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科技(触摸科技的...)

触摸科技(触摸科技的...)(1)

主持人:各位读者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南山博士论坛。我们今天请的嘉宾有着一张明星脸,也是南山博士论坛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人,他就是 ZEALER 公司的创始人 & CEO 王自如先生。五年前,他将探寻科技边缘的尝试以视频的形式公布在网上,间接地开创了中国“测评”这个行业。如今他与 ZEALER 已经成为中国测评行业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他研究的逻辑与方法已经成为中国测评行业的标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哪些感知与领悟?欢迎大家今天下午一起来聆听触摸科技的边界——将一腔热血落化为可实现的梦想,下面有请王自如先生。

王自如:感谢主持人的介绍,谢谢大家今天下午在这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听我唠叨一两个小时。我今天讲的主题非常简单,就是怎么把我心里面的想法和自己的梦想变成一个可实施的商业计划,然后将它逐渐搭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血的代价,真的是血的代价,一点也不夸张。这个故事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呢?先就着主持人的话题,我们 ZEALER 在测评行业当中所形成的标准和影响讲起,今天很多在场的朋友对我不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的粉丝。 ZEALER 从五年前到现在,中间更过一次品牌,但真正创业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我们对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检测方式已经逐渐成为这个行业的标准。比如很多手机厂家出厂前的检测方法或多或少借鉴我们的,有的甚至直接在发布会说把它拿出来当作广告一样宣传,按照 ZEALER 的标准达到某某级别。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其实是经过了大概三四年的时间,首先由我们摸索开始,三四年间不停地宣传,被用户接受之后才成为厂家和行业的标准。

一切应该从我最小的时候一些兴趣开始讲起。我们做的这件事是做手机测试和电子产品的测评,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最开始是源于我自己的兴趣,我是黑龙江人, 1988 年出生,今年 27 岁,我 13 岁的时候从小学毕业直接跳级到高中,所以我 16 岁就上了大学。在西安上大学, 20 岁大学毕业之后, 21 岁在香港拿到硕士学位,然后在香港工作三年,之后正式回来全职创业。这中间有几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是 13 岁到高中这段时间,因为那会儿我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母亲觉得,按照她的身体情况,可能我大学毕不了业就要辍学了。为了压缩这样的时间,要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所以小学毕业就直接跳到高中。这中间有一个挑战,你怎么能跟得上,我从小在一个子弟小学长大,就是你必须是这个厂的工人才可以在这里上学。但是那时候我妈妈下海经商了,所以我一旦离开这个学校就不可能回来了。我只有一条路,所以我要么在这个新的学校里要跟得上成绩,留在那,要么就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学校上学,加上家里的条件不太好,所以上私立学校不太可能。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提前半年退学,在我妈妈开的书店的后面库房里,我和我妈在那里住了 4 个月。白天一张沙发,晚上展开是一张床,旁边都是铁架子放着各种各样的书。我在那样的环境里待了三个月,把高中所有的课程突击式地学完。那时候早上起来学许国璋英语,下午学新概念,每天大概背 70 多个单词、 6 篇文章,晚上睡觉之前的功课是要把今天学的文章给我老妈背一遍,半夜说梦话的时候都是说英文。三个月把所有这些都学完了之后,动力非常简单,因为录取我的学校跟我讲,他们说我从来没有录取过这么一个年轻的孩子,我如果跟不上的话,半个学期就会被劝退。所以我基本没有退路和选择。

这三个月给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我对自己特别狠,狠到什么程度呢?那时候因为学习压力非常大,所以神经衰弱、睡眠不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三个月之后我还是成功被这个学校录取,并且留在这个学校。我们那个学校是一个注重英文教育的大学,所以对英文的教育非常重视。因为我跳了三级,所以数学就特别差,英文可以突击,但是数学落了一节课就很难追得上了。大概过了一个学期,我的英语很幸运地成为了年级第一名,考满分,数学就很不幸运地成为了年级倒数第一名,考 20 多分。因为我的数学老师天天骂我,我就发愤图强补了两个月的数学,突然有一天数学考试及格了,我立刻就成为了学校里面的风云人物,数学老师每个班都在讲,说 11 班的王自如一努力数学及格了,成了典型的案例。但后来还是没能阻止我高中毕业之后把数学变成最差的学科,所以高考的时候数学只考了 5 分。高考的时候一道选择题是 5 分,我只对了一道选择题。

