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2 )5[Si8O22](O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和田玉是按产地来划分还是按矿物成分来划分存在很大争议,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SB 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正式确定——“和田玉实物样品国家标准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2)


矿物组成

和田玉属透闪石玉石,透闪石属闪石族矿物中的钙质闪石亚族,是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矿物中的一员,其化学式为:Ca2(Mg,Fe2 )5[Si8O22](OH)2,镁和铁间可呈完全类质同象代替。

在该系列矿物中,(Ca Na)B≥1.34,NaB<0.67;(Na K)A<0.5,Si≥7.50。根据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角闪石族分会推荐的尼克(B.E.Leake)“角闪石族命名方案”,透闪石与阳起石的划分按照单位分子中镁和铁的占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

玉辟邪——咸阳博物馆

Mg/(Mg Fe2 )=0.90—1.00,称为透闪石

Mg/(Mg Fe2 )=0.50—0.90,称为阳起石

Mg/(Mg Fe2 )=0.00—0.50,称为铁阳起石

此外,当Si<7.50至Si≥7.25时被称为透闪石质角闪石、阳起石质角闪石和铁闪石质角闪石 [24] 。另外,透闪石铁阳起石矿物中,还会有少量铝(Al)替代Mg、Fe。

和田玉在矿物组成的特点主要是:

(1)透闪石矿物在95%以上

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和田玉透闪石含量较高。

(2)杂质矿物极少

一般为1%—3%,多在1%左右,有透辉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粗晶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镁铁尖晶石、磷灰石等,没有阳起石,与产于超镁铁岩中的透闪石玉不同。

(3)矿物粒度极细

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据部分样品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粒度为:短柱状为0.0046毫米×0.0013毫米、0.0063毫米×0.0036毫米,长宽比为2:1或3:1;长柱状为0.01毫米×0.0028毫米、0.004毫米×0.0008毫米、0.012毫米×0.0012毫米,长宽比为3:1或5:1、10:1;纤维状为0.0004毫米×0.000021毫米、0.0021毫米×0.00007毫米,长宽比为20:1或30:1。粒度之细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少有。晶胞参数为:a0=0.985—0.987纳米,b0=1.800—1.805纳米,c0=0.531—0.532纳米,U=105.03°—105.10°。

(4)结构以毛毡状为典型

粒度均匀,交织成毡毯一般。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结构在其他玉石中少有。

化学成分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3)


透闪石是含水的钙铁镁质硅酸盐,由于和田玉矿物基本由透闪石组成,因此其主要化学成分接近透闪石的理论值含量:SiO253.34%—57.60%,MgO21.30%—24.99%,CaO11.33%—17.41%(透闪石理论值分别为SiO259.169%,MgO24.808%。CaO13.805%,且白玉更接近理论值,次要成分含量少)。

鎏金银托盘双耳玉杯——北京定陵博物馆

一般说来,FeO小于2%,Fe2O3小于1%,Na2O和K2O均小于0.3%,Al2O3小于2%,H2O小于2%,其中FeO含量随白玉到青玉而增加。平均值:白玉为0.72%。青玉为1.94%。

和田玉与镁铁超镁铁岩中的透闪石玉在化学成分上主要是FeO含量不同,前者低,后者较高,如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透闪石玉(碧玉)FeO为2.93%—5.44%;其次是微量元素不同,后者有铬、镍等等,而前者无。

现今和田玉的名称在国家标准中不具备产地意义,即无论产于新疆、青海、辽宁、俄罗斯、加拿大、韩国,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即可称为和田玉。

矿物组成特征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一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

显微纤线状透闪石部分占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玉长乐谷纹璧——故宫博物院

(1)隐晶质部分: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聚偏光现象明显,干涉色较低,交织成毡状、团块状。

(2)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由不定向透闪石显微纤维杂乱交织成的集合体,大小在显微镜下不可测,但形态可以依据消光现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纤维束:透闪石纤维沿长轴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纤维延长方向。

(4)放射状(帚状)纤维团:团簇状纤维透闪石呈放射状分布,具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

片晶透闪石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长0.05—0.20毫米,宽在0.01—0.02—0.05毫米之间,有时会更大一些,片状透闪石的长宽比约为3:1—5:1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组成,大约占10%—20%左右,含量多时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减弱或破坏。肉眼观察和田玉时,见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不同形态的斑状物,即为片晶透闪石的较大颗粒,好似冷凝的米汤中所见残留的煮烂的米粒,这就是工艺上俗称的“汤”或“石”。

