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唐李豫的结局(风起陇西中的李严)

根据陈寿《三国志·李严传》,诸葛亮与李严存在矛盾和嫌隙。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李严也随后病死。《风起陇西》从建兴七年至建兴九年以魏蜀可能存在间谍为切入点,通过文学创作,以惊心动魄的间谍潜伏情节,演绎出一段诸葛亮与李严之间可能发生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大唐李豫的结局(风起陇西中的李严)(1)

剧照

一、《风起陇西》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风起陇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建兴七年,诸葛亮北伐失败,蜀国怀疑存在魏国间谍,于是让间谍荀诩和陈恭进行调查,最后通过双面间谍狐忠查到了李严通谋魏国,企图谋反,李严因叛逃被捕。蜀国为保护双面间谍狐忠,以渎职贬黜李严,后李严病死。这仅是关于间谍和背叛的故事。

也可以说《风起陇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了扳倒李严,安排了双面间谍狐忠,利用蜀国间谍荀诩和陈恭运作各种事件,以运送粮草不实问题,迫使李严叛逃魏国,最后贬黜了李严。这是一个间谍潜伏更是权谋斗争的故事,细思极恐。

历史上大唐李豫的结局(风起陇西中的李严)(2)

《风起陇西》封面简介

二、《风起陇西》中的李平是谁,和李严什么关系?

这里需要阐明一个问题,李严就是李平,为同一人。

《三国志》蜀书十李严传记载:“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寥寥五字,缘何改名,并未提及。

我们仅知李严在建兴八年改名为李平。《风起陇西》在第二部第二章“危机与逃亡”中写道:“诸葛丞相一方面命令汉中驻留的军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命令蜀汉东部防线的尚书令李严(原名李平)率领两万人增援汉中”,《风起陇西》仅是以原名李平了草处理,并未再进一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李严改名进行合理化解释,拘泥于历史(差评)。此外这里李严改名李平后,已不再是尚书令,存在历史错误。根据《三国志》,章武二年李严被刘备拜为尚书令,章武三年李严被任命中都护,建兴八年李严已改任骠骑将军,同时以中都护的身份管理丞相府的公务。而《风起陇西》在写到李严改为李平后,其职位仍是尚书令,偏离于历史(差评)。

如小说《风起陇西》可以从小说的角度对李严的改名进行合理化解释,将与历史相结合,更能增强间谍故事的悬疑性和可读性。

剧版《风起陇西》对李严名字也未进行更改,且署名辅汉将军(是建安二十三年职位,而非建兴八年),均与《三国志》不符。

历史上大唐李豫的结局(风起陇西中的李严)(3)

《风起陇西》节选

三、李严的历史原型

三国历史上,李严确有其人,其在蜀国的地位与刘封、魏延等有一比,也算一位文韬武略的麟角人物。陈寿在《蜀书十》将李严同刘(封)彭(羕)廖(立)刘(琰)魏(延)一并作传。

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属荆州,今为河南省南阳。李严最初跟着荆州牧刘表作吏员,曹操攻下荆州后入蜀跟随刘璋。刘备入蜀后,李严在绵竹抵挡刘备时投降,做了裨将军。建安二十三年,李严因为平了马秦、高胜的造反,又打败高定解救了新道的围困,被封为辅汉将军。章武二年,李严做了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李严和诸葛亮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刘禅,被任命中都护。建兴元年,李严被封都乡侯,假节,加任光禄勋。建兴四年,李严被封为前将军。建兴八年,李严任骠骑将军,改名李平。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李严负责后方运输事务,称不能运粮,诸葛亮退兵,却又称粮草充足,归责于诸葛亮擅自退兵。后来诸葛亮上书,贬黜了李严为平民。

从李严一生的事迹来看,也算光辉夺目,但在后期的政治生涯中,未能善终,尤其是建安七年至建安九年,作为受托辅佐刘禅的大臣之一,已经失去统领内外军事的权利,多了光禄勋等虚衔。尤其在北伐过程中运输粮草渎职一事被罢免,这其中的关键又是参军狐忠、成藩在具体执行,不免令人推测期间发生了什么,真实的历史如何。

马伯庸在分析、推测过程中,写了这本《风起陇西》,也是其提到的寻找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上大唐李豫的结局(风起陇西中的李严)(4)

《三国志》李严传

四、李严真的叛逃魏国了吗?

《风起陇西》以李严被诸葛亮苦心孤诣促成叛逃,李严承认叛逃的指控。蜀汉对外宣称渎职,贬为庶民,流放梓潼郡。但《三国志》并未有过多的记载,也为解释为何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由于粮草运输问题,直接被贬为庶民。

李严是否真的叛逃,此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无法得知。

因为被遗忘和湮没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