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

里五岭应该叫五里岭,因为它是源泉镇石峪溜里的一段山岭,长约五里,所以叫五里岭。有人说,因为这条路通往幸福岭,岭这一面五里,那一面五里,叫前五里后五里,所以称里五岭。

还有另一种说法叫“梨无岭”,传说古时神仙梨花仙姑看中了这个地方,带领众弟子在这里开荒植树,于是这岭上到处都是梨树,这梨个大味美。渐渐地,梨花仙姑发现由于土地贫瘠,梨树长得小且慢,于是挪了地方,去了西股村,这里的人们再吃梨子要走五里到西股去买,所以就叫梨无岭了。

里五岭的北面柏树茂密,南面树木稀疏,山下有成片的梧桐树和杨树,还有长满荒草的梯田。山下通往里五岭的岔路口上栽有两棵碗口粗的柏树,据说是本村一老人为作路标所栽。

抗日战争时期,里五岭曾经是我抗日武装出入的交通要道。郑家村的刘姓老人曾遇见廖司令。老刘当年还是个孩子,讨饭走到里五岭的山神庙附近,那里有两个伪四师的士兵在盘查行人。

小孩看他们在吃花生,因为饿就想讨要几个。士兵随手扬了他一把花生皮,还说:“小孩快长大,长大了跟爷们扛枪打八路,吃什么有什么。”这时候,岭上走来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锅饼塞到小孩手里。两个汉奸感到被冒犯,对先生说:“你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共产党?”先生走到他们跟前,双手往后一背说:“你看我是干什么的?”两个汉奸一听来人说话这么硬气,赶忙摸枪,还没等他们把枪端起来,身后的草丛中已经站起了两个人,两把匣子枪已经指向了他们的脑袋。

先生说了一句:“我是八路军廖容标。”两个汉奸一下子跪倒在地,求廖司令饶命,并把身上全部好吃地留给了小孩。廖司令还给他讲:“只有打走小日本,才能过上好日子。”老人至今懊悔自己当时太小,没能跟廖司令参加革命。

这是航拍的全景里五岭。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

里五岭路口的两棵柏树。曾经的良田,现在由于村民搬走,全部栽种了梧桐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行走里五岭。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

用薄薄的片石修建的梯田。梯田早已荒芜。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5)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6)

里五岭上的人家,早已搬走,只剩下坍塌的老屋。在一个院子竟然有三盘石磨。这个,在走过的村子里,实属罕见。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7)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8)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9)

由于经年累月的泉水流淌,汇集成的石钟乳。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0)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1)

踩得精光的台阶。可以看出,在90年代以前,人们上山种地的频繁程度。记得小时候,也曾从这里上山,因为里五岭上有分的土地。山顶山神庙的右边,也有地。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2)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3)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4)

其实,整个里五岭的山路,修建的还是比较规整的。有很多的台阶。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5)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6)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7)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8)

坚强的荆条疙瘩。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19)

这是第一个山顶,从这里转弯继续上山。里五岭的左边就是木口峪,所谓的木口峪,就是没有口的一条山峪。山峪中间有巨大的山石,把一条山峪中间拦腰截断。所以叫木口峪。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0)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1)

当初修建山路留下的印记。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2)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3)

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4)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5)

不知道这个圆形的孔有什么作用。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6)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7)

完整的台阶。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8)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29)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0)

当初修建这条山路的时候应该是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全部手工开凿出来这样的山路。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1)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2)

山顶的山神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商人,隔几天就要从这里经过,去原来的玉皇庙(幸福村)做买卖。有一天,由于回来的晚了,走到山神庙这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商人忽然看到满山都是狼,向他跑过来。于是商人扑通一声,跪在了山神庙前:山神爷,如果您把狼轰走了。我每年正月15过来给您掌灯上香。说完后,商人就给山神庙磕头,磕完头一看,狼群真的没有了,全部是些石块。从此以后,商人每年的正月15都会来山神庙掌灯上香。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3)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4)

下山的路,这边山顶有很多的这样的石屋。因为山沟底有很厚的积雪,所以没有沿着这路下山,而是从另一条向阳的山路下山。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5)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6)

石屋里的雨伞和鸟窝。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7)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8)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39)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0)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1)

半山腰的石屋,不知道当初有没有人在此居住。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2)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3)

沟底的积雪。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4)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5)

走进桑杭村,基本没有几个人。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6)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7)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8)

遇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喊住我,和我拉呱。听老人讲:这是最初用来凿米的石臼。老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都会去赶源泉集。挑着100多斤的白菜,天明以前就得出发,挑到源泉集上去卖。最多卖2元钱。然后买上点食盐和生活用品。还能剩下1.5元左右。下来梨、杏、桃时候,也是挑着去源泉集卖。现在不行了,老了,走不动了。

和老人家拉了半小时的话,老人家婉拒了我给拍照的要求。于是和老人告别。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49)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50)

从这里坐公交返回。

博山人文地理(博山地名故事2)(5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