杂质矿物所占比例甚小,一般为个别出现,总量多不超过1%。出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白玉中,见有磷灰石和磁铁矿以及少量的檐石,磷灰石一般粒径为0.025毫米左右,磁铁矿为0.01毫米左右,橱石大小变化范围较大。磷灰石在镜下可见其典型的六方柱横切面形态,表明自形程度较好。磁铁矿呈自形或半自形。桐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为几粒。青玉中杂质矿物除个别磷灰石、磁铁矿外,还具有斜黝帘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杂质矿物主要同白玉,有时兼有青玉的矿物杂质。

力学性质

(1)密度一般为2.95( 0.15,-0.05)克/立方厘米。

(2)硬度:硬度是指抵抗外界压入、刻划、研磨的能力,是鉴别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硬度大,则玉器抛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长期保存。和田玉的摩氏硬度为6.0—6.5,因结构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一般说同一产地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工艺界以往在划分低、高档玉中,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档玉硬度较大,低档玉硬度较小。玻璃的摩氏硬度为5—5.6,和田玉刻划玻璃会留下明显的划痕,而和田玉却丝毫不会被划伤,这也是鉴别和田玉的一个重要特征。

白玉河——新疆玉龙喀什河

(3)韧度:是物体抗磨损、抗拉伸、抗压入等的能力,也可叫作抗破裂的能力。所谓韧度高,即表示物体难于破裂、耐磨这一物理指标。世界上所有宝石中,和田玉的韧度极高,仅次于黑金刚石,是常见宝玉石品种中韧度最高的。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度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

(4)解理、断口: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特定的结晶学方向(一般平行晶面方向)裂开成光滑的平面性质,称为解理,其裂开的光滑平面即为解理面。宝石学中形成解理的难易程度及解理面发育特点将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四类。

透闪石具有两组完全解理,由于和田玉是矿物集台体,因而整体不见解理面,断口为参差状。通俗的理解就是人们才收藏玉时会发现玉表面有很多裂开的纹理,专业术语讲玉某个裂开的纹理为解理面。由于受晶体异向性的影响,玉存有不均匀的裂纹,这对玉器的雕琢产生影响。解理面不是破碎面,发生破碎是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而有解理面则沿着一个或几个方向有规律的裂开,面也显得平整光滑。

光学效应

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产地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16552—2003《珠宝玉石名称》规定,和田玉已不具有产地含义,即:以主要矿物为透闪石的软玉都可以称为和田玉,和田玉也可称为软玉。

除中国新疆外,全世界共有透闪石玉矿床120多处,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新西兰、韩国、朝鲜、台湾等,其中,加拿大产量为世界第二位。这些矿床都属于蛇纹岩型透闪石玉,以碧玉为主,俄罗斯、韩国、朝鲜出产白玉,唯独新疆的和田玉由于特殊的地质成因而属于非蛇纹岩型透闪石玉。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4)

新疆和田玉传统所称的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整体品质偏高,因此市场价格也相对高于其他产地,尤其是优质的子料。新疆白“子料”外形呈鹅卵状,一般块度较小,体态光滑,质地紧密,颜色以白色为最佳,外皮是子料的重要外观特征。新疆白玉“山料”块度大,有不规则棱角,质地也比子料粗,颜色以青白、灰白为多。“戈壁料”大小不等,多为片状,表面光滑,常带有波纹面和大小不等的沙孔,质地细腻、紧密、坚硬。“山流水”与“戈壁料”在外形和质地上有类似地方,但块度稍大,颜色较白。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5)

俄罗斯白玉俄罗斯白玉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时间不长,与新疆白玉在成因、产状、矿物成分、杂质组分、结构、外观上颇为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俄料的子料很少,大多为山流水和山料。与新疆子料的砂眼麻皮坑原生皮和色沁原生皮不同,俄罗斯子料为毛口表皮,皮色也没有新疆子料丰富。质地方面,俄罗斯子料细腻、温润,油蜡性好。俄罗斯山料的外皮特点突出,包含“糖皮白玉”、“白皮白玉”、“灰皮白玉”。俄罗斯山料产量大,块度也大,透明度较差,质地不够细糯,雕刻中易产生崩口。俄罗斯的山流水质地和新疆的山流水基本一致,但在色润和光泽上还是有所差异。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6)

