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墨竹赋(禅诗雅集赤壁赋)

苏轼墨竹赋(禅诗雅集赤壁赋)(1)

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为篇幅比诗词长,且写作手法灵活,能更加丰富饱满地表达主题。同时赋没有丢掉笔调韵律,因此读起来气势磅礴。简单地说,赋很像一篇有诗词韵律的散文。最适合诵读,尤其苏轼的《赤壁赋》,诵读之可以让烦躁的心情迅速瓦解,回到轻松不起波澜的心境。下面体会一下这部名篇的心灵疗愈的力量:

赤壁赋

苏轼 (北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斗牛:28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桂棹:guì zhào 1.桂木制的划船工具。2.指船。

嫠妇:寡妇。嫠 lí

愀然:qiǎo rán 忧愁的样子

一苇:一条小船。

舳舻:zhú lú 1.古指长方形的船。2.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舳:船尾。舻:船头。

山川相缪  shān chuān xiāng liáo 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山水环绕。缪,盘绕。

酾酒:shāi jiǔ,shī jiǔ 滤酒,斟酒

江渚:jiāng zhǔ,江中小洲。亦指江边。

匏樽:páo zūn 酒杯。匏,是中国古代对一种球状葫芦的称呼。匏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剖成两半做水瓢,民间将匏俗称瓢葫芦。

枕藉:横七竖八地倒在一起。藉(jiè)。

赏析:

这篇赋作于诗人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才高八斗,但一生仕途多舛,他生活于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后,经历了这次变法中的政治争斗。他是属于保守派阵营,变法期间被变法派打击,贬到偏远之地为官。吊诡的是,后来变法派倒台,保守派上台,他又被保守派打击,贬到天涯海角当地方官。但是苏轼是个乐天派,他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写下了3900多首诗词,他的诗、书法、画号称三绝。他还是个美食家,他研制的一些菜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还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与佛印和尚交往的机智故事在民间流传。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对于佛学有相当深的修养。他的文学作品里不时闪耀着禅的光芒。这首赋就是一篇代表作。

《赤壁赋》讲的是诗人与友人趁月色乘船到江上饮酒赏景歌诗的娱乐活动:

“月出东山,水光接天,一舟独进,江面浩渺,宛如登仙。苏子酒喝得开心,敲着船帮歌诗。客人中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如泣如诉。苏子听了亦受感动,问客人是什么情况。此客说:想起赤壁之战的英雄周郎,都已成过眼云烟,顿感吾生之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你我就像天地间的小虫,沧海桑田中的一粒米一样渺小。我有心与仙人作伴,与明月同寿。亦知不可能,只能寄情于箫声,把这份情思留在风中飘荡。

于是苏子用水与月讲了一番道理来开导他。这是一段极富禅机的话。讲了永恒的人性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人若立定于人性良知,不逐物,乃知天地万物皆是我一心所化。今天的美景也是如此,你我共同体验到了。

于是皆大欢喜,诗酒尽兴,一觉到天明。”

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写赋了,除非刻意复古。或者有个别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能以赋直抒胸臆,也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仍然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直须反复诵读它,就能体会到它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