我的运气非常差,我也要把这点跟大家好好讲一下。我选择题是怎么做的呢?在桌子上写 ABCD ,然后拿笔在桌子上转,转到哪个就选哪个,转了半天只选对了一道题,这是我高中毕业的情况。因为我上的是预科,所以就到了学校的大学部,这个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个学校是纯英文的环境,每天 24 小时讲英文,有一个好处是毕业之后学校可以保送你到英国、香港读书,但是基本门槛非常高,一定要高考的英语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准,同时还要经过层层的选拔和筛选。这个校区里面连食堂里的大妈都是讲英文的,门卫也是有英文名的,叫 QQ ,因为他的小名叫强强。这些环境就导致我对英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我对科技的兴趣从大学的时候就逐渐萌发出来了,那时候玩手机。我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是摩托罗拉的 V3 ,之前还有一个诺基亚的 8250 。 V3 这台手机被我玩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的 V3 都被我刷过,所有 V3 坏的都被我修过。 V3 换了之后,因为大学的时候出去打工,教英语,一个月赚 1 万多块钱,所以学费、买手机都从这里面出。我的第一台智能手机是多普达 M700 ,从那以后就开始每天刷机。刷到什么程度呢?每天早上 8 点钟起来到晚上 7 点钟,在屋里不停地刷,这个版本和上个版本唯一的差别就是开机之后图标发生一定的变化。我当时的心态是希望这个手机开机之后不需要经过任何设定就是我平时使用最优秀的状态。

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逐渐成为了整个校区里面手机的达人,我在网上发布刷机包,跟同学沟通,我那时候特别鄙视我同学,因为不止我一个人有手机,很多人都有智能手机。我就在背后说,你看这群傻 × ,用那么大的手机,他们会玩吗?所以我就特别鄙视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极客玩家心态,我相信当你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心态。

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个手机从我大三的时候一直陪我到香港读书。 2008 年我到香港,第一件事还是学翻译,学同声传译,虽然这个专业很牛逼,但是我学得很差。毕业之后,不巧的是赶上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那怎么办呢?就卖保险,结果卖了两个月,签不到单被开除了。然后又找了工作,当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的时候才开始我的科技之旅。 2008 年的时候是 iPhone 第一代、第二代出来的时候,满大街都充满了 iPhone 的氛围。我第一天到香港大学的时候,从香港理工大学的门口出去,走到大街边上,我突然看到一辆玛萨拉蒂从身边开过去,我当时就傻了,因为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到过长江以南的东北土鳖来说没有见过玛萨拉蒂。走到旺角看到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台 iPhone ,你知道那时候朝拜的心情,就是后来大家看我们的视频那种朝拜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那个东西大家根本触摸不到。在那个年代, 3G 手机还是非常新鲜、非常前卫的概念。所以在我被保险公司开除的前夕,我就画了一个图,上面有好多是我当时特别喜欢的电子产品,里面有手机、电脑这些东西。然后我给每个都加了日期,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我一定要把这些买到。这些纸现在还在我家里的床底下,就是我当时的梦想墙。其中一个是 iPhone 的 3GS ,那是我第一台 iPhone 。那台 iPhone 对我触动最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智能手机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手机活了。我当时看 iPhone 发布会的时候,乔布斯在台上讲,两个手一滑动把照片放大,今天看来司空见惯。我当时住的房子特别矮,我兴奋地直接站起来,头就碰到了房顶,我觉得这个才是手机应该有的样子。那个视频我反反复复地看,那就是我最开始的 iPhone 启蒙教育。当我去膜拜的时候,我第一次拿到 iPhone 的时候就下了一个 APP ,就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打火机的 APP 。你这样一晃手机,那个火苗会晃动,就好像真的有一把火一样,觉得这个 APP 神奇极了。然后这个东西居然还能吹口哨,两个手机一撞还可以交换信息,从来没有觉得手机活了。后来才明白这里面就是几个感应器,但那个对于我的冲击是极其震撼。

那时候就彻底点燃了我对科技行业的兴趣和热爱,再加上香港可以看到全世界所有的信息,无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所以你在网上就可以看到很多当时科技的达人,在 youtube 上面,拆箱一些产品,体验一些产品。然后觉得这事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嘛,不就是拿一个包装,拆完之后告诉你里面是什么,我也能干。大概看了一年多,当我真正的那份工作找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我的信用卡免息分期买了一台 iMac ,这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当时 iMac 买了我一个半月,我这个人运气非常不好,这个自始至终贯穿于我创业的整个过程。因为那一代 iMac 刚好屏幕有问题,所以订单被苹果一卡再卡,我把服务员骂得狗血淋头还是买不到。后来有一天我的室友告诉我说货到了,他替我从店里面拿回来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出差,那天晚上我都没有睡着觉。你知道什么叫梦想吗?梦想的感觉就是当你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你想到这件事就再也难以入睡,当时那台电脑就是我的梦想,一想到就心跳澎湃。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 big moment ,我一定要记录下来,所以就问同学借了一台相机,把大录制成一个开箱的视频,然后传到网上。那时候我把这个视频放到两个论坛上,一个是关于 PC 美化的论坛,另外一个是威锋。这个视频 24 小时的点击量是 1000 个浏览,这在当时对我从来没有跨过长江以南的北方屌丝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我终于觉得做了一件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在上大学的过程中,我看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呢?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也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放暑假的时候说下个学期一定要发愤图强,上课一定不睡觉,我一定要背过 4000 个专八单词,一定要考过 GRE 。我也是这样跟自己讲的,每天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都是这么心潮澎湃,但是上课上了两个礼拜以后就开始睡觉了。我从来没有干过什么事情让自己看得起自己,这件事情我之所以愿意坚持下去,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心里面有一种动力,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件事情让自己看得起自己,就这么简单。因为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坚持过什么事情。

