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

5月18日,江苏省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其中南京市总人口由2010年的800万增加至931万,增量为131万。

南京人多吗?

作为一个市域面积只有6587平方公里、总建成区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总人口接近700万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的人口的确不算少了。

但是相比于1300万总人口的苏州,1200万总人口的杭州,乃至950万总人口的宁波,南京的人口的确也算不上多。

那么,关于南京的人口该如何评价,南京又该如何应对?

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1)

南京市域手绘图,@鸡丝jeans 绘

01 | 关键词:特大城市


南京,市域面积6587平方公里(包含水域及山体),共有11个市辖区,其中六合区、溧水区和高淳区为远郊区。由于市域面积不大,远郊县(区)不多,所以南京市的人口高度聚集于中心城区。

目前笔者对于中心城区人口大致的测算方式为:老城四区全部人口 近郊三区的城镇人口 江北直管区全部人口 江北浦口区扣除江北新区直管区的城镇人口。

以2020年的各区常住人口统计作为分析依据,其中溧水和高淳的总人口不到100万,占比约为全市总人口的10%;老城四区人口超过300万,占全市比重约为36%;江南的江宁、栖霞、雨花台等区,按照城市化率进行城镇人口折算,粗估下来的人口总数约为204万,占比约为23%;江北新区直管区的总人口约为84.34万,浦口区除江北新区直管区部分的城镇人口约为24万,故而江北属于中心城区的总人口约为108万,占比约为12.5%;江北六合区不属于江北新区直管区的总人口约为7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不列入中心城区而作为远郊人口。

综合分析下来,南京市2020年的中心城区人口约为613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2%,如果把近郊的农村人口也一并纳入,那么这个比例将达到76%。

而横向比较来看,南京72%的中心城区人口比例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位居前列,更是比省内第一人口大市的苏州高出了40个百分点。

假设人口普查之后中心城区的占比保持不变,那么普查后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将达到931万*72%=670.32万。巧合的是,这正好符合2016年国务院批复版南京总规中的中心城区人口数,不得不说,南京的确很讲究“政治”。

总而言之,南京中心城区接近700万的人口总量已经属于国家标准中认定的“特大城市”,而这也让南京整体的人口增长形势面临着更复杂的挑战。

02 |关键词:增长乏力


从增长速度来看,南京十年的人口增长总数为131万,平均每年流入13.1万人,增速大大低于浙江省会杭州,甚至可以算得上相对乏力。

究其原因,一言难尽,以下都是笔者比较关注的几点,权当抛砖引玉。

——嫌人少?不,南京一直嫌人多——

如果说现在的社会舆论更注重所谓的“人口红利”和城市的“吸引力”,那么在十年前乃至更早的长期环境中,人口总量在很多人眼中并不是一个越多越好的数字。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从2004年开始,南京就一直在提倡优化人口,限制总量;而到了2010年后的2014年,南京市仍然在提出要控制人口总量,限制全市域总人口,彼时规划中十三五末期的全市域总人口要限制在950万左右。

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2)

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3)

而对应的是,南京高校的不断搬离,新城指标的不断控制,老城开发的不断“疏散”,开发边界的不断压缩。。。

如今看来,也实在是“卓有成效”,并“圆满”超期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

——产业是核心竞争力——

环顾四周,苏州抓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红利期,大市总人口接近1300万,这让苏州成为了世界工厂,也让各地劳动力趋之若鹜。

杭州则走了另一条道路: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杭州在互联网、金融、文化传媒、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充分发力,不仅拥有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也拥有娃哈哈和吉利这样的传统企业,整体的产业水平的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才是杭州人口得以迅速提升的关键。

反观南京,由于成本、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外围郊县少等多种客观因素,南京的确没办法再通过大量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迅速增加人口总量,所以必然只能通过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三产人口的集聚。

但是,真的不容易。

再复制一个杭州经验对于南京而言几无可能,只能结合南京自身优势选择性发力。

避其锋芒,找准定位。

——空心化,老城的发展困局——

从2010年到2020年,是南京主城新一轮城市扩张和老城存量开发的十年。

城市扩张自然不用谈,河西、仙林、江宁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老城的城市更新和存量开发进展皆不明朗:迟迟不能通车的五号线,迟迟不能完工的湖南路,迟迟未能形成规模的下关片区。。。

老城更新的开发失序直接导致了成片及成带的城市区域迟迟不能恢复人气,期望中的产业转型和业态升级也一直未能实现。

而反应到人口上则是:本应支撑南京老城升级转型进而吸纳新兴人口的城市开发项目,由于整体性的滞后反倒让老城进入了“只疏散,未见来”的空心化陷阱中。

如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在老城存量开发及老城产业转型层面依然具有质量和效率双提升的巨大空间。

——新城遍地,却难以承担发展之重——

从2010到2020,是南京全面启动近郊新城建设的十年。

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基本建成、郊区新城的建设方兴未艾,不过南京近郊新城的开发却始终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全面开花、个个不饱。

禄口新城、麒麟科技园、4号线沿线曾经的地铁小镇、江北的桥林新城、板桥新城。。。这些新城早早地拉好了框架,但是在供地和建设方面却进展缓慢。

以江宁的禄口新城和4号线地铁小镇为例,两个区域都是地铁通车多年,而站点周边建设几乎没有任何改观,本应借助地铁大势形成的TOD开发模式却长期“哑火”,这的确让看客们感到困惑。

