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1)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2)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3)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4)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5)

乡村振兴演讲稿3分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乡村振兴)(6)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春耕已始,万物复苏,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间地头,农民在平整土地,准备播种;工厂车间,机器也开始发出欢快的轰鸣。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防动员系统各单位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铆在新征程的路基上。

记者跟随部分国防动员系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探访他们在新征途上的新脚步。

新疆巴音郭楞州

做群众的“兵巴郎”

■陈 龙 易正源 本报记者 贾广宇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新疆巴音郭楞州大地冰化河开,春意渐起。

3月3日,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群工联络处原干事宋勇一早就给依明·买买提打电话。

“达达(维吾尔语,意为爸爸),最近身体可好?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祖力甫卡尔(宋勇的维吾尔语名),托你的福,我的身体好着呢,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和阿娜(维吾尔语,意为妈妈)都很想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电话里,两人聊起了家常。

2008年7月,还在军校读书的宋勇实习期间被安排住到依明·买买提家,从此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依明一家5口人蜗居在3间砖土房里,生活异常拮据。

宋勇来到依明家,就把自己当成家里的一分子,与他们一起摘棉花、修房屋、喂牛羊。打那以后,宋勇每年都抽出时间到依明家里住上几天,一同劳动生产。

那段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作的时光,让宋勇终身难忘,也让他坚定了信念:永做群众的“兵巴郎”(维吾尔语,意为孩子)。从军校毕业后,宋勇被分配到驻阿勒泰边防部队。他发现,连队共建的白哈巴村小学只有1至3年级,高年级的学生需要翻越大山到10余公里外的镇上上课。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收入少,留在家乡又无出路。

2010年,原总政治部计划在新疆援建一批学校。宋勇得知后积极申请,协调为白哈巴村建起“八一爱民学校”。他还同村党支部一道,铺设村里到镇上的柏油路,打通了通往外界的致富路。借助毗邻喀纳斯景区的地缘优势,宋勇组织边防连官兵为村民开展烹饪培训,教授蔬菜、食用菌种植技术,帮建民族风情客栈,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让昔日贫困村变成了致富“领头羊”。

去年底,新疆军区部队帮扶的203个村全部摘帽。在军地各级的帮扶下,曾经生活拮据的依明一家,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2019年还盖起了新房。

电话里,聊到乡村振兴的前景,宋勇和依明对未来充满信心:有政府的精准施策和“兵巴郎”的暖心帮扶,美好生活的图景就在前方。

安徽省庐江县

“大个子部长”回来了

■徐 鹏 本报记者 蔡永连

春节刚过,村里的竹木加工厂马达轰鸣,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

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回到庐江后,人武部部长邓世松马不停蹄来到矾山镇石峡村的竹木加工厂。村民吴宏然正在给竹子断料,接下来还要冲条、开片、拉丝,经过一系列工序后,竹子被制成竹丝,销往全国各地。

石峡村的竹子以前仅作为原材料出售,或是简单加工成扫帚、箩筐等,收益很低。现在,通过县里的一家竹业有限公司销售竹丝,年营业额已近千万元。从曾经的贫困户到现在的竹木加工厂职工,吴宏然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说:“以前村里条件差,就业难生活苦。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有稳定收入,真要感谢大个子部长和扶贫队啊!”

村民口中的“大个子部长”,就是庐江县人武部部长邓世松。石峡村党支部书记贾敬斌回忆,当初进行扶贫精准识别时,为了摸清实情、把准症结,邓世松带人不知跑了多少趟。贫困户姚宣仪脱贫后不再享受低保,一度抱有情绪。为了让老姚弄懂政策规定,邓世松多次上门和他谈心,还自带食材到老姚家里和他一起吃暖心饭、唠家常,并将其纳入县“邻里守望”互助计划,协调政府给予经济帮扶。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老姚也不再钻牛角尖。知道邓部长是来村里扶贫的军人,便叫他“大个子部长”,这个绰号也就此不胫而走。

