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为什么被称圣雄(圣雄光环下的奴性和反智)
导读
在暴力中发现非暴力法则的圣人,是比牛顿更伟大的天才,是比威灵顿更伟大的战士。他们懂得使用武力,他们也认识到武力无用,因而宣传救世的方法不在于暴力,而在于非暴力。
美国“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西方社会抗议浪潮,出现了一波“推倒雕像”运动,这些目标包括殖民主义者、奴隶制维护者、奴隶贩卖者、种族主义者。
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也难逃一劫,据BBC等多家媒体消息,英国一些反种族主义者近日发出倡议,要求移除莱切斯特城的一尊甘地雕像,理由是甘地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圣雄”,而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法西斯分子和性侵犯。
至于这些帽子是否恰当?以及甘地私人生活(如裸女陪夜考验意志)本文不作讨论,总之,甘地光环黯淡了许多,历史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早在2018年,非洲大学生就在加纳大学移除了甘地雕像,据称这座雕像是由于印度资助该大学所修建的,但非洲人对他印象不佳。
一般来说,甘地形象如果不说是光辉的话,至少也是正面的,为什么关于甘地的评价现在反差这么大?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还原甘地,将“圣雄”光环暂时放在一边。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国父、印度人尊称圣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
然而,甘地的一生存在着明显悖论:
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闻名于世,却死于暗杀。
以印度教哲学思想引领世人,却死于印度教教徒之手。
反对工业化,主张小农经济,却被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捧为精神楷模。
除了甘地,还有一位被神化的矛盾人物--曼德拉,他到底是革命者还是“宽恕者”?反抗者还是妥协者?
神化他们,并不是因为两位领袖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独立和解放,而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西方利益,这是西方舆论的必然反应。
曼德拉至少在漫长的囚禁岁月前,是一位非洲战士,而甘地一开始就是殖民合作者,“非暴力”精神贯穿一生。
在甘地精神照射下,印度人到今天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反智与奴性”思维。
在意识形态上,甘地不是社会主义者,但他不反对社会主义;他也不是资本主义者,但他也不反对资本主义。
甘地说过自己倾向于无政府主义,不喜欢中央集权制度,印度现在各邦权力过大,与甘地这种思想传播有不少关系。
甘地自身的许多矛盾,答案就在他的社会经历与人生哲学之中。
印度是种姓制社会,甘地属于高种姓--刹帝利,自幼接受英国殖民地的奴化教育,认同英国文化,认为“大英帝国存在有利于全世界”。
成年后,他在英国研读法律,并取得执业律师资格,甘地并不反对印度殖民政治架构,更不存在改天换日的反抗精神。
以律师身份走向社会后,甘地成名于英国另一个大殖民地--南非。作为一名官宦世家子弟、执业律师,甘地去南非时带着满满的精英式优越感。
当时他受聘前往为一家南非的印度贸易公司打官司,24岁的甘地在火车上受到了人生第一次打击。他买了一等车厢座位,却被赶到了三等车厢,跟被他瞧不起的黑人和印度劳工坐在一起。
甘地决心去争取“平等”,通过社会活动,他成立了“印侨代表党”,打算用法律为印度精英争取“平等”。印度在南非商人为他提供了资助,因为他们也饱受这种歧视,但给甘地提供最多资金的是印度大资本家拉丹.塔塔,现在塔塔集团仍然是印度富可敌国的企业。
与资本家、商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决定着甘地将来不可能与他们为敌,只能努力调和阶级矛盾,而不是带领印度人民起来革命。
1906年8月,南非当局对印度移民限制不是变得宽松,而是更加严厉,在南非《黑人法案》中,印度人跟黑人没什么区别,所有印度人也必须携带身份证件上街,并严禁新的印度人入境。
甘地认为怎么能把印度人跟黑人一样对待呢?就带着“印侨代表党”抗议,南非当局承诺取消《黑人法案》,但要求印度人先去警察局打指模。
印度劳工认为打指模是罪犯才要做的事,因此拒绝了这一歧视性的要求。甘地却跑来劝大家跟殖民当局配合,主动去打指模,结果差点被工人用刀砍死。
然而,伤未痊愈的甘地,第一个就跑到警察局打指模,以作表率。结果南非当局玩了甘地一把,《黑人法案》不取消,照样保留。
又羞又怒的甘地,当众烧掉了身份证件,以示抗议,并号召其它印度侨民也这样做,这就是甘地领导众人烧毁身份证件这一永载史册的光辉一幕的由来。
甘地不过是寻求印度人比黑人强一点的地位,而不是想推翻种族歧视政策的根本---白人统治权。
说白了就是在主子的皮鞭下,一个奴隶想比另一个奴隶少挨点鞭子,进行一点隔靴搔痒的小反抗罢了,这跟轰轰烈烈领导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革命领袖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早在1899年,南非布尔人(荷兰裔白人)起义时,甘地站在了英国殖民者一边,组织1100名印度人成立救伤队,到前线主动为英军服务。
1906年,南非祖鲁人起义,甘地再次故计重施。他以为英国主人会感激他、赏识他、重用他,至少会高看一眼,结果,半年不到,等祖鲁人起义一被扑灭,印度人就被甩在一边。
