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

儿时,万源就只有一家川剧团供老百姓晩上休闲娱乐。老爸是个戏迷,隔三差五便会到戏园子去,临走时总会拍一下我脑袋,心领神会的我自然会尾随在后,到剧场门口拉着老爸衣襟角进去。细娃儿看川戏只是看热闹,记得那会最喜欢看“杀仗”的,倘一个角老是在台上吚吚呀呀唱,台下一拨戏迷听得津津有味,还说什么名角唱的就不一样,可我一会便倒在老爸怀中进入梦乡。年岁稍长发蒙读书识字后,且在一拨老辈子川剧发烧友的熏陶下,渐渐地我也看岀了一些门道,晓得川戏的角色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五个行当,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1)

记得那会万源川剧团的台柱子名杨树业,因脸上有几颗白麻子,戏迷都叫他杨麻花。这杨麻花扮演的丑角可谓是个活宝,只要他登台亮相,举手投足间便会让观众捧腹大笑。扮演老旦亦是杨麻花的绝活,他上台前将一口假牙取掉,杵着拐仗颤巍巍上台的样儿,把一个老太太演得惟妙惟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县专区(含巴中)在达县举行川剧调演,最后一场“杨门女将”由各县川剧团优秀演员连袂演出,但每一个演员只能演半场,唯杨麻花扮演的老太君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人演,一时间他在达县拥有了偌多川剧粉丝。小生程前贵在“评雪辨踪”中扮演吕蒙正,他把一个酸秀才迂腐多疑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程剑影那会负责编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演,他在“徐策跑城”中那一大段独白,竟是我们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的那篇“曹刿论剑”。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2)

据说此人不知何事,后来被关进监狱,在狱中管教还曾令他组织狱友排川剧。须生陈明达嗓子好却不识字,但记忆力特好,只要有人将他扮演角色的对白唱段念上几遍,他便会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在唱哭戏时,他登台前会在眼角抹上菜油,登台后观众见他眼含泪花,哭得凄凄惨惨戚戚煞有介事,半点不疑有猫腻。此外,还有武生奕清华、小旦陈庭训、老生王芳乾、从达县川剧团调到万源川剧团的小旦刘香云等,他们的表演都各具特色,深受戏迷喜欢。就是这一拨敬业的川剧演员,在当年尚无电视的小县城万源,给老百姓奉献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3)

那会省川剧研究院曾组织笔杆子对传统川剧剧目润色修改后岀版单行本,开本大小与尔后盛行的“毛主席语录”差不多,我就曾买过“南阳关”、“马房放奎”、“空城计”、“柳荫记”、“五台会兄”等剧本。不过,蹭戏多年的我早已将其中绝大多数唱段烂熟于心。

有天晚上,我翻开“柳萌记”,对着剧本唱了起来:出笼牢,直上云宵,从此不是笼中鸟,海阔天空任游遨,观前面阳关大道,下马来暂解疲劳。此唱段表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离家求学的愉悦之情,我集司鼓击板帮腔于一身乐在其中,恰在此刻,响起了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在川剧团唱戏的街邻王哥。他进门后说,我在外面听好一阵了,你大哥参军前十八岁时曾在关庙坝登台上演“八阵图”,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也有这个本事。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4)

上初中后,蹭戏的热情不减,上晚自习时,几个戏迷同学相互使个眼色,便陆续离开教室,翻墙跳到张家湾,直奔川剧团去看“坝坝戏”(戏快结束时,剧场大门打开,任由人进去看点戏尾巴)。那会读初中时正值大炼钢铁,同学们得经常参加劳动,或揹焦炭或揹铁矿石,去的路上因无重物负身,我会不时吼几句川剧给结伴而行的同学找点乐子。同学们中亦不乏戏迷,竟玩起了点唱,有同学说,来段“南阳关”,我立马唱道:恨杨广斩忠良馋臣当道,思想起二双亲泪湿战袍……有同学说,来段“五台会兄”,我立马唱道:五台山削了发为和尚,思想起天波府疼儿的老娘……有同学说,来段“马房放奎”,我立马唱道:明亮亮灯光往前照,耳听得樵楼鼓三敲……。有我这个活宝,一路上倒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我那会是全班的小弟弟,同学们在劳动中对爱唱戏的我十分关照,扯猪草明明我未到场,可记账的同学总会给我划拉个若干斤两,殷殷同学情至今难忘。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5)

参工到达棉厂后,因进城要过河,看川剧自然成了奢望。不过,有一年重庆川剧团到达县演出,其中便有名震西南的花脸金震雷演岀的“五台会兄”,我冒着晚上回厂可能要绕道通川桥的风险,特意去看了一场。金先生功力深厚,嗓音高亢浑厚,字正腔圆,余音绕梁;且一招一式让人过目不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看金先生的演岀,绝对是听觉和视觉的顶级享受。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6)

尔后到成都打工,偶尔也会趁双休日上午从驻地红牌楼坐公交到市内去省川剧院看戏,至今印象深刻的有三:那会省川剧院剧场舞台没有乐池,看“变脸”那岀戏时,只见观众席最前面黑压压坐满了好几棑乐队成员,中西乐器与川剧锣鼓济济一堂蔚为壮观,那架势堪比交响乐团,这是我唯一见到的为川剧伴奏的最强阵容;二是看“御河桥”那岀戏时,扮演乞丐的演员打那段莲花落说唱把全场观众逗得哈哈大笑;三是看川剧精典剧目“秋江”那岀戏时,幽默诙谐的老艄公见尼姑陈妙常驾船追送情郎心急,故意开了一点玩笑,两个演员在台上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间可谓是珠联璧合,比万源川剧团演那“秋江”高了好几个档次。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7)

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等四大声腔另加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川剧,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是川渝云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三教九流,袍哥人家,贩夫走卒,达官贵人,都不乏川剧发烧友的身影。

2006年川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川剧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可随着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丰盛多彩的荧屏节目令川剧观众越来越少。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8)

我一个朋友邹亮当年在达州市“创办”工作时曾对我说,每年冬至后,便会减少一拨老川剧观众。眼下达州市县两级川剧团俱都拆了,好多年前曾在滨河路见一拨老年人在打“围鼓”(川剧坐唱)自娱自乐,可如今却早已不见踪影。观众青黄不接断层,演员青黄不接断层,川剧前景实在令人堪忧。好在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岀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振兴川剧八字方针,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振兴川剧是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必须要有专人专班长期不懈地把这一工作抓紧抓好。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9)

个人愚见,不妨让川剧走进校园,让观众后继有人。要在不断推岀精品力作的同时,花大力气解决演员断层的实际问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假以时日,川剧这颗中国戏曲艺术的明珠定会重放光芒。

喜欢听自己家乡的川剧(我的川剧情结)(10)

前几天在手机上搜索“变脸”时,瞬间功夫就可在家里欣赏川剧这一绝活,而且对“变脸”的沿革、技法亦有了充分的了解。不特如此,手机上那些川剧精典剧目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一流的演技,一流的唱腔,一流的伴奏,一流的舞台置景,不由令人叹为观止乐在其中。打小就特爱的川剧啊,我终于看到了振兴的希望……

(李从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