畅通了心路,脱贫致富之路也就越走越宽。4年来,人武部干部职工换了5茬37人,但人换力度不减,对象换责任不变。2020年底,石峡村集体收入超过130万元,人均收入4万余元,脱贫成果得到极大巩固。

“脱贫攻坚路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我真的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石子。其实走到最后,走到今天,虽然有苦,还是甜多。”在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到的这句话,说到了邓世松心里。“我只是全国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为贫困地区和群众做着最基层、最平凡的事,组织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责任和压力。我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邓世松如是说。

山西省广灵县

路通景美产业旺

■刘诗扬 田广东 本报记者 苗 鹏

“路上注意安全,下次争取换辆车!”

过了元宵节,山西省广灵县加斗乡新恩庄村不少年轻人开始骑上摩托外出打工。广灵县人武部部长王军一大早就来到村口送别,给他们加油鼓劲。

新恩庄村以前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如今,平整的村路上各式车辆来来往往,秩序井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现在通行便利,生活条件也好多了。孩子们回家过春节看着家乡环境好了,都想多待几天。”一旁的村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

路通了,扶贫产业也兴旺起来,村里的木材加工厂销量与日俱增。“无论是运进原材料,还是运出货物,都很方便。多跑几趟,还能多赚好多钱哩!”多劳多得,村民们干劲儿十足。

“早晨起早点怕个啥!县人武部投资建加工厂帮咱脱了贫,高兴都来不及!”宋师傅原来一直在村豆腐坊工作,手艺没得说,生活却没有起色。2019年,县人武部在村里援建一个小型豆制品加工厂。宋师傅的一身本事终于找到用武之地,很快成为加工厂的技术骨干。最近,他又琢磨着“转型”,在山上养了140头猪。“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宋师傅说。

投资小、收益稳定、销路有保障。这是广灵县人武部制定的产业扶贫援建思路。“形成产销两旺的状态,带动更多人参与,才能更好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王军说。

近年来,县人武部先后筹集资金修缮村内主干道,建设木材加工厂、蔬菜大棚,还办了豆制品厂,引导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门楼整齐,围墙风格统一,“军民同心”休闲广场人流如织,村容村貌大变样。

3月1日,王军在大同军分区视频交班会议上表示,下一步将因地制宜、靶向发力,最大限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确保乡村振兴蓝图越画越美。

“交上合格答卷,新征程就在脚下。”参加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回来后,王军留下掷地有声的一句话。

甘肃省东乡县

致富信心赛黄金

■项 磊 本报记者 郭干干

初春方至,甘肃省东乡县凤山乡岭村已开始了春耕生产。刚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东乡县人武部官兵又来到村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老马,今年地种得怎么样?”人武部政委石峰走进地里问。“已经种了一半了,今年种地比往年轻松多了!”村民马达吾德高兴地说。一年前,县人武部为村种植合作社购买了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极大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岭村地处群山深处,群众过去住房难、行路难、就医难、增收更难。2017年12月,东乡县人武部与岭村结对后,这里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发展产业是东乡县人武部驻村工作队拿出的头一条“锦囊妙计”,但岭村产业基础薄弱,群众观念保守,动员难度大。为全面带动村里产业发展,县人武部制定了养殖、种植和务工的全面帮扶计划,积极鼓励原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林带领群众办养殖合作社。

起初,马忠林对办合作社缺乏信心,一时顾虑重重。县人武部驻村工作队就会同村干部耐心做马忠林思想工作,并帮他签订产销协议。最终,马忠林决定试一试,将自家的8亩地入股养殖合作社,作为厂房用地。县人武部又协调资金修建了养殖大棚,投入400只良种羊,购买碎草机、揉丝打包机等养殖设备,并请来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有了老支书的带头示范和县人武部的倾力帮扶,养殖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带动3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驻村工作队带着贫困群众走出了通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也帮助更多村民坚定信念:只要树立起致富信心,辛勤劳作,就没有拔不掉的穷根。