但通过组织这些行动,甘地的名气从南非传到了印度,具有了一定社会号召力。1914年回国后,甘地游历印度各地,通过追随者造势,甘地在广大农村拥有了极高知名度,这个名字还被赋于了印度教“神明”的意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爆发,甘地利用自己的名望,以英军”募兵中士“身份为英国招募印度壮丁参战,“非暴力”与其说是他的思想,不如说是政治手段。
一战结束,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人开始努力寻找国家民族独立的道路。
而在“五四”运动前一个月,甘地在印度发起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议英国殖民当局推出“新宪法”(总督拥有否决任何议会法案的权力)。4月13日,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英国将军戴尔下令开枪,甘地追随者当场被打死500多名,打伤不计其数,旁遮普邦被封锁,不准进出。
甘地被捕,与英国妥协,放弃号召民众继续反抗,第一次反抗运动中断。
中印两国后来的社会运动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1920年甘地被释放,1921年4月,里丁勋爵成为印度新总督,甘地在下半年又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尼赫鲁等人被逮捕。
1922年2月,北方邦乔里乔拉的农民在示威时,被警察开枪打死十几人,愤怒的农民,放火烧了警察局,烧死6名,打死15名警察。甘地反而指责民众违反了他的非暴力原则,又结束了不合作运动。
尼赫鲁出狱后质问此事:几千万人的抗争运动,因一起暴力事件就前功尽弃?面对军警暴行时,谁能做到斯斯文文?如果有暗探故意制造暴力事件,那么以后运动就不搞吗?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注定失败,它就是个捞取个人政治资本的可控骗局。
1923年国大党分裂,1924年印共成立。甘地社会声望却越来越高,他将“非暴力”与印度教“不杀生”结合起来阐述给民众听,这种反智的话术,印度知识分子当时无法接受,但殖民当局却不反对甘地思想的传播,因为这能压住印共的革命运动。
在国际舆论上为甘地造神的是美国媒体,甘地每一次运动,都得到了美国媒体极力渲染,包括他个人形像。
英国维持对印度殖民统治,意味着商业垄断,不利于美国商品进入印度市场,美国需要一面反独立运动旗帜来动摇英国的殖民统治。
美国毫不掩饰自己想结束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企图,围在甘地身边的几乎全是美国记者。
后来甘地领导的著名的“向食盐行军”运动,在占领达拉萨那盐厂时,美国有1350家大小媒体进行了报道,周知全球,同时,也是对甘地的一种保护,英国很难对他下手。
甘地本人也极其善于利用媒体,他的言论、举止、衣着,都经过精心策划。
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手工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用东方元素装扮自己。还可以穿着缠腰布去见英王乔治五世,在会议上吟诵《薄伽梵歌》,他就是印度,印度就是他。
正是由于甘地拥有如此耀眼的光环,国大党各派系尽管不情愿,也不得不去迎合他的不合作运动。
直到三十年代,甘地才正式提出了“英国人必须离开印度”的口号,这跟美国国力快速增强有直接关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直逼印度。
但甘地还痴迷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丘吉尔被他气不行,说他的“装模作样,令人作呕”,印度主张抵抗日本的政治势力也抵触甘地,他被免除了国大党领袖职务,国大党再次分裂。
1942年,甘地在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说:印度抗击日本的方式将与众不同,它的唯一武器就是非暴力,“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日本人刺刀冲去,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
他还要英军退出印度,英国只好又把他逮捕了,直到1944年5月才放出。
换句话说,如果日本占领印度,那么,甘地号召力的存在到底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还是有利于日本殖民统治?“非暴力不合作”难道不是奴性体现?任何殖民者必定都喜欢他,死道友不死贫道。
印度独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将他捧上全球神坛,称他为“和解大使”。但西方美化谁?丑化谁?值得玩味,它有双重标准:符合西方利益的,别说甘地,曼德拉,就算黄X锋这种小丑也能捧。不符合西方利益的,再伟大的人物,他们也要丑化。
中印两国的独立和发展,也体现在两国伟人在思想境界上的差异上:
甘地名言:
在暴力中发现非暴力法则的圣人,是比牛顿更伟大的天才,是比威灵顿更伟大的战士。他们懂得使用武力,他们也认识到武力无用,因而宣传救世的方法不在于暴力,而在于非暴力。---1920年《武力政策》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扩展阅读:
底气何来?尼泊尔果断将与印度争议领土纳入版图 | 后沙
总统官宣:美国用谎言发动伊拉克战争 | 后沙
魔幻!巴西不但要退WHO,而且连疫情数据公布都停了 | 后沙
德国“封印”正在被特朗普胡乱解开 | 后沙
美国警察下跪刚起身,下一秒就让75岁老人流血倒地 | 后沙
背景简介:文章于2020年6月17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后沙(甘地:圣雄光环下的奴性和反智),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