青海白玉青海的白玉矿区中只出产有山料,产出量是青海软玉中最大的。青海白玉块度较大,形状不规则,多棱角,大面较整齐,颜色多为灰白蜡白色,透明度高于新疆白玉和俄罗斯白玉,质地呈毡状、束状结构,常见絮状棉绺或黑褐色翳状斑点。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7)

韩国白玉软玉的原生矿床在韩国也有分布,有一定的白玉产出,中国市场俗称为“韩料”,也是近些年才在国内多起来。“韩料”整体的品质都偏低,颜色多呈青黄色或淡淡的棕色,蜡质光感明显,质地结构也相对松散。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在外形、块度、外皮、颜色、透明度和质地等几个方面既有相似性,有存在一定的差异,“韩料”一般属于和田玉中的低档料。

产状分类

编辑

产出环境

和田玉按产出环境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原生矿:山料;次生矿:山流水、子料、戈壁料。

不同产地的产出环境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和田玉的品质上会有所不同,同种级别情况下,子玉质量最佳、价值最高,山流水次之。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8)

籽料


子料又名子儿玉,是指软玉原生矿经风化、冰川、泥石流、河水不断冲刷、搬运而形成。子料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9)

山料


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的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质量常不如子玉。 2018年,新型的和田玉山料——米达料出现,产地新疆且末,脂白,过灯无结构,油润干净,适合做羊脂玉的材料。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0)

山流水


山流水

经自然风化、泥石流或雨水冲刷后形成的次原生矿玉料,是子玉和山料玉的过渡状态。

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尚未形成鹅卵状,表面较光滑。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1)

戈壁料


戈壁料

经地壳变动被搬运至戈壁滩中,并受大风暴等砂石冲击而形成的以片状为主的玉材,表面有风蚀痕迹。

颜色花纹

和田玉的颜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为和田玉所特有,极为名贵;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中国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它不仅是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赋含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内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说的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从而将玉也分为五色。但和田玉实际上只有白、青、墨、黄四种主色,另外,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还产碧玉。

在和田玉中,白玉最为珍贵,白玉中最佳者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点是白、透、细、润。由于黄玉出产甚少,故色纯、质润的鸡油黄,其身价不在白玉之下。

按照国家标准样品以颜色分类,和田玉分为6个大类: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每一类都有参照标准。

传统分类,依据颜色花纹将和田玉分为8类: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糖玉和花玉。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2)

白玉手镯


白玉指呈白色的软玉,传统珠宝界对于不同程度的白色软玉有不同的叫法,如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以呈羊脂白色(状如凝脂者)为最好,为和田玉独有。羊脂白玉数量甚少,价值很高。和田白玉多数为一般白玉,但白玉要白而温润,如果白而不润,便是死白,不是上等好玉。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3)

青玉


青白玉指介于白玉与青玉之间,似白非白,似青非青的软玉。古人即用此名。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4)

青玉中国传统的“青玉”为深绿带灰或绿带黑色。青玉最为常见,从淡青色到闪绿的深青色。青玉是软玉中最硬的,但颜色不如白玉美,价值较白玉低。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5)

青玉

碧玉呈绿至暗绿色的软玉,有时可见黑色斑点,其绿有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等。就和田玉在中国古玉器中的地位看,透光、色润如菠菜者为上品,绿中带灰为下品,但它决非石英质玉石中的“碧玉”或“碧石”。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妇女常以碧玉作头饰,"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6)

碧玉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7)

黄玉


黄玉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的软玉。其名称有蜜腊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罕见者为蒸粟黄、蜜蜡黄。黄玉的颜色一般比较淡,黄色鲜艳,浓艳的极为罕见,优质黄玉不次于羊脂白玉,但并非宝石中的“黄玉”或“黄晶”。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8)

墨玉


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有时呈“青黑”色的软玉,往往与青玉相伴,其光泽比其他玉石暗淡。其黑色分布或为点状,或为云雾状,或为纯黑,其名称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夫人鬓、纯漆黑等。在整块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即使在一块以黑色为主的玉石上也会杂有青色,甚至白色,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鳞片状石墨引起的。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19)