做了这个视频之后,紧接着做了一系列的视频,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做就做了五年。第一个相机是我借的,我头一百个视频的相机都是借的。这件事情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呢?很多人告诉你说你做不了什么事情是因为没有 ABCD 四个条件。但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 ZEALER 压根不会有今天,我们也不会成为一个可以引导一个行业,并且对手机行业有巨大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我妈妈给我的启发非常大,她说人一辈子做事情一定不要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再出手,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有机会了,那个机会已经不属于你了。什么时候出手呢?当你有六成把握的时候就出手,剩下的一切都应该是在路上去学习,路上完成的。所以回想起来我的人生成长经历,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是在这样一个指导原则下。比如说当我跳级的时候, 13 岁上高中,本来这件事情是你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你觉得有六成把握,你觉得这件事情能干的时候,你干了,最后就飞跃了。

再加上我创业这件事情,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我从家里走到地铁站,路过一条老街,从楼道里面下来一个人,他觉得这个人的背影像王自如。我当时做视频才几个月的时间,贴吧里面有一点点的粉丝群体。这个人后来就上来拍我,问你是不是王自如,我说是,我那是第一次被别人认出来。他说我非常喜欢看你的视频,最近为什么不做了?我说别提了,第一款借的相机被同学要回去了。他说早说嘛,我有4台相机在家里放着,借给你一台。就因为这样一个机缘巧合的事情,这个人的名字叫磨砺,因为他这个名字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觉得特别符合我这段时间的精神状态,我觉得那段时间就是生活给我的磨砺。我用他借我的相机,只有 2G 的内存卡,连三脚架都没有。那个卡片机镜头是可以伸缩的,伸出来之后放在一个平面上可以俯视 45 度照在桌面上。我连三脚架都没有,把相机打开,放到一个小架子上面,刚好能够对着它。最奇葩的是这个相机每隔 3 分钟就会自己关机一次,如果不录的话。它一关机,镜头一收回去,相机就掉到地方上。后来我为了防止它掉到地上,我就把垃圾筒放在下面,这个相机自动关机的时候就掉到垃圾筒里,然后我捡起来继续用。在录的过程中要经常调整产品的姿态和角度,把它录得更好。那时候稿子都是我自己写的,你开始录,当你说 high 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这个相机内存卡已经满了,你就继续说,结果停了,就只能把视频导到电脑里面看究竟停在哪,然后继续录。这个相机让我坚持走过了 100 个视频,这 100 个视频给了我巨大的启示,我算过一笔帐,我那时候白天上班,在香港工作非常忙,每天晚上 9 点钟、 10 点钟下班回家,做视频做到 12 点、 1 点,然后导出上传,等粉丝真正看到的时候都是在两三点的时候。那时候所有的粉丝都说王自如你做的视频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上传,是因为我只有在那时候才有时间,无解的,一定是那个时候有时间。 3 点钟睡觉,早上 8 点钟起床,周而复始这样做事情。那 100 个视频让我发现,如果每天投入 3 个小时做一件事情,然后乘以 365 ,再除以 24 小时,你就发现这一年里面多活了一个月,也就是你一年有 13 个月的时间。当我做了 100 个视频,回首这一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做了好多事情,经历了很多事情,是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所以我第一次明白了零碎时间具有如此巨大的动力,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而那个时候,我最开始做视频,作为一个不会剪辑视频,从来没有拍过片子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摸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做的片子一定是很粗糙的。我那时候给所有的同学看,同学们还只是觉得这个人只不过有简单的兴趣爱好而已。在他们眼中,这种小小的兴趣爱好和你周末去踢足球看起来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在你的生活中多了一个兴趣,没有觉得这个事情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改变。因为这个视频看起来也就仅此而已,就好像一个只是周末喜欢去踢足球的人永远踢不好足球是一样的。他觉得这个东西无所谓。但过了一年以后,你所经历和沉淀的东西,到你脑子中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后来逐渐发现互联网上才开始有人 copy 这样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很多和我一样的人。你每天投入 3 小时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

一年之后,我的视频一天能有 8000 的浏览,我就非常开心了。但是两年之后你知道有多少人浏览吗?上线之后的第一分钟就有 20000 人浏览,一点都不夸张。这就是一点点的积累逐渐到这样的程度。所以我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感触是一定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开始,当你有六成的把握就可以出发了。第二个经验是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不能做什么,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做什么,所以你就不能做什么,不对。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励志电影里面的话,但和我非常有共鸣的是和我的人生经历是吻合的,所以我特别深信。

