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青天揽日月魏碑(平原龙门出谁手)
文|牟书会
随着美丽平原的建设,一座高大秀丽的古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成为山东省平原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便是平原龙门楼与龙门石刻。
坐落于平原县城琵琶湾西侧的“龙门”楼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楣额上方,镶嵌着一方一笔书就的狂草“龙门” 石刻,昭示了古老平原的厚重历史。“大都龙门务辞工,传奇乃至失平公”的壮美御诗,彰显着鲁西北三国文化名城的魅力。
一笔而就的“龙门”狂草大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酣畅,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劲。数百年来平民百姓、人文墨客,达官显贵无不嘘嘘赞誉。
然而,这流传至今、堪称国宝的“龙门”书丹佳作,到底出自谁手?笔者近年来走访文人志士,寻觅帙册书海,览阅家乘谱牒,冒昧阐述己见,与前考诸位文贤商榷。
平原,古为齐郡西境,历来是英豪逐鹿,文人泼墨,人文荟萃的仁和宝地。秦始置县后,平原虽邑、郡、国、县几经移名称道,仍固守着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都会之风。
三国时期,刘备坐平原时,张飞鞭打督邮,刘关张兄弟三人星夜水门遁走的史说之篇,载入了平原历史史册,成为鲁西北平原,世代相传的,不可多得的非遗财富。
据史料记载:龙门楼修建于万历元年(1573年),大清康熙23年(1684年)重修时,又改土垣楼为砖砌楼阁。
自此,城墙楼阁浑为一体。登楼(阁)极目远眺,市井乡野尽收眼底,古城丽景美不胜收。
青石勒刻的狂草“龙门”碑,高152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然而,这神伟之作究竟是谁泼墨挥毫呢,众说不一。
其一,是由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弟张飞所书。笔者认为,似乎有些迁强附会。三国时期的平原城,在城南二十五里的张官店村东侧一里许,邑中有无“龙门”之说,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实属难考。
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4年),平原城由张官店迁址于此,万历年间开始修筑城垣,筑龙门楼。龙门石刻来历戏说为张飞长矛划刻,卖豆腐脑老叟以汁涂刷而成,也乃属演义传说之词,子无虚有居多,可信度尚差, 未见实史正论。
其二、摩泰山石刻魏祥之说。
平原贤达刘庆民、焦力军先生,经多年考究泰山魏祥“龙门”勒石与平原“龙门”石刻,两者历史年代相差甚远、无以论比。
魏祥书于泰山龙门坊的“龙门”刻石,系道光年间之作,与明末清初的狂草“龙门”石刻本不是一回事。至于康熙年间,四川眉州太守金一成,高山脱拓,兖州励学又碾转传之,该石刻即出于此的说法,也有些证据不足,似乎也有牵强之嫌。
那么,平原“龙门” 石刻到底出自何手?笔者一窥之见,认为:旧县志中“内阁中书平原邑人张拭题碑” 其证据较为充分。德州地区教研究室,一九九三年四月编写的历史乡土教材 《德州史话》一书记载: “龙门”石刻由清初平原人张拭所写,原旧志中提及:内阁中书平原邑人张拭题碑。
《平原县县志》载:张拭,字天目,完臣之子,康熙乙卯(1675)年举人,工古文辞,书法遒秀,官中翰,寿八十有三。
弟张撰,字绛园,善诗赋书画。从志书记载的平原籍人张拭履历看,他文采超凡,非同一般的文人墨客,文辞工底丰厚,诗赋书画独树一帜,挥毫狂草“龙门”书丹,不为难事。
张拭任内阁中书,官拜翰林,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书写诰敕等宫廷事项的官员,完全有能力书丹“龙门”石刻。
另据平原翰林院张氏家谱记载:张拭,字天目,完臣之子。张拭康熙乙卯举人,任清代内阁中书舍人,负责诰敕撰文。
从敕封的官职以及字号年代看,均同《平原县志》旧志之张拭天地合一。
鉴于史书谱牒的记载与多方查证,笔者认为:平原狂草“龙门”石刻,即非张飞矛划,又无缘卖豆腐脑之老叟涂抹,更不为泰山龙门坊、兖州学府前之片拓移植,很可能就是由清代平原名门张氏望族,内阁中书舍人张拭所书。
一九七八年,笔者在公社文化站工作期间,参加了平原县文化馆业务培训班。承蒙领导重托,在美术干部李开亮先生的带领下,我同另外几位文化站长,用地排车将珍宝“龙门”碑,由平原师范运往县图书馆,予以保护收藏,从此龙门碑成为镇馆之宝。
以上权当仁者说仁,智者说智,过往文坛史志学者前辈的研考,笔者十分尊敬,为明了龙门石刻之源,谨以商榷学术之义,草就此文,不当之处,呈请斧正!
牟书会,男,1951年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共党员,退体干部。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冀鲁边研究会会员。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