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四个常见虚词和副词)
虚词在高考考察中,不会单独设题。通常是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之中。在文本里面也有涉及作为隐形考察。考纲要求是考察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复习知识清单里面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掌握这18个文言虚词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考点主要从关注高频率出现的虚词和常见副词两方面去复习。
一、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翻译。一般指在翻译中被设置为得分点,出现的频率很高的虚词,也是文言文中必不可少的虚词。主要包括“以”、“其”、“因”、“乃”四个。
【以】
1、作实词讲时是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虚词讲时可以解释为“用”、“来”“把”、“根据”、“凭借”、“因为”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动周王朝的虚实。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打算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古人观察天地…往往有心得,因为古人思考探究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其】
考察较多的是指示代词“那”、“那些”“他”“他的”;表示推测“大概”;表示反问“难道”;表示期许“可要”、“一定”“还是”等义项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从师风尚。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难题不向老师学习,那些成为难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因】
主要考察的是“于是”、“趁机”、“通过”、“用来”“根据”等义项。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列传》)----善于打仗的人要顺着战争发展的形势从而把它导向自己有利的一方发展。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不如趁这个机会厚厚地礼遇他。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请求舞剑,并趁机在沛公的座位击杀他。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鸿门宴》) ----趁此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一起饮酒。
【乃】
主要是“于是”、“才”、“竟然”等义项的辨析。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老虎)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达到军营中,您才进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二、积累文言虚词的常见副词。文言文中的常见副词,在翻译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往往被设置为采分点。常见的副词主要有:
1、表示时间。主要有“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曙”等词语。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 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
2、表示程度词。主要有“至、少、稍、略、愈、弥、更、最、绝、良、极、甚”等词语。
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
3、表示范围。包括“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等词语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毕恭毕敬(非常恭敬)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庄子·逍遥游》
4、表示语气。包括“必、诚、信、固、果、不、弗、勿、毋、岂、未”等
例如:岂,表示委婉的测问。可译为:莫非;也许;也许有。例如: “将军岂有意乎”;又如:“荆卿岂无意哉”。
必,表示祈使。可译为:一定要;必定要(必然;必定;必须,是表示决断)。例如: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明显,这里用“必”是辅助后半句对前半句的说明)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毋,本义就表示禁止。可译为:莫、勿、不要。例如:“毋吾以也”; “毋从俱死”。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5、表示频率。如“屡、数、辄、每、频、累、复、更”等。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常常)
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 (多次)
行人但云点行频。 (频繁)
余亟(qi)叹其技之妙。 (多次)
6、表示共同。如“共、同、、凡、并、相”等。
《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并”:“一共”)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并:一起)
《项脊轩志》:凡再变。(总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