演唱;即「伴奏演唱」)。在古典乐的领域当中,比起搭配人声的演唱,多数听众较喜欢无人声的曲目。若将Palestrina、Schubert、Verdi等作曲家的作品俗称为music,音乐爱好人士可能难以苟同,认为这种称呼过于草率。自中世纪至18世纪末之间,声乐可说是当时音乐界的显学,因此器乐家无不致力使其演奏得到「犹如人声」的崇高赞美。而管弦乐则是到了近代才开始流行。

另外,有些作者会将无人声的演奏曲称为songs,因为他们不太熟悉composition与piece一类的用字。所有的人声演唱都是音乐(music),但并非所有音乐都有人声。

Reason和Because可以合用吗?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出以下这种句型:The reason there’s a hole in the screen door is because I tripped over the cat on my way out(纱门有个洞是因为我出门时给猫绊了一脚)。这里应将is because改为is that才对。若您想使用because一字,这句应写成There’s a hole in the screen door because I tripped over the cat(纱门有个洞,因为我给猫绊了一脚)。此外,the reason being is应改成the reason being。另一个常见的冗余用法是the reason why,虽然现在大家通常将这个说法视为最标准的用法,仍有不少人抱持反对意见。

Proved和Proven有更精准的用法

在多数情况下,proved和proven都可作为动词prove的过去分词变化形式,不过若是a proven talent一类的用语,当中的proven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属于标准用法。

Emulate vs. Imitate(效法 vs. 模仿)

大家通常都知道imitate的意思是「模仿」,但有些人不晓得emulate是一个极具正面意义的特殊用字,意为「尽力赶上或匹配」(即「仿效或效法」)。因此,若您想登上某人曾经征服过的高山,这时您正在仿效他,应使用emulate一字。若您学自己的哥哥将豆子塞入鼻孔,这叫做模仿(imitate)。

In spite of vs. Despite(尽管如此…)

虽然in spite of属于标准的英文用法,不过由于字数较少的关系,有些人偏好despite这个字。尽管有时确实会出现in despite of的用法(这里是指in defiance of,「无视」之意),请务必不要将两者混淆,写成despite of。再来,记住:despite是写成一个字,in spite则不能合为一字。

Ironically vs. Coincidentally(讽刺地 vs. 巧合地)

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与预期截然不同或大相径庭,制造出一种不一致的感觉,这类事物可以称作ironic(讽刺的),例如:The sheriff proclaimed a zero-tolerance policy on drugs, but ironically flunked his own test(警长在用药上祭出零容忍政策,结果讽刺的是,自己没通过毒品检测)。其他欠缺不一致感的凑巧事物只能称为coincidental(巧合的),例如:The lovers leapt off the tower just as a hay wagon coincidentally happened to be passing below(那对情侣跳下塔之际,凑巧碰上载着干草的马车从底下经过)。

Hero vs. Protagonist(英雄 vs. 事件主角)

一般而言,hero有两种意思:一为「故事中的主角」,二为「英雄」。在普通的故事中,两者意思可能不冲突,但如果是protagonist这个字,此为当代文学评论或电影中经常使用的专门术语,他们倒未必会展现出英雄般的行径。若文学院的学生看到剧本或小说中的主角(hero)出现可鄙行为后,大感震惊,这只会凸显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缺乏经验。因此,在文学课程中最好少用hero这个字,因为它是很正面的字眼,除非您本来就想强调某个角色的英勇特质才可以使用。不过,若在探讨传统戏剧中的主要角色,使用hero一字称呼男主角勉强说得过去,因为这类故事的脉络通常较为单一,hero比较不会出现有争议性的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