我从 2010 年开始做这件事情,到 2012 年,我觉得这件事做到现在总该有一个什么结果吧,我做这个事情半年后就规划未来的事情了,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可以做大,为什么呢?我当时的舍友告诉我说,优酷科技版的首页,一个非常烂的国外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一个星期不更新,这证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原创的科技内容是奇缺的,几乎没有。所以只要你做得不那么差,只要你是讲中文的,只要你长得不是特别丑,就一定会有人看。幸好这几点我都还沾边,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就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做了2年之后,我就开始规划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所以当时有一个路径图,右下角是我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只有 1600 个订阅观众,右下角开始盘蛇形图,到左上角的时候是我的终极目标,那个时候给自己划定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成立一家影视公司或传媒公司,可以把它理解为科技界的凤凰卫视。因为当时在香港受凤凰卫视的影响蛮大的,我住的地方离凤凰卫视的前总部走路只有 5 分钟,所以我想做科技的凤凰卫视。后来我觉得这件事不对,为什么呢?我有一次搜维基百科的时候看到那一年凤凰卫视的总体营收,一年才赚了 2000 多万美元,我觉得这个公司不能吧。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凤凰卫视的主播一个月才赚 2 万块钱,我说这个公司这么穷啊,原来媒体没什么前途。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觉得不应该只做一个媒体,应该想办法把它变成扩展性非常强的商业机构,但那时候怎么做完全不知道。

我在想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当作全职的事业去做,我当时是白天上班,晚上做视频,我的老板对我特别支持。苹果在香港首发的时候,我可以上午矿工去排队买 iPad ,买完之后再回到公司上班。到第二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需要创业了。那个时候我知道一定会创业,但什么时候创业是不知道的。因为我心里面始终有一个概念,就是我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能不能先找一份全职的科技相关的工作先做一做,然后就给各个公司投简历,你能想到的科技网站都投过,但都没有理我。我当时有 20 万粉丝,我觉得自己已经了不起了,我说有 20 万的粉丝,你给我电脑、手机玩就开心死了,还能给你带来流量,但你为什么不理我呢?我后来发现他们都没有看上我,我就生气了,我说你们既然不要我,老子自己干行吧。所以我当时就拽了一个人自己做这件事。

我第一份工作并没有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我只是把它做到 60 分及格。从我开始决定要创业的那天起,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我公司的 outlook 里面有一个文件草稿是我的离职信,我工作了 8 个月之后就开始写这封离职信,一直写了两年,写到最后离职的那一天。每隔一段时间,想起未来的规划和人生路的时候就把离职信拿出来补充一句,把我那几个月的感受写进去,整整写了两年。到最后一天,是 2012 年 6 月 30 日,我离职的时候,我把那封信发出去的时候,整个人都释然了,好像放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然后开始走到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很恰巧的是,从那天开始,我楼下吃了两年多的早餐店也关门了,从那时候我跟香港的缘份就正式画了句号。在开始兼职创业的两年时间里面,我觉得自己在香港是活在一个气泡里面,你感觉好像无缝地沉浸在这个世界里面,但是你活在自己一个小小的气泡里面,这个气泡是透明的,你觉得只有这气泡里面才是你的空气,一旦你离开这个气泡之后自己会窒息。一旦你回到大陆,回到内地的手机圈,你立马发现这个气泡就不存在了,周围一切都是你可以呼吸的氧气,所以那时候特别如鱼得水。我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是一个小小的职员,所有的同事们只知道拿手机来找我。但是当我回到上海、北京参加发布会的时候已经是行业里面小小的意见领袖,那种状态的感觉是让你觉得身体被拉车。

所以我给老板写离职信的时候,我就讲每天早上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发现心想往左走,但是我的脚往右走,我在这种不断拉扯的过程中已经筋疲力竭了,所以我遇到了一个人生不可以错过的机会,这个机会我一定要抓住,这时候是时候该上路了。当时这封邮件是用英文写的,香港的环境是那样子的。我真的是字斟句酌,每次读起这封邮件都非常有感触,到今天这封邮件还在我的邮箱里面躺着。

到了 2012 年的时候,我觉得真的要创业了。那时候特别清楚,临创业之前,我和我的合伙人聊天,我用黑莓打字非常快,他用 iPhone 打字,基本上都是我聊一大屏他回一句话,打字速度全面秒杀他的感觉。那时候决定开始创业,但第一个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我创业的消息在大陆不胫而走,科技圈里面有好多人知道我要创业,就有投资人主动来找我,那时候我们也主动见了很多投资人。但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做的一个事情是非常边缘的事情,我们今天的主题触摸科技的边缘,是什么意思?测评这件事情不是造手机,不是研发手机,甚至不是测试手机,那时候还只是评,只是玩手机,把它排除在整个产业链之外都是毫不过分的。从这个点切进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懂它在未来可以形成一个怎样的可扩展的商业模式,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只觉得这件事,既然有这么多人看,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只要有人就一定有机会,我当时就抱着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想法。所以我们生拉硬拽,拼凑了一个商业计划书发给很多投资人,也有很多人来找我来。很多人抱着兴趣来找我们,一看我们是这样的公司,然后转头就走了。