糖玉


糖玉指呈血红、红糖红、紫红、褐红色的软玉,其中以血红色糖玉为最佳,多在白玉和青玉中居从属地位。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20)

花玉

指在一块玉石上具有多种颜色,且分布得当、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的“花纹”的玉石,如“虎皮玉”、“花斑玉”等。

玉质特征

质地

质地是玉石质量的综合表现,包括形状、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和田玉的矿物组成决定了其质地优良:

(1)因其粒度极细,所以质地非常细腻,是古人所谓的“缜密而栗”,为其他玉石所不及。

(2)温润滋泽。即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般而著名。

(3)有适中的透明度。即“水头好”,为微透明。琢成的玉件显得水灵,有生气。

(4)杂质极少。有的达到无瑕的程度,而且里外一致,是古人所谓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或“鳃理自外,可以知中”。

硬度

硬度是鉴定和田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画、压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在宝玉石学中通常所用的摩氏硬度就是指其中的刻划硬度。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度,摩氏4度以下通常称为彩石或雕刻石。硬度大,抛光性好,能使玉器发亮,同时也便于长期保存。

和田玉经测定摩氏硬度为6.5—6.9,硬度比较大,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

韧度

韧性通常是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界压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韧性大的特点是不易破碎、耐磨。软玉韧性很大,这一特点是其它玉石所没有的,可以作细工工艺。

常见宝石中,黑金刚石的韧度为10,透闪石玉为9,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橄榄石为6,祖母绿为5.5,黄晶、月光石为5,猫眼石为3,萤石为2。如以透闪石玉韧度为1000,其他玉石或矿物相对韧度为:翡翠500,蛇纹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刚玉2—3,云母2。可见,透闪石玉的韧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其抗压强度可以超过钢铁。经科学测试,中碳钢的抗压强度为1600千克/平方厘米,而和田玉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到6541千克/平方厘米。

和田玉有如此大的韧性与其特有的毛毡状结构是分不开的。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对于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极大好处,这是和田玉列为群玉之英的重要因素。

颜色

颜色不仅是评价和田玉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划分和田玉种类的主要依据。

和田玉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世界上透闪石玉颜色基本上为白、青、黄、黑、碧(绿)5种颜色,还有一些中间过渡色,由于含铁量很低,和田玉基本为前四种颜色,而超镁铁岩中透闪石玉含铁较高,基本上为绿色,即碧玉,按颜色,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玉、黄玉、墨玉4大类,其中可进一步划分,如白玉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昆仑山河流中也产有碧玉,但原生矿属于超镁铁岩型,故不应列入和田玉中,在和田玉中以白玉和黄玉为贵,古人说:“黄如蒸粟,白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罕有,仅有新疆出产,在古代人们就认为“于阗玉有五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

和田玉另一特点是有璞玉,古人对璞玉非常重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之为砚托之类,价值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玷者,治以杯,此已当之重宝也,”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点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层黄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约1毫米),为氧化所致,从皮色可看出玉的质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常为上等白玉,糖玉的外皮较厚,如红糖色,且末玉矿常有此类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石皮是外层有石质围岩,要取去围岩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宝”。

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主要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矿物学上一般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3种。鉴定透明度要把玉磨光,在一定厚度下看透视其它物体情况,分透明体、半透明体、微透明体、非透明体等4个级别。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一般来讲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头足,虽然水头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质地、颜色,但并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和田玉在一般厚度下就属于半透明—微透明体,虽然能够透过光线,但看不清物体。这种透明度增强了和田玉光泽的温润之感,故而和田玉器在雕刻时不宜琢制太薄。

光泽

光泽是玉石对光反射的能力。和田玉光泽属油脂光泽,这种光泽很柔和,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旨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为有着像羊的脂肪一样滋润的光泽而闻名。

光泽是评价和田玉质地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光泽油润者价值较高,光泽干涩者价值就会降低。

声音

玉受打击后发出的声音是古人鉴别玉石的重要性质。

和田玉制成的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就是玉德中所说的:“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这一特性,其他非透闪石玉所不及。 [26]

