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的真实故事讲解(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
有“禅宗六祖”之称的慧能大师曾经说过“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华夏文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壮大,变得精深广奥。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展,是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文化支撑,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能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离不开那些对佛祖有着崇高信仰的人,他们之中,就不乏有对佛教文化研究颇深的得道高僧。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佛教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广大的信徒。而中国近代就有四大高僧,其中一位有着“中国第一高僧”之称,法号虚云。虚云大师世龄达到120岁,在圆寂前留下一个字,让人费解,至今也无人参破。
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交替之际传入中国的,最开始的时候被人们称为“浮屠教”,同时伴随着的佛像艺术也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天差地别,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有着很强大的吸收能力。尽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与中国各方面的民俗风情、信仰等显得格格不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宣传,到了唐朝,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尽管后来的古印度佛教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逐渐消亡在历史中,可是,中国却经过吸收借鉴,把源于古印度的大乘佛教思想以另一种文化形式延续了下来。
自古以来就有着广阔的领土以及多元文化,区域的不同也塑造出了有着不一样特色的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流散开来,最终形成了有着三大系之分的中国佛教,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汉语系的汉地佛教,在西藏地区,那特有的文化风情打造除了藏传佛教,而云南地区则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在古代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佛教的传播,儒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佛教思想为自己所用,成为君主用来统治的手段。同时,政教合一的时代背景,让佛教的本质受到了一定的挤压,佛教发展的自由性也充满障碍。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瓦解,近代也掀起了佛教复兴运动,跟随着政教分离的世界趋势,一些佛教组织自发兴起,佛教的健康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虚云大师在这过程中功不可没,是近现代禅宗的代表性人物。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名叫“萧古岩”,祖籍在湖南湘乡。他的父亲是泉州知府,因为官职的原因,一家人很早就远离家乡,虚云大师也是在福建出生长大的。而虚云大师的出生与佛教有着巧合般的联系。
他的母亲姓颜,是一名书香世家的女子,也是一名佛教信徒。母亲与父亲年少时成婚,但一直未能有孩子。在看到丈夫四十岁的时候,家里依旧无所出,他母亲在无奈之下,就去观音庙求菩萨保佑他们能有一个孩子。可能真的是心诚则灵的缘故,从观音庙回来不久,他的母亲真的就怀孕了,在1840年便生下了虚云。
颜氏因为产后体虚,留下尚在襁褓的虚云,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他父亲因为官职在身,时常忙碌,便把还是婴儿的虚云交给了院子里的姨娘王氏照顾。
好在,王氏作为庶母并没有亏待虚云,反而把他当做亲生孩子一般体贴入微。虚云是父亲的老来子,也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孩,身上被寄予厚望,再加上当时他所在的家庭是官宦之家,有权有势,所以,虚云小时候没有吃什么苦,在百般爱护下长大。
随着虚云慢慢长大,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想让他进入仕途,对他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只要父亲在家,都是父亲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如果他父亲因为公务走不开,也会聘请专门的夫子先生来教育。
最开始的时候,虚云在学习上确实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诗词歌赋不在话下,四书五经更是钻研深透,可他最喜欢看的是关于佛教的书籍。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感兴趣,相比仕途,他更喜欢一个人恬淡自由地投身书中世界。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关于他喜欢研习经书也被家人看在眼里,起初,并没有在意虚云热爱佛经一事,毕竟,多阅读对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坏事,便由着他来。可渐渐地,他的父亲发现,这个孩子对佛经的痴迷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四书五经,开始告诫虚云,让他安心读书,适龄之际便去参与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
但虚云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他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用来研究家里面的佛教经书,渐渐忘记父亲的嘱托。后来,十余岁的虚云把自己不想考取功名,想要外出学习佛法,潜心研佛的想法告诉了他父亲,从小对虚云有求必应的父亲,这一次大发雷霆,拒绝了虚云,并对虚云训斥了一番。见到父亲的不理解,虚云也没有在意,只是心中对佛法的追求更加深刻了。
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家里面能接触到的佛教经书已经不能满足虚云了,为了去寻找对佛更加深奥的理解,虚云决定离家出走,独自前往外地。但他的父亲知道后,便派人强行把虚云带回了家。在他父亲看来,虚云作为家里面唯一一个男孩,自然要担负起延续家族香火的责任。
何况,身在官宦世家,如何保持一个家族长久不衰,是虚云作为家族继承人应该考虑的。
虚云的叛逆无疑惹恼了他父亲,在派人把虚云抓回家后,就安排了他的婚事,想让他在家安心读书,娶妻生子。在父亲的逼迫下,虚云和家里安排的一名女子成婚了,可是,婚后的他却恪守佛教经法,面对温婉的妻子不为所动。
不得不说,虚云对于佛教的追求是刻入骨子里的,在父亲及家人百般劝阻下,也依然没能打消虚云想要出家的念头。在他19岁的时候,虚云再一次从家里面逃出来,去到了福建鼓山涌泉寺,先是拜入礼常开老人门下为徒,剃度出家,第二年,在接受了妙莲和尚的受戒后,正式成为一名出家的僧人。
在正式出家后,虚云便隐居于岩洞之中,潜心研习佛法。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每一日无时不在刻苦钻研,不分昼夜,用了极短的时间,便把寺庙藏书阁所有的佛教经典阅读了一遍,并有所参悟。出关后,他觉得自己的修行还远远不足,为了寻到更加深刻的佛法奥义,便拜别寺内法师,开始云游四海。
在这一段艰苦岁月中,他遇到名山古刹就进去学经参禅,也遇到过佛学居士一起研讨,也经历过在北京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更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跟随逃亡队伍西行……值得一提的是,虚云大师最开始的法号并非虚云,而是在西行至终南山脚下修行时,打坐一个月,终得所悟,便改法号为“虚云”。
虚云大师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宣传佛教,随着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也逐渐会开展一些宗教活动来宣扬佛法,通过佛法来安抚人们受伤的心灵。再后来,甚至远赴国外,前往暹罗、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讲经说法,皈依数万人。
佛教信徒并不是一味地寻求入世遁世,相反,在虚云大师的引导下佛教信徒为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组织群众筹集钱财,捐献粮食,用作抗日物资;他带头为战场上的士兵祈福,组织佛教信徒成立医疗小组奔赴前线。
除此之外,他还打破了佛教禁忌杀生的固有思想,提出对那些侵犯国家领土的人,佛教众徒有义务反抗,即使犯了杀戒也不为过的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后,虚云大师回归寺院,依旧潜心修佛,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了中国佛教协会的首席,带领着新一代佛教信徒继续前进。在1959年10月13日,身患疾病的虚云大师在真如寺圆寂,享年120岁。而虚云大师在临终前,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字:戒。
这个字含义很广,而虚云大师究竟要用这个字表达什么,后人苦心研究,也未有所获。
虚云大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从少时饱读佛经,出家后云游四海,苦心参禅,到后来成立佛教分会,宣扬佛教经法,培养了大量的佛教人才,并用自身修习的佛法,为国家反侵略战争做出一定贡献。人生120年的时间,见证封建王朝的瓦解,近代中国被侵略的残酷,以及和平年代的到来。
他对佛教的信仰从未间断,在晚年回归寺庙后,还他一生的佛法心得梳理成章,留给后人借鉴,他为佛教事业做的贡献足以让他成为“中国第一高僧”。
“戒”之一字虽然耳熟能详,但能够真正参破这个字的人少之又少。虚云大师对佛法的参悟历经百年,所到达的境界非常人可比,可能真的只有到了虚云大师的那个境界,才能真正明白“戒”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