我第一次给投资人打电话的时候,投资人说小兄弟打算在哪里创业?我说当然是在香港啊。他说为什么,然后我说了一大堆原因。我当时说的原因是香港有非常好的信息环境,香港有很好的国际化背景,其实这些跟创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当你手里面只有 200 万元人民币,香港每个月的租金是 30 万,每个人的最低工资是 8000-10000 的时候,你这 200 万烧不过 3 个月,你能做成什么事情?所以那时候你考虑的事情根本就不是虚无的光环,而是脚踏实地地做一个事业。我那时候说了一大堆话,他听完了,沉默了半天跟我说,小兄弟,年轻人创业还是要踏实一些。我心里想的是×××,但我还是很礼貌地把电话挂了。躺在床上的天旋地转,就好像你表白被别人拒绝了。我们又见了很多投资人,答案是差不多的。因为那时候我们想做媒体,想做科技界的凤凰卫视。他们给我的反馈是媒体这个东西没有爆发力,上市之后翻不了几倍,你说我们怎么赚钱呢?投资人无非就是想你现在是 1 块钱,等你上市赚 100 块钱的时候,他是1块钱买了你,最后不是赚 100 倍嘛。所以当你今天 1 块钱,上市只能赚 2 块钱的时候,他是不愿意投你的。我们转了一大圈发现这件事没有人理。

有一天在我的微博私信里面突然收到一封私信,是来自黎万强的,就是当时小米的创始人。当时黎万强还有一个身份是雷军的助理,他说听说你想创业,不如来北京聊聊。我跟雷军见面也是几经周折,第一次是在网上做视频,大家有一些交流,但是没有见过。第一次拜访小米的时候,雷军刚好不在办公室,所以我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也算是相见恨晚,一见面就拥抱了一下,雷总说自如听说你才 24 岁,我说是啊。他说我听说你要创业,我说是,他说好我投你,然后我说了一大堆。他说我不需要你帮我什么,他说我觉得你做这件事情对行业是有帮助的,因为你可以帮助行业透明化,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手机究竟是怎样的产品,只要你做这件事对行业是有帮助的,对所有的手机厂家都是有帮助的,我也会从中受益,而我不需要你帮我说话。他说为了保证这一点,我不要你的董事会席位,也不干预你的运营,我只给你钱。我当时觉得雷总是中国最有威望的天使投资人,他以个人身份投了我 200 万人民币。我们只聊了 20 分钟,然后雷总说你是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没有关系,失败了可以再投你,投到你成为止。雷总说做事情一定要记住三句话,第一为消费者,第二为行业,第三为产品。从那个时候雷总给我的启示, ZEALER 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这三件事情来做的。从我们第一次拿到融资之后,雷总跟我说我给你 200 万烧光了怎么办,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我说不知道,但是我能想出来。

回想起来这个过程,听起来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但实际上是一个颇有巧合意味的故事,它不可重复,并且非常幸运,幸运的地方在于,我在最关键的时候,有了一笔启动资金可以做这件事。但是,在后来商业化的摸索当中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个人了,为什么?因为在做测评的这个路上没有人比你更懂它,没有人比你更加清楚你未来勾画的蓝图是怎样的。所以当有一个人愿意推你一把的时候,推完这一把就仅此而已,就只剩下你自己可以做。拿这 200 万怎么办?我跟所有的团队成员讲,咱们只能拿生活费,生活费是什么概念?当时我们团队有 4 个人,有的背景很好,从香港做金融机构的,原来年薪是百万级别的,有些是在网吧当网管的,在网上卖假耳机的,基本上是参差不齐的背景。

为了活下去,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工资定得特别低,只能叫补助,每个月 300 块,我多一些,每个月 800 块钱,因为要出差坐车。怎么活呢?过了两个礼拜,我们那个地方是鸟不生蛋的地方,太古城大家知道吧,在太古城附近,旁边有一个粤海楼,我们在里面租了一个房子。三年前我们刚到那的时候是鸟不生蛋的地方,每天晚上有很多大卡车过去,太古城也没有正式开放,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我们连吃饭都要坐两站地铁到后海去吃。后来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就把我二姨从东北老家接过来给我们做饭。我给我二姨安排了一个非常奇葩的任务,每个月只给她 2000 块钱要养活所有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 4 个人,平摊下来每个人 500 块钱的伙食费,只要勤俭节约还是可以做到的。后来公司很快到了10个人,平摊下来每个人每顿饭只有 2 块钱,我给我二姨提的要求是必须要有肉。然后我二姨每天早上起来会去 4 个菜市场,因为不同的时间点每个菜市场打折的力度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二姨真的是用生命创业,并且是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维采购,说得高大上一点采购和产品组合上来说是无敌的。所以我觉得我二姨是早期团队里最具互联网思维,并且最具拼搏精神的人,而且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我们录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结尾说后勤保障是自如他二姨。

那段时间是整个公司发展最平稳的时候,我们最开始创业的时候, 4 月份拿到融资, 6 月份注册公司,前 3 个月不知道干嘛,团队就问我,我们马上要创业了,咱们干点啥呢?我说不知道啊。他说你别急,玩两三个月之后就有数了,开干就有数了。那时候觉得每天坐在屋子里面找点事干吧,我们对商业模式完全零概念。我们今天把买回来的灯装一下就是今天的活。头三个月,我们在屋子里穿着小裤衩,在白板上画未来牛逼的网站的图,我们觉得自己创业总得干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在脑子里面 YY ,说现在测评只是视频,什么时候把测评干得更牛逼一点,我们在网上画了很多原形图,各种绚丽的交互,我们说得唾沫星子横飞,开心得不得了。然后说咱们这样,咱们找一个外包公司把网站干出来,咱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了。现在那个视频特别傻,我和我的合伙人穿着内裤,我们架了好几个摄像机,我们说这是伟大的时刻,我们一定要记录下来,几年以后这是我们改变世界的见证,今天成了我们傻逼的见证。