而相比于迟缓的建设,近郊新城的房价却在不知觉中迈入了2字头。

反观杭州,杭州的新城并不少于南京,但是在单一新城的成熟度上却显著的强于南京。不仅新城宅地供应充足,产业的引入也让区域实现了“产城融合”,良性循环之下新城也迅速成长。

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4)

杭州临平新城,@moyan808 摄

总体说来,杭州从900万总人口跃升至1200万,实在离不开这些外围新城的蓄水作用,毕竟,西湖边想装人的难度一点也不比玄武湖边小。

——远郊崛起,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说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是求质大于求量的高阶增长诉求,那么南京的远郊区则是由于自身发展能级的不足而让南京失去了一个全市域人口增长的支撑点。

溧水、高淳、六合(不含江北直管区部分)作为远郊区,三区总人口不到150万,总体特征都是丘陵多、农地少、村镇密度相对偏低,人口底子本来就比较薄弱。

80年代末以来,南京的溧水和高淳两县就一直被江苏省定位于苏南西的生态农业县,进而在工业发展政策上显著的滞后于苏南东部地区。而这也让溧水高淳错失当年的工业化发展红利期。

尽管存在客观问题,但是相比环境相似,地貌接近,人文相亲的南京老属县溧阳,溧阳2020年常住人口为76万,而溧水和高淳则分别是54万和45万。

所以,主观能动性一样很重要。

今年初,溧水提出了百万人口规划,大力发展空港新城和临港工业,虽然难度颇大,但是溧水作为二产的主要流入地,人口实现大跃增也并非不可能。

而高淳则一直受到生态绿色的相关建设限制,所以在产业选择方面受制颇多。不过,高淳也的确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外部环境所干扰。

03 |关键词:人口质量真的高


相比于总量的尴尬,第七次人口普查让南京坐实了“高素质人口之城”的位置。

得益于雄厚的科教实力,以及相对高阶的产业基础,931万南京常住人口中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35.23%,比第二名的苏州高出近13个百分点。这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不过考虑到南京拥有超过70万的在校大学生(大专及以上),在剔除两地在校生的数据影响之后,南京和苏州的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占比分别为27.4%和20%。

作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的确拥有着江苏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的综合人口素质。

同样可以反应人口质量的还有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情况。根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相关资料,同时结合本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据,我们便能清晰的看到各地在总人口的大帽子之下实际的产业人口究竟如何。

当年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对比(七普剖析931万的大)(5)

感谢网友@philip_new制作的表格,虽然四普数据是2018年,但是依然可以反映产业人口的基本情况

由上表可知,南京的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为442万人,人口就业率为47.47%。苏州为60%,杭州为52.34%,广州为47.59%,合肥为40.88%,郑州为39.60%,长沙为31.04%,西安为31.11%。考虑到南京拥有70万的在校大学生,扣除后的人口就业率也超过了50%。

而从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来看,南京信息行业与科研技术行业的就业人口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二,而制造业人口(81.4万)则大幅低于苏州的410万和宁波的233万,也低于杭州的142万,制造业人口的比例和广州属于同一水平。

总体说来,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和世界工厂,制造业为苏州提供了52%的整体就业岗位,而总体60%的就业率也的确让1300万的常住总人口显得非常“实在”。

南京作为科教文卫强市,也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市,产业人口的综合素质也可见一斑,而制造业人口的缺失也和南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缺失关联较大,这也让南京在七普中失去了制造业人口的总量支撑。

反观中西部地区,尽管各市常住总人口超过了南京,但是在人口的综合质量和整体就业率上仍然与南京存在不小的差距。

04 前途依旧光明


七普数据一出,南京的表现的确并不让人满意。但是如果要就此唱衰,那也完全大可不必。

南京的整体发展一直都比较“稳定”,这是优点,但是某种程度也是缺点,但是如果要为了迎合外部一些非理性的声音而刻意做出不适合自己的转变,那也并不必要。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对于人口的态度,正确认识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不盲从于自媒体的浮躁,但是也绝对不要孤芳自赏。十年前“小而精”的发展愿景具有时代特色,但是放到当下只能被当做一个腐儒。

2——坚持首位度建设,实现省市一心。南京需要江苏省的全力支持,江苏省也需要一个更大更强的南京。支持苏南和上海紧密协作,实现上海都市圈的产业借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则同样重要。作为兄弟省份,浙江早早的提出了“杭州兴则浙江兴”的口号,杭州今天的产业发展也绝对离不开浙江全省的支持。

3——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发展,构筑都市圈利益共同体,同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研究行政区划扩容的可行性。南京太小了,的确太小了,在如今的行政建制之下,大不是万能的,但是小则是万万不能的。延伸阅读:为什么要支持南京扩容

4——深入开展老城更新和产业转型,利用自身优势打造老城发展品牌,从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的积极优化再到秦淮老城文化品牌的深入打造,让更优、更美、更富的南京老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积极综合提升人口吸纳能力

5——进一步细化人才引入战略,全面学习杭州的人才服务理念。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就业、创业扶持基金,多维度的人才认定办法(个人非常赞赏杭州对于理发师和快递员的人才认定,非常棒),贯穿始终的人才落户及就业跟踪服务,甚至于小到人才景点年票的赠送等,细微之处见真章,杭州的确值得南京学习。

6——为郊区发展工业化铺平道路,打造远郊区的产业海绵,吸纳更多的产业人口。大力支持溧水、六合发展制造业,在不影响生态的基础上支持高淳发展新兴产业,远郊区的全面发展是南京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本底。

总而言之,前途仍然光明,南京仍需努力,加油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