国家标准

编辑

综述

GSB16—3061—201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历时10年有余,于2014年研制成功。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由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新疆和合玉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个单位承担,通过新疆境内11个矿点、青海3个矿点,采集了300多千克的墨玉、2000多千克白玉、5000多千克碧玉等各种玉石,最终提取出了202件和田玉样品,确定了39块从白玉到青玉连续渐变的色块样品。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在研制之初,系统分析和田玉市场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需求,对照现行和田玉标准中未深入涉及的问题,结合新疆和田玉地方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和田玉标准体系发展的规划和蓝图。

和田玉百科全书(科普和田玉)(21)

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国家标准)

1、文字依据

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的文字依据是GB/T16552—2010《珠宝玉石名称》、GB/T16553—2010《珠宝玉石鉴定》和DB65/T035—2010《和田玉》,从和田玉颜色分类方面入手,GSB16—3061—2013不仅可以作为珠宝玉石检测实验室和田玉颜色分类常规工作比对的标准样品,也可以作为和田玉销售和仲裁过程中的标准样品。

2、创新点

(1)首次将感官分析方法引入到和田玉标准样品的研制过程中,建立了《和田玉实物标准颜色(白玉、青白玉)分类定值方法》。

(2)研制了白玉—青玉颜色连续渐变的和田玉实物标尺样品;此套标尺的建立为和田玉实物标准的分等分级与颜色量化(赋值)奠定基础。

3、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的特点

GSB16—3061—2013特点为:

(1)权威性,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制定的国家标准。

(2)突破性,填补了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空白。

(3)指导性,对规范和促进和田玉的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4)唯一性,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监制、新疆和合玉器生产。

4、构建和田玉颜色分类的实物标准样品体系

对于和田玉而言,颜色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其分类的重要基础,并且颜色会大大影响到市场价格。近些年来,和田玉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和田玉原料及其成品的需求量都在急剧增加,但是没有实物标准来标定其真正的颜色归属,导致和田玉的分类相对混乱;无规则不成方圆,与和田玉产业有关的普查勘探、开采加工、科研教学、对内对外贸易、质量检测、质量监督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都迫切要求对和田玉有一个与文字分类描述相对应的实物标准样品以便于比较鉴别,从而推动和田玉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在研制过程中收集并整理了整个和田玉行业各个领域众多人士的想法,为行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5、推进新疆地方标准DB65/T035—2010的修订

GSB16—3061—2013的研制成功,使得在和田玉领域的研究技术与能力更进一步,促使地方标准DB65/T035—2010的修订工作列入下一步工作计划当中,以使地方标准更为完善。

6、推广及应用

经国标委发布的GSB16—3061—2013最终形成了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及糖玉六大类实物标准样品,GSB16—3061—2013自2013年底批准发布后,截止2017年底,主要从地方标准(文字标准)——DB65/T035—2010、定值方法——《和田玉实物标准颜色(白玉、青白玉)分类定值方法》和实物标准样品——GSB16—3061—2013几个方面进行推广,先在和田玉市场份额靠前的新疆(各珠宝玉石检测站、销售市场等)进行示范推广,通过观察、总结在新疆示范推广后的效果及反映,再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GSB16—3061—2013解决了检测过程中的众多实际问题,实物标准的科学使用能够使和田玉的颜色分类及定名的结果准确、稳定、有效,促使检验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了质检工作者和田玉分等定级的水平,保护和田玉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利益,使和田玉市场得到规范发展,进而促进和田玉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和田玉产业的深入发展。

7、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差异

(1)国家标准“去产地化”

和田玉的矿物成分是透闪石,学术界对和田玉是按产地来划分还是按矿物成分来划分存在很大争议。新疆和田玉实物样品地方标准界定的是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而和田玉实物样品国家标准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

(2)国家标准没有羊脂白玉和黄玉

和田玉实物国家标准样品以颜色分类,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糖玉及墨玉六大类。与新疆2010年6月1日实施的和田玉实物样品地方标准相比,和田玉实物样品国家标准少了羊脂白玉和黄玉这两个分类。在审定和田玉国家标准分类时,大部分专家认为,和田玉既然按颜色分类,那么羊脂白玉只能算是白玉的一种,而不能另行分类。而黄玉在此前大量的矿物学书中已将其定义为主要矿物成分为托泊石的石头,这与含有透闪石矿物成分的黄色和田玉明显不同,为避免名称混乱,先将黄玉标准搁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