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果吴升 我们更多的可能是要首先握有话语权
编者按:2018年12月15日~16日,2017年度红辣椒评论佳作评选、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颁奖暨第十三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在湖南安化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融媒体时代的评论话语表达创新。杨耕身、郑根岭、魏剑美、顾建明、肖余恨、魏猛、杨新敏、薛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媒体评论员、评论作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以下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吴果中的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吴果中在时评研讨会上发言)
首先,向杨总以及红网的一些同仁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在当前这样一个自媒体的碎片化时代,我们依然还坚守着做评论,坚守着做这样一种深度的理论研讨。我觉得是值得尊敬的。第二要向在座的专家、业界的资深的评论员、评论专家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谢你们在业界作为我们学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也代表了我们学界的某种声音。因为现在我们学界,尤其是教育界,也在深深地探讨思考这些问题,究竟如何培养评论人才,培育怎样的评论人才。在课堂上我多次谈到,今后新闻评论员、深度报道的记者、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依然还是主要培养的对象,也是社会特别需要的对象。
谈到新媒体的话语改变,其实我觉得评论从中国的文学史上来看,其实中国的文人一直都有这种情怀。因为像诗经的诗言志,后来理学大师的文以载道,和后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创建的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个特色,那就是文人论政。在中国历史上来看,文人论政,是很重要的一个实践特色。那么在当今,我们再一次坐在一块探讨这个话题,这是为什么?是由于环境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怎样的改变呢?我想首先第一个是论证话语方式变了,在以前的政论时代,就是梁启超、孙中山等那个时期的政论时代,主要是论,论是主体,评是少数。比如说那个时候多强调的是论据,都是论,少评,到后来的时评时代,可以说更重要的是评,少论。
所谓评,就是舆论表达,进行评论。论主要就是释疑解惑。所以说评和论,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改变的。政论时代重要的是论,少评,而这个时评时代,重要的是评,少论,而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回归。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论来对新闻事实进行整合,进行评述,进行解读,这个时候更多地又回到了论,就不再是以往一样更多的是评,因为评它是实现一种价值共同体。那么在这个方面,可能论证的话语方式也发生改变了,所以说现在自媒体时代实现了这样一个由评到论的转换,这种转化意味着在当今时代,我们的竞争不再是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竞争,而是话语的竞争。
我们如何通过新闻评论来掌握话语,拥有对某一个世界的话语权,这个时候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竞争,而不再是首先靠我们观点,靠意识形态的东西来取胜。这是我一个深深的感受,也就是说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更多的可能是要首先握有话语权,把这个论的话语能够表达出来,然后逐渐地表达我们的观点。所以说,首先应该是话语的竞争,然后才逐渐通过话语再来表达我们的观点。这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不同的。
在这样一个角度之下,我觉得第二个改变是我们的话语的视角也改变了。刚刚是论证的方式改变了,要由这个论点的竞争转变到话语的竞争,那么现在呢,我觉得我们表达的视角也改变了。像传统媒体那样一种至高无上的教育者的视角,想要通过某一种价值共同体对大众进行引导的这种视角,现在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这种教育者的视角要向哪改变呢?我觉得要有更多的批判性的视角。这也是我非常崇拜和感激在座的业界专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我们的视角不像以前那样一种场景,尤其传统媒体的那种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一种教化。它就一种价值共同体的东西,想给大家进行引导和灌输,我觉得这个东西已经不行了,可能不再起作用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批判者的视角。这种批判者的视角应该是一种平视的言论表达,就是草根话语,它有一种视角要平视化。也就是由精英走向平民化,所以我们要平视的言论表达。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评论出现了一个述评化的倾向,所谓述评,也就是我既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解读,对未知的信息进行告知和补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舆论引导,进行论点的表达。这依然还是属于一种话语。就是我把新闻的话语先握过来,然后逐渐在这种新闻信息的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间,或者说在新闻背景的补充和深度挖掘的过程中间,借助互联网的超链接的优势,实现整个论点,或者评论的这种舆论引导效果。