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

作者 白俊庭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1)

从古至今,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人墨客留下无数思乡的诗,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思乡的诗,份量最多。千百年来,凡离乡的人,只要乡愁一来,随口就能吟几句。

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也是人之常情,连动物还有此情:“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何况人乎?

有人统计分析,一般离家七天,就会有强烈的思乡情结。这个怎么统计出来的,不清楚,但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情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对家乡也适用,呆久了,腻,想出去看看别人的家乡,刚出去,又想起自己家乡的万般好,他乡的种种陌生与不适,便思乡情切了。

思乡首先是胃发起的,出去没几天,就非常留恋家乡的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胃,从小到大,养成了饮食习惯,出门在外,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可是十里就不同俗,饮食习惯也是这样。

洛阳人喜欢喝汤,吃面条,出门几日,便想家乡的各种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胡辣汤、玉米糁汤、小米汤等等,开始在外地的大街小巷寻找汤喝,往往便寻不着,偶尔遇到,来一碗,一尝,不是家乡那个味!

再就是想各种面食,捞面条、烩面、肉丝面、鸡蛋面、红薯面、手擀面、刀削面、砂锅面等等,外地也有,但是面条一上来,清水煮面!哪有家乡的味道?前段时间去内蒙古,吃了几天蒙古饭,胃受不了,和老板商量,自己做,行不?老板说,等别人吃完了,可以啊。于是,几个洛阳人,一齐下厨,做了鸡蛋西红柿捞面条,每人一大盆,呼噜呼噜,一顿海吃,一会儿下肚,抚摸着滚圆的肚皮,打一个饱嗝,说,这才是家乡的味道,舒坦。一旁的蒙古人简直看呆了,这些人简直是饿死鬼复活,乖乖啊,每人一大盆呢,恁能吃!他们不理解,这是思乡久了,才胃口大开啊,吃的是家乡情啊。

家乡的各种美食小吃,胃也最想念。家乡的美食在哪里?在家乡的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里,清楚得很,胃里哪个家乡小吃的馋虫勾起了欲望,就直奔那家美食店,约三五好友,点几个小菜,饮几杯小酒,大呼过瘾,解馋!

思乡其次是思身边物。出门在外,总有各种不便,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哪一件也没有家乡里的物件用的顺手,没有家乡的床睡的安然,连喝的水,也没有家乡的水甜。纵使外面的物件好上几倍,却总觉得家里的东西用着好。正应了穷家难舍,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思乡再就是情,友情亲情等等。离家千里母担忧,儿女情长一线牵。往往第一天晚上,孩子就一个电话:“爸,你在哪儿,啥时候回来?”或者“妈,我的棉袄在哪?”一句话,往往勾起思乡情结,久久不能安眠,家里的老人、儿女、爱人,一齐在脑海里如放一场电影一般,从天黑放到天亮。清晨,面对异乡升起的太阳,揉着黑眼圈,说了一句,在家咋不觉得情长意深呢?

离家多日,归心似箭,回归故乡,一到边界,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就会说,到家了,家乡的一切看着都舒服顺眼,连落日也可爱起来,连月亮也格外明亮亲切。或停在田湖,要一盘猪头肉,一碗红薯面条;或者到库区铁军羊肉汤,上一大碗烩面。边吃边感叹,还是那个味,啥味?家乡味呗。这才算是真正到家了,心安了。

思乡,实际上是思的是根,思的是魂,思的是情,思的是饮食,思的是习惯,思的是风俗。这一切都早已融入血液之中,烙在心上,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这根线牢牢地拴着你。离家欲久,欲想起家乡的千般好,万般可爱,忘却了曾经的痛苦和腻烦。这样看来,有时候,还是要出去走走的,换个空间,换个环境,再审视 ,家乡的一切都会美好起来了。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2)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3)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4)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5)

白老师语丝235思乡(白老师语丝235思乡)(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