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1)

龙抬头的由来

依照过往的农耕传统,农历的二月初二之后,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一年的春耕便由此正式开始。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照例这一天应该有个节日。根据典籍记载,唐朝有类似的节日名为“中和节”。在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百官要献农书,百姓之间要相互赠送谷物及瓜果种粒。不过这时候的二月二还与“龙抬头”毫无关系。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2)

“龙抬头”正式出现在典籍上时是元朝。当时就有“吃龙食”的传统,比如吃“龙须面”,吃烙饼作的“龙鳞”,吃饺子化做的“龙牙”等等,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3)

时间来到明朝,这时候关于“二月二”的民俗就增添了许多,比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有许多民俗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在今天还有很多地方讲究二月二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到底抬得是什么龙的头

我们一直在说“二月二,龙抬头“,那么这条龙到底是什么龙呢?

其实“龙抬头”的说法,源自中国古老的星宿学说。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肉眼能见到的星星分成了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组成了“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4)

其中的“东方苍龙“便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5)

在农历二月初的时候,形似龙角的“角宿”星在黄昏时分从地平线上升起,就像是巨龙苏醒一样。刚好这一天,阳气生发,雨水增多,春耕开始,正是万物复苏,巨龙苏醒的日子。因此古人便将“二月二“这天称为”龙抬头日“。

龙抬头,我们吃些什么

国人习惯在每个节日安排专门的吃食。

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清明的寒食……那么龙抬头要吃点什么呢?

虽然地域不同,各地的龙抬头习俗也不相同,但是大致上都会吃同样的东西:龙食。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6)

龙食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系列冠以“龙”名字的食物。龙抬头这天吃的面条叫做“龙须面”,吃的水饺叫做“龙耳”(龙角),吃的米饭叫做“龙子”,还有把饼做成龙鳞形状,称作“龙鳞饼”。北方还会把面条和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此外各地还有吃薄饼、炒金豆、炸油糕、爆玉米花等民俗。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7)

私以为龙抬头的重头戏是吃猪头,也被称作“食龙头”。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把吃猪头叫做食龙头。小小地疑问却不影响小朋友对肉的向往。腊月里杀的猪,正月里人来人往,还没过完一头猪就只剩些边角余料了。那些年肚子里缺油水,猪头、猪蹄子和猪尾巴是单独留出来在龙抬头这天吃得。这也是嘴肉的小朋友们,对过年吃肉最后的一点念想,因此印象分外深刻。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8)

龙抬头这天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

虽然地域不同,但是各地过龙抬头节几乎都是围绕龙的信仰和崇拜而生。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二月二理发“剃龙头”以外,还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龙抬头,虎睁眼;谁做活,瞎了眼。”

如同这句话一般,民间有很多类似的禁忌。

比如这一天家中不宜动针线,怕伤到龙眼。忌讳担水,人们认为这天龙会出来活动,不能免惊扰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同时还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忌讳磨面,榨到龙头。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9)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在传统习俗中,二月二这天还会点上蜡烛,赶在惊蛰之前找出家里的毒虫消灭。这就是“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讲究一些的人还会在“二月二”到来后,在床头、水缸角落里开始,把灰一类的东西撒在地面上,一直绵延到屋外,叫做“引龙回”,期盼把毒虫们和厄运“镇住”。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10)

其实无论是理发驱毒虫,还是吃猪头都是为了趋利避害。现如今大家肚子里早已不缺少那么点油水,自然不需要靠着过节满足口腹之欲。

“吃龙食”与其说吃,倒不如说是吃得龙抬头背后的老传统和文化味。

龙抬头理发要求(龙抬头还有哪些)(11)

最后以一首龙抬头的打油诗来收尾吧。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