就如当今我们做新闻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这是我在课堂上多次提到的,我们现在是协商式的对话新闻,那一种高高在上的一种话语权已经不在了,新闻的角色也要改变,担任的功能也要改变,现在是一种液化的新闻,而不再是物体的固有的新闻,它是液化的。所以必须是和传者一起对话,共同协商来做新闻,所以我就提出来一个协商式的对话新闻。那么新闻评论和新闻述评,这个时评也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理解。批判者的视角其实在中国历史上80年代就已经有过。80年代,当时媒介市场化之后,一种惯用的视角就是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后来在90年代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我们也用了这样一种批判的批判者的视角。在当前这种自媒体时代下,这种批判者的视角,我个人觉得就出现了不一样的地方,一种基于平视的视角和基于公众的立场,就是代表了公众,从他们的立场代表了他们的权力来表达声音,这就是属于当今新闻时评一个独特的任务。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我觉得我们要代表公众在公众的立场上对社会的一些不公现象进行质疑和批判,这是我们当今新闻评论或者说新闻时评应该有的一个功能角色,这是我的第二个理解。
正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论证方式和视角的改变,导致了现在我们批判者视角里出现了另外一种方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新闻评论,我个人觉得是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一种探秘和揭秘的方式,用揭秘的方式来表达新闻时评,就说新闻是如何呈现的,新闻的消息,未知的消息是如何的补充,新闻的背景应该如何更加详细的解读,这就是一种评论的方式,我称为新闻评论的述评化。
另外一种方式,是代表民众进行预测,这种预测走向了新闻时评的一个不好的极端,这个极端就是混淆视听。这种混淆视听的新闻时评,在新媒体上,微信微博上其实是很泛滥的,那么这种混淆视听的这样一种新闻评论往往就滋生了谣言。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我觉得新闻述评的社会责任的意识可能要比以往要更加强烈,因为我们面临的是自媒体。
由于竞争和环境的改变,我觉得我们现在新闻的写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当然我不是讲在座的获奖作品,我就说整体上我们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状态。那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新闻时评写作风格上有一种地摊式的文学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新闻时评中间,充满了一些很江湖的话语,或者说是一种地摊的习气。在浅阅读或者社交化阅读环境中间,这特别需要我们在座的专家和我们业界的资深评论人能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能够有助于新闻评论的教学。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刚刚谈到的是述评化的趋势,当然现在很多的网站热衷于做这个,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制度规定,依法建立起的新闻网站才有新闻资质,但是有的网站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起来的新闻网站,它是没权发布新闻的,它不能进行新闻生产,所以他们就走了这一条路径,就是通过述评,把新闻放在述评中间再呈现,所以出现了一种时评的述评化现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新闻网站做原创新闻成本很高,就一条新闻的成本是很高的,再加上在当前碎片化的时代,一条新闻的价值比较小,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来做一条新闻,而往往教你采用述评的方式把一些新闻、观点、意见、情绪整合在一起,出现了一种述评化的趋势。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个人觉得,刚谈到了预测,所以导致了新闻出现了情报化的趋势,请一些专家来解读,然后对这个东西进行预测,提供某种情报,这个事情将是怎样发展的啊,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握不好,也是很危险的。
另外就是当前评价新闻时评的标准非常单一,靠什么东西来评价时评?一条时评,它如何能够被广大的草根接受,单标准化,如以流量来衡量,所以有新榜的排名,还有清博的数据,或者说还有点击量、点赞量等等这些。自媒体时代靠什么东西来衡量一件优秀的新闻时评作品,也就是说在这种既有流量又有点赞和这种打赏的同时,又能够内容方面确确实实也是吸引受众的。而且它的内容质量高水平高,而且和社会的关注度也是非常切合的这样一个标准,我们如何取得呢?也就是上面整体内容质量和社会契合,关注社会进行舆论引导的这样一个标准,如何和大众的这种流量内容的流量兑现的这一种标准能够很好地契合呢?这是我自己也在纳闷的地方,因为前两年我在湖南日报的新湖南挂职锻炼一年,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就我刚开始去的时候,我问他们,我说新湖南投了这么多钱,你们靠靠什么东西赚钱?也就是说你的内容如何变现?他说他们也很困惑,后来经过一年之后,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路径,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那么这就是我一直在困惑的地方,新媒体的信息,我们如何制作内容,如何把这个内容进一步的不仅仅是通过流量,不仅仅是通过点赞,不仅仅通过投票能够获得,被内容上也能够得到体现。
(本文据录音整理,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