2020年10月,岭村脱贫摘帽。县人武部马不停蹄,又与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协调合作,研究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方案,让群众脱贫之后稳定增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谢共产党,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以前穿的旧衣裳,现在季季有新装……”这首岭村群众自编的《十谢共产党》,歌唱着村民的幸福生活,也唱出了东乡族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满怀谢意。

河北省阜平县

移民小村换新颜

■王靖博 赵大永 本报记者 王 赫

“今年的香菇,长势比去年还好!”3月中旬,河北省阜平县人武部驻村工作组来到对口帮扶的各老村,了解帮建的香菇大棚生产种植情况,并与乡亲们畅聊如何进一步发展产业,更好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各老村是阜平县平阳镇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村民均因王快水库建设而移居此地。过去,这个村 “人均三分田,出门走河滩;环境脏乱差,晚上行走难。”如今,各老村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户户门前通水泥路,屋里通自来水。这些变化,无不与阜平县人武部的接续帮扶有关。

2015年,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的号角吹响,县人武部的驻村工作组来到了各老村。当时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甚至连村两委都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脱贫致富之路千万条,做好党建工作是第一条。”很快,工作组为村两委建成办公场所,还建设了党员活动室、民兵连部、退役军人服务站等配套设施。

环境脏乱差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人武部结合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方案,将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村民迁往镇上,然后利用拆除旧房后的空地拓宽街道,建起“双拥”文化广场,村容村貌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村民们也有了娱乐场所。

“整治过程中最难落实的就是厕所改造。”人武部政委刘国兵介绍说,村里以前的旱厕都建在街道两侧,而改建的水冲式厕所虽然卫生又方便,但村民们一听要在自家院里安装,就直摇头。秉着好事就要办好的原则,人武部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观摩,又在村里搭起样板进行示范。村民们通过真看实用,最终认可了改建项目。

寒来暑往,经过几年的持续帮扶,昔日破旧的小山村如今旧貌换新颜。70多岁的村民刘吉周为此编了几句顺口溜:“党的扶贫政策好,各老变化真不小。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到家中,白天就去把钱挣,晚上出行有路灯。图书馆里来学习,文化广场去健身,咱老百姓有奔头,感谢亲人解放军!”

湖南省桑植县

33年接力“不掉棒”

■易传涛 本报记者 陈 静

“开学了!开学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萦绕在桑植县龙潭坪小学的每个角落。寒冬已去,万物复苏,新学期如约而至。孩子们背着新书包,穿上新衣服,回到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1987年底,时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蒋金流到桑植县考察,了解到这里自然条件严苛、经济发展落后、百姓生活依然艰苦,他的心情难以平静。

“桑植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可现在群众生活还十分困难。我们要带领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就这样,湖南省军区机关成立扶贫工作队,开始了长达33年的扶贫接力。

1988年底,扶贫工作队第一任队长江秀章来到桑植县利福塔镇。为解决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江秀章走遍全乡每一个山坳,终于在一个105米深的天坑里找到水源。扶贫工作队第二任队长高保山接过接力棒,带领施工队开凿水源。10米、20米、100米……却迟迟不见出水。每往下挖一米,大家的希望便黯淡一分。终于,凿到197米深时,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

“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全乡男女老少齐声高呼,扶贫队员们的辛劳被甘甜的泉水一洗而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33年来,省军区机关扶贫工作队一批接一批,扶贫接力一棒传一棒,从未间断。

为解决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第3批扶贫工作队在利福塔镇建起八一中学。第19、第20批扶贫工作队接力建设龙潭坪小学,组织支教帮扶活动,帮助培训教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第24批扶贫工作队接棒后,致力于打造常态长效脱贫体系,为当地安装蓝色光伏板,推动绿色粽叶生产产业化,整合红色资源,助力金色蜂蜜远销都市……一系列举措带领桑植老区的父老乡亲奔向多彩的小康生活。

“地是刮金板啦,山是万宝山呢,树是摇钱树噻,人是活神仙!”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桑植是个好地方》唱出了桑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桑植县已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扶贫工作队的接力棒还将继续传递下去。

来源:中国国防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