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称张廷玉什么(雍正王朝中张廷玉的历史原型)
《雍正王朝》是清代宫廷剧的一部代表作,在某些细节上也较为接近历史事实。剧中,康熙、雍正、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角色深入人心,此外还有一个角色也很出彩,他就是张廷玉。
导演胡玫老师,杜雨露老师,对张廷玉的刻画和表演都很到位,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稳。历史上的张廷玉却如《雍正王朝》中一般,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这一点,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对他都都有类似的评价。
不过,《雍正王朝》毕竟是影视作品,如果细心且了解清史的读者看过这部剧后,就会发现,雍正时期的张廷玉较为符合历史真相,而康熙时期的张廷玉,显然有不小的出入。在笔者看来,康熙时期的张廷玉更像是历史上另一人物——李光地。
这里先来了解一下康熙时期的张廷玉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于北京,父亲张英是康熙中期的宠臣,官居大学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考中进士并通过朝考,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正式入仕,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检讨(七品官)。由于张廷玉早年就受到其父张英的影响,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凭借这个优势,他获得了康熙帝的赏识,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康熙帝的文学侍从。
不过从张廷玉的经历来看,他是在康熙中期以后才考中进士并步入仕途的,显然在资历方面还远远不如当时的其他得宠汉臣,因此基本可以判定,张廷玉在康熙晚年时,不可能成为权力核心的人物。
事实上也是这样,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张廷玉才担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这个官职并不高,位在六部侍郎之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张廷玉才跻身大员行列,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并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张廷玉29岁考中进士,49岁官居正二品,这个晋升的速度虽然也不慢,但毕竟离文官的最高品级大学士还相差很远,更谈不上是康熙帝的心腹亲信了。
《雍正王朝》开篇的时间就是康熙四十六年,此时的张廷玉从刚刚入仕不久,只是南书房中的一个侍从,在康熙的特恩下才准予着四品官服。但剧中的张廷玉显然已是康熙帝的宰辅,位列佟国维、马齐之下。
按照清代的惯例,能称宰相的必须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康熙时期尚无军机处,大学士算是名义上的宰相,既然张廷玉是宰辅,那么必然也是大学士了。
从剧中可以看出,张廷玉是十分受康熙帝宠幸的,在上书房中虽排名最末,但在具体的政务中,康熙帝显然更愿意征询张廷玉的意见,其影响也较佟国维、马齐更大。就是在废立太子这样重大的事情上,张廷玉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再来看一看李光地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1670年)的进士,在平定三藩时脱颖而出,被康熙帝赏识。此后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侍郎、直隶巡抚等职。
康熙四十四年的时候,李光地晋升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不仅在政治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思想文化及学问上更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与倚重。与同时期的另一位汉臣陈廷敬相比,李光地显然更受康熙的看重,很多军国重事往往征询李光地的意见。
康熙的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所困扰。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权衡利弊之后,有意将废太子胤礽复立为太子,召满汉文武大臣,让他们在众阿哥中举奏一人。结果众大臣共同保奏八阿哥胤禩。
康熙令群臣保奏是假,借此试探是真。他随后又征询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深知康熙帝的用心,回奏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调治天下之福。”
李光地在关键时刻准确体会到康熙帝的意图,第二天,康熙帝召见群臣,公开宣布废太子病已痊愈,表明了复出立之意,四个月后,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这一幕,与《雍正王朝》中的细节是何其相似,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张廷玉而是李光地。
笔者撰写此文,并非是挑《雍正王朝》的刺,这方面想必导演和制片比笔者更有研究,毕竟这部清宫大剧涉及的人物太多,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原本就不易,而且李光地在康熙五十七年就去世了,换成张廷玉显然更能衔接剧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