我们在屋子里面画了这张图,过去三年做的工作就是项目协调,我们英文这么好,我们一定可以找一个外国的牛逼公司把我们的网站干出来。我们就录了一个 45 分钟的视频,把我们这个网站的来龙去脉,每个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挂到 youtube 上面,在谷歌上开始搜索做网站的外包公司。大家知道我们找了多少家外包公司?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发达国家的外包公司我们都找过,美国的、澳洲的、英国的、法国的、瑞典的、印度的……你能想象到的都可以。

后来我们找到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特别牛逼,我们把钱也给他们打过去了,他说如果这个网站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去拿奖了。这当时对我来说是多大的震动,我觉得是天妒英才,为什么我今天才开始创业。但后来这个网站一拖再拖,拖了3个月,我才明白这家公司是一个皮包公司,这个人在英国,但是他的开发者在迪拜,他还有一个网页设计师在印度,他们沟通一个改动就要绕地球转一圈。所以我们这个项目拖了 3 个月的时间毫无进展。所以我们从最开始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网站进行切割,到最后我们这个网站是在网上花 11 美元买了一个模板,然后自己套上去就上线了。

为什么着重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年轻人创业必须要走过的坑,你以为天晴了,雨停了,你也觉得你行了,但实际上你根本不行。我们当时为什么没有做成这件事情?不是因为客观的条件或者技术条件不允许,或者我们的 idea 不对,不是。而是我们团队这几个人根本就没有能力驾驭这件事情。同理可证,一个人的财富、事业和你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他突然中了 500 万的,他花完这 500 万之后依然是农民,因为他根本没有驾驭这 500 万财富的能力。我们想改变世界做一个非常牛的网站,我们根本没有驾驭这个项目的能力,当时我们连什么叫网页的前端、后端都不知道,我们专程飞到北京请一个特别牛的网页架构师给我们讲什么是前端、后端。这在今天一个小小的程序员就可以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当时觉得这是跟 UFO 一样大的谜团。那个时候我们连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知道,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外包公司坐地起价,本来要 2 万,因为我说我们下个礼拜就要,结果坐地起价到 20 万。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是一个对设计非常有追求的人,所以早期的时候觉得一定要做一个牛的网站,要找全世界最牛的设计师,我有钱了。我们在网上找中国最好的设计师是谁,在网上搜到了一个特别牛的,原来在微软做过设计,自己开了一家设计公司,我终于找到了他,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微博大 V ,有 20 万的粉丝,你快搭理我。他真的搭理我了,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我们也聊得很开心。我说你帮我设计一个网站要多少钱,他说先不说钱,先给你写一个 proposal 。过了三天给我写了一个非常漂亮的 proposal ,一共有 20 页,我翻到最后一页就傻了,这个设计方案 60 万,还不算开发。我说便宜点行不行?他说行啊, 55 万。我说把公司给你好不好,当时 proposal 写的非常清楚,我给你设计 logo ,设计视觉语言,这个 logo 会给你打 100 个稿出来。我跟他砍价,我说你要 60 万,打 100 个稿,我说要不打 50 个稿,你给我便宜一点, 30 万行不行。后来他们给我解释了设计师是怎么工作的,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像我们这么有追求的设计师是不会减的,我给你 100 个稿是因为我对得起自己,我们不是像你们傻子一样的工作方式,所以我的智商被鄙视了。就是你不懂网站,又不懂设计,所以双重被鄙视。到后来我们考虑用股份来换这次设计,但最后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情否定了。

所有这些过程你不经历,不经过一些磨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创业的第一个过程就相当于学蛙泳,你第一次把头神上来呼吸的时候,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是美好的,觉得老子天天喝水,终于可以呼吸空气了。不小心有一个人一巴掌把你扇下去,喝水去吧,就是这种状态。

到了 2012 年 10 月份的时候,离我们刚创业已经三四个月过去了,零进展。我当时还吹牛逼,跟所有的粉丝说我们下一次要干什么牛逼的事业,所有的粉丝都说你们的东西在哪。过了 4 个月零进展的时候我们心慌了,要不我们还是回去做原来的苦逼视频吧。所以我们就开始重新恢复内容生产,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很简单的目标,我们能不能在短期内把视频从 30 万的播放量提升到 100 万。从那个时候开始整个团队才逐渐找到了节奏。从 2012 年 9 月到 2013 年 6 月,大概 8 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出一个,但每个视频都是非常精品的,基本上浏览量都是上一个视频的一倍以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才逐渐奠定了行业影响力。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某一个手机在我们视频上线之前,所有关于这个手机的视频可能有几十个,总播放量不过 100 万。我们一个视频上线之后播放量就是 100 万以上。就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逐渐形成了在手机行业反向的作用力。到那时候我们做测评的时候,能够被我们选中的产品是极大的肯定和背书。我们打电话说你们这款产品不错,我们想测一下,全公司就火了,从公关到市场、研发、渠道,所有的人都火了,弄了一辆中巴车,二三十个人到深圳来跟我们开会,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直到今天 ZEALER 每做一个重量级产品的测评都是这样的规格。我们对厂家的影响力是非常深刻的,在网上我们是从来不说的,线下可以讲一讲。

