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注解(智宣子将以瑶为后详细注解版)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比)人者五,其不逮(及,比得上)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通“凌”,欺凌)|人,而以不仁(仁德的方式)行之,其(表反问语气)谁能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指从原来的氏族、家族中分离出去;指某一氏族的分支)于(向)太史(官名),为辅氏。
智宣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智氏第六代家主,又称荀申。
瑶,即智伯,荀瑶,姬姓,智氏,名瑶,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又称智伯、智伯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翻译:智宣子打算把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超过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人的只有一个方面。(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即赵襄子)。将置后(继承人),不知所立,乃书(写)训戒之辞于(在)二简(竹简),以(之)授(给)二子,曰"谨(恭谨,认真)识(通“志”,记住)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熟练);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呈上)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仁,立以为后
翻译: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筒子)打算确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把它们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地记住它!”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两个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写的话;让他拿出竹简来,已经把竹简丢失了。问无恤,他却非常熟悉地背诵出竹简上写的训诫之辞;让他拿出竹简来,便从袖子中取出来呈上去。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有仁德,就立他为继承人。
简子使尹铎为(治理)晋阳,请(请示)曰∶"以为茧丝乎?抑(还是)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减少)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以为,认为)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最后的归宿,投靠的地方)!"
翻译: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像剥茧抽丝一样搜刮财富,还是要我像修筑堡垒来做保障一样施惠保民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一样来做保障。”尹铎便少算缴纳赋税的居民户数。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方。”
及智伯为政,请地于(向)韩康子,康子欲弗(不)与(给)。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niǔ):习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
翻译:等到智伯治理政事,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使···骄傲)智伯,然后择交(选择邦交)而图(图谋)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箭靶子,攻击目标)乎?"乃与之。
翻译: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
又求地于赵裹子,弗与。智伯怒,帅(率领)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出逃),曰∶"吾何(哪里)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语气词)晋阳乎,先主之所属(通“嘱”嘱托)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翻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中)有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有的人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这是尹铎宽厚对待百姓的地方,百姓一定会平和地对待我。”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百姓的锅灶淹没在水中,鱼蛙孳生,但百姓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秘密)出见二子,阴(暗地里)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名词做状语,从两侧)而击之,襄子将(率领)卒犯(进攻)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翻译: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暗地里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于是全部诛灭了智氏宗族的人,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
臣光曰∶才者德之资(辅助)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灭亡,败落)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认真考察)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哪里)失人之足(值得)患(担忧)哉!
翻译:司马光评论说: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作乱之臣,家族的败家之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的事多了。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哪里会因失去人才的事而值得担心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①瑶,即智伯。②无恤,即赵襄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0.C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
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
11.D
[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
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
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
D.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张孟谈与韩、魏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
12.B[少算纳税户数并非赵简子要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4分)
(1)(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
(“陵”通“凌”,欺凌,欺压。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待,友善对待,友好相处。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4分)
(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那么)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会值得担心啊!
(“审”,详细考察。“审于才德之分”,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才德之分审”。“何……足”,固定句式,译为“哪里…… 值得,怎么……值得”。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3分)
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先德后才”的道理。(1分)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仁德,欺凌他人、贪婪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1分)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1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