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洺州李大夫诗句(副刊粮史古诗咏粳)
粳,稻的一种。粳稻生长期长,米粒短圆,米质黏性较强,胀性小。而咏粳之古诗,不下千首。
粳稻成为诗人歌咏的内容,始于魏晋时期的陶潜。他在《杂诗十二首》中的“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说的是岂敢吃得过饱,但愿饱食吃细粮,反映了自己面对困苦生活所表现的只求温饱、知足长乐的态度。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古诗指向粳稻产地。杜甫在《后出塞五首》中吟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是说渤海上的船只鼓帆前进,上面装载的是来自东吴的粮食。东吴即三国时吴国,因其地处江东,故名。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及环太湖浙江北部。类似诗句,在明代,李东阳《吴粳万艘》中有“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入贡新”,入贡即向朝廷进献财物;李黼平《漕运行》中有“丰岁香粳满近畿,云帆永罢东吴转”,近畿指京城附近地区。在清代,祁寯藻写过“南海鲸鲵扫三窟,东吴粳稻集千航”;路德写过“太仓粳稻来吴阊,京师十载沾芳香”,吴阊借指吴地,太仓系古代京师即朝廷储谷的大仓。粳稻不只吴地有,元末明初的刘基,过闽关写有“满山粳稻八闽中”。到上世纪50年代,福建征集有稻种资源近4000份,粳稻占1/5,而今粳稻仅占1%左右。
古诗指出粳稻收获期。粳稻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如“晚粳已喜霜前熟”(卫泾《为运使蔡国博寿二首》)、“西风九月粳稻黄”(刘基《为丘彦良题牧溪和尚千雁图》)、“十月波涛掩粳稻”(李雯《秋尽其一》)、“香粳准拟十月熟”(黎贞《有所思》)、“黄粳稻熟坠西风,肥入江南十月雄”(沈偕《遗贾耘老蟹》),黄粳指金黄色粳稻。也有收获较早的,如“六月收粳稻,人喧陇亩间”(屈大均《沙亭作其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六七月收者为早粳,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
古诗指明粳稻规模。元时,卢琦写有“粳田万顷连天远,茅屋千家近水多”。宋时,阳枋写有“几千里地香粳绿,百亿条溪高柳青”,陆游写有“眼里香粳三万顷,寄声父老共欣然”和“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明时,唐顺之写有“细雨薜萝侵石径,深秋粳稻满山田”。清时,励杜讷写有“粳稻千畦绿映墙,芙渠十里香侵幕”。
或许粳稻口味较好,故有“香粳”即有香味的粳米入诗。如孙逖的“田雨润香粳”、朱彝尊的“香粳熟后话丰年”、岑参的“石泉饭香粳”、刘学箕的“出甑香粳满舍”、陈藻的“嫩菜送香粳”,前两句是讲雨水滋润禾苗、稻子丰收后的场景,后三句是说用山石中的泉流蒸煮粳米、粳米出甑后满屋生香、以水嫩蔬菜送粳米饭的情形。并非“香粳”才香,清末缪荃孙在《获稻》中的“凉风起天末,吹来粳稻香”,依今之说,也许是常规粳稻,也许为优质香粳。
古诗偶见粳稻行情。如宋人苏辙的《戏作家酿二首其二》:“粳糯贵如珠”;刘敞的《田家行》:“粳稻踊贵黍价轻”,踊贵即价格上涨;清人阮元的《九日登西台》:“白粳一石银才两,谷贱伤农是谬词”,这白粳,是指粳稻碾出来的大米。
只不过,古诗中的“粳稻”远多于“籼稻”,且多以“稻”的总称出现,故与今天“粳稻”概念不同。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文刊登于粮油市场报2020年5月28日四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