到了 2013 年,我们的影响力上升了,但出路在哪?因为你的视频每一个播放量都是 100 万,但不能问手机厂商要钱,否则就会要求你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们就规划商业路径,这个路径非常痛苦。那时候公司的钱越来越少,虽然我们每个月只花几百块,一年 365 天不休息,每个礼拜干 7 天,为什么后面要改为每个礼拜 6 天?因为发现所有的老爷们都没有时间洗衣服了,上班开始变臭了,不放假不行了。到了 2013 年下半年的时候,公司的钱越来越少,也没有明确收入的时候,那时候一年广告收入不到 10 万块钱。

我看到这些状况心里面压力很大,因为兄弟们要吃饭,所以我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面 3 个礼拜没有出来,我就在家里面待着,没有去办公室。我就在想究竟 ZEALER 在整个手机行业当中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怎么规划的?是根据消费者使用的周期来规划的。通常 80 后、 90 后在网上搜集很多信息,然后再去看测评来决定买哪一款,然后再去买手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买完之后用一两年把手机处理掉,然后再进入到一个新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发现 ZEALER 做的测评只在决策这一小点上,决策是什么?就是我做了一个决定,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就算了,你没有办法和消费者产生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没有黏性。而且看测评这件事情本身是不给钱的,所以你怎么能赚钱呢?是不可能的。我们就在想,你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机构,一定要把自己的业务扩展到闭环的每一个环节,从信息收集到决策,到销售,到售后市场的服务,整个链条要给大家一条龙服务。所以我非常兴奋地摸清楚这个逻辑之后回到办公室在白板上给大家画一个圈,我们当时有 10 个人,我给大家讲完了以后,所有人都说听起来不错,但是……团队是不信的,我说我们以后要把整个闭环全部干满,我们要成为非常强的服务性平台,但大家不信,我也不信,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干,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心里面有一种感觉能成。

从那以后,我们换了一条思路,能不能把一年多放弃的idea重新捡起来,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开发人员了,我们不再需要网站外包了,我们有自己的产品经理了,而且我们有了更多的用户群体。所以我们转变了一个方向,公司从低谷重新走了上来。时间来到了 2014 年,我们原来只是做决策这个环节,我们怎么把手伸到闭环的后边,到消费者使用的那个环节里面去呢? 2013 年的时候我跟同事讲我们一定会做二手手机,一定会做手机的服务平台等等。那时候我们账上只有几十万,我们公司最穷的时候, 30 多个人,账上只有 1.5 万元,但我们还是活过来了。那时候说做二手手机是特别需要资金的事情,我们怎么可能干得了呢?我们一定干不了,但我跟同事们说一定能干,所以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 CEO 忽悠人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我从来没有忽悠过他们,我真的相信是可以干的。到了 2014 年下半年,我们这个商业计划已经公布了大半年的时间,大家还是不相信。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邮件,这封邮件说我是一个做手机维修的人,希望跟你们合作。我说这是一个好机会,赶紧约过来聊,一聊结果一拍即合,他的想法是通过线上的流量给他导一部分用户过去,他在上海。我说这种方法我是不玩的,而且把用户导过去之后,我怎么知道你对他好还是不好的,所以我说干只有一种方法,你把公司注销了过来跟我干。见了两次面之后,这是公司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就把这个团队整收编了,他把公司注销了,我们在深圳重新开始了 ZEALER 新的业务,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手机后市场的事情。当我从 3 月份收购团队, 5 月份公布, 7 月份上线,半年的时间过去之后再回来问团队,当时我们做手机维修,我说你觉得我们离二手手机还远吗?大家说不远了。这就是我们业务发展的路径。

这段故事讲完之后又有一个新的经验,在整个商业逻辑规划当中,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强逻辑在什么地方,并且要极早在战略上确定方向。雷总说过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一定不要用自己战术上的勤奋麻痹自己在战略上的懒惰。你总觉得自己每天很忙,做了很多事情,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但是你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方向在什么地方的话,忙就是瞎忙。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对于你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和想法成为一个商业计划的时候,这个尤为重要。之所以我们能在 2014 年 3 月份拍板做决定,快速把这个团队收编,快速启动新的业务,原因是大半年以前我们早就已经把战略上的方向敲定得非常清晰了,所以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做一个决策。当然你还需要魄力,但是战略上的确定和勤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ZEALER 这家公司是战略上极其勤奋的公司,我们在关键时间点的选择比你单纯的勤奋更重要,尤其是今天的互联网,对于资本的选择,对于业务的选择,对于用户的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到了 2014 年下半年,我们这条业务已经非常稳健地上线了,也是因为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低谷和高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视频已经稳定在 150 万以上,粉丝从 20 万扩展到现在的 400 万,所以有了更多的投资商进入。几年前第一次融资的时候,那个投资人跟我说媒体没人愿意投,到了三年以后整个互联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是什么?新媒体和自媒体变成了投资漩涡的中心,投资人开始逐渐明白原来影响力这件东西是钱最不能买的东西,所以也就最值钱,有更多的人投过来。去年第三季度的时候腾讯投了我们 A 轮,成为我们第二大的股东。

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呢?我们为什么能在自媒体和新媒体还没有崛起之前就开始这件事?为什么我们能踩中智能手机爆发的节点,为什么我们能踩中视频爆发的节点?原因很简单,我在小学上高中的过程中决定跳级,决定提前进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所以 2009 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刚好是这三个大潮萌芽的前期。那时候微博刚刚起步,我刚进微博的时候李开复才 20 万的粉丝,现在是 2 千多万,姚晨那时候也才十几万的粉丝。那个时候优酷、土豆才刚刚开始爆发。再往前算那时候是 iPhone3GS 的时代。就是三个大潮集中在一块,都是在爆发前期的时候,我踩中了这三个点,所以我们做的业务形态是什么?新媒体,所以我们在社交网站上传播,我们是视频,我们的业务主体是手机,把这三个点牢牢地握在手里面,所以才有了这五年跟随大潮向上成长的过程。倘若没有这样的大潮和时间点的话,如果我的毕业时间是在 2012 年和 2013 年,还能有今天的业务吗?不可能。所以当时在跳级的过程中不可能判断未来的一切,但是我和我老妈做这个决定的过程中,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能给我王自如这个人未来在社会上需要打拼的所有技能,所以我应该把在学校的时间尽可能压缩,尽可能地把时间放到社会上去,就凭着这个逻辑,所以我们收获了非常多。

到了今天的时候,我们跟投资人聊的时候,已经是见人杀人,见鬼杀鬼,投资人不会再说你的商业逻辑不通畅,去年全年 ZEALER 的营收也不过 200 万,今年预计营收至少是在 3000-4000 万之间,会进入到巨大的爆发式增长。这就是从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点一点走过来的探索,中间每一段时间所付出的精力和大的门槛我都跟大家分享过了。这些都是在业务上的,更多的还有非常深刻的情感上的纠葛,不是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是团队内部之间的情感纠葛。比如到了不同阶段的时候,大家对于创业的心态不同,最开始创业的兄弟们不能跟你走到后面,你如何处理情感上的问题,怎么保持团队长期的团结稳定,又保持业绩向前,又要保持粉丝对你的关注和热枕,还要保持自己不断成长,这是极其挑战的事情。所以创业是一场修行,创业也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全面的考验,他会把你每一种细小的东西都放到放大镜下去观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一个很小的性格破绽就会导致整个事情全盘皆输。我原来遇到过一个创业者,他是易贝的高管,原来专门做大数据分析的,是一个非常强的外企的管理层。后来自己出来创业做互联网金融,他是在四年前做互联网金融,那时候是互联网金融刚刚有概念的时候就做了,因为一两年时间内,他扩张得非常快,资金的节奏没有控制好,导致到 2013 年的时候,整个团队由最高峰的 50 人裁员到只剩 7 人。当时投资人告诉他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创业是一场长跑,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希望。他的性格当中有一个非常小的裂痕,就是他的抗压能力和对高低起伏的应对能力是不足的。因为他在易贝这样的环境中是顺风顺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接受不了自己从天上掉到地上的落差,也接受不了团队对他的质疑。也就是说他过去很强是平台给他的资源很强,就是因为这个表面上的光鲜掩藏了他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和裂痕。所以团队剩 7 个人的时候,他跟团队说不干了,把公司清盘了之后,带着家人去了一趟云南,待了 3 个月。 3 个月再回来的时候,投资人见到他的时候,头发花白,脸色蜡黄,整个人都崩溃了。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吗?过了 8 个月,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一瞬间在中国大地燃烧起来,很多新兴公司的估值一个月就翻几倍。他当时如果再熬8个月,今天的互联网金融的格局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子的。

所以我想讲的是一个公司从零创业,我们今天大概 110 个人,年底会到 150 人左右,再到后来 1000 人、 10000 人的时候,将经历的困难和障碍是方方面面的,是你现在很难预想得到的。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和所有的东西进行全方位地捆绑,拧成一股绳才能够面对,这只占你成功因素的 20% 。剩下的 80% 是什么?运气,如果没有运气的话也不可能。所以 ZEALER 到今天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好运伴随的,我是在小事上特别没有运气的人,比如抽奖这种事情一定轮不到我头上,但是到每次关键节点的时候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转机,这就是我成长的经历。

我今天就讲这些,接下来提问环节,谢谢大家。

触摸科技(触摸科技的...)(2)

以上文字由南山博士论坛主办方工作人员于讲座现场记录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