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技术可开发性分析(小程序能否完成大生态的壮举)
【PConline 杂谈】1月9日,微信小程序终于上线了,没有提醒,没有推送,如果你不关注移动互联网热点事件,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若干年前,也就是iPhone和Android设备开始流行,移动互联网大潮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业界有一种争论:Web App(基于WEB形式的应用程序)和Native App(即我们手机上安装的应用)到底孰优孰劣,当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不过现在看来,很明显Native App才是主流。
但微信这次推出的“小程序”,既具备Native App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又和Web App一样轻量化,是否足以颠覆现有的应用生态呢?
小程序让微信变成了“WeChat OS”?
讲起Web App和Native App之争,就不得不说当年疯狂推动HTML5发展的扎克伯格。作为一个技术极客,扎克伯格打算建立一个庞大的HTML5帝国,利用HTML5的Web App来打破iOS和Android的垄断,遗憾的是,2012年W3C和WHATWG终止合作,导致当时顶着千万市值IPO的Facebook兵败城下,差点**,如果不是那个价值10亿美元的Instagram收购案,Facebook或许真的错过这次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当然,把小程序和基于HTML5的Web App放在一起或许有些不合适,因为从技术上来讲,微信小程序是一套独立和封闭的技术体系,拥有这套体系只能用来开发小程序。但是,小程序和Web App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理念,一个不用安装、更新、轻量化的应用形态,最大的特点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点开就行,不需要的时候直接删除,中间不需要任何下载、安装的过程,简而言之,即用即抛。
那么,看起来微信就像个跑在iOS或Android上的虚拟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拥有自己完整技术规范和架构的云端OS,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程序打造独一无二的微信生态。
话说,这个小程序去哪里下载安装?
张小龙在不久前的微信公开课Pro大会上,针对微信小程序回答了用户提出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一个就谈到了入口问题,按照去中心化结构的理念,小程序在微信上是不存在入口的,也不存在所谓的流量红利。
微信创始人 张小龙
微信的本意不是将小程序做成一个流量分发入口,而是一个新的应用形态,在用户触达的时候去使用。换句话说,小程序不同于现有的应用生态,不存在任何一个类似“小程序商店”或“小程序搜索”式的流量导入方式,没有排行榜,没有应用推荐,甚至在小程序页顶部的搜索栏中,也无法通过关键字搜索的方式对小程序进行模糊查找。
这种非常有限的搜索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一种友好的用户体验,这将导致除了网上查找、朋友分享和二维码扫描以外,用户几乎无法发现新的小程序,举个例子,假设某天你觉得“今日头条”这个小程序体验并不好,想换一个资讯新闻阅读的小程序,这时候搜索“新闻”这个关键词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不存在“小程序商城”的概念,也就没有推广的渠道,换句话说,用户不会在小程序上看到任何付费排名、付费推广的行为,如果某个小程序好用,那么用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好用,直接删掉就行了。
那么,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对此,张小龙的答案是:“小程序的入口是二维码,不在微信,我们更多的希望用户通过扫二维码使用小程序。”——这句话可以说直接表明了微信的野心,其真正的目标是线下服务和商家。
微信小程序的推出大大扩展了二维码的能力,并直接将线上和线下壁垒直接打通,为线下的生活服务提供了一个简化的互联网入口。假设某天你去看电影,你只需要用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下,进入小程序就可以直接买票,而不需要通过售票窗口进行。当然,你也许会质疑,这难道不是现在许多APP都做得到的吗?请别忘记,小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即用即抛,不需要下载安装,日后也不需要忍受各种乱七八糟的推送。
值得一提的是,Android版将微信本体和微信小程序相互独立开来,通过打开多任务界面可以自由切换,一步即达。但iOS版不可以,这就意味着iOS用户在使用小程序上的体验并不好,往往需要点击三四次甚至以上才能在聊天窗口和小程序之间进行切换。
微信的野望和各怀心思的第三方
先看看下面这种图:
当年扎克伯格在疯狂推动HTML5的时候,恐怕这句话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虽然现在的小程序和当年的小扎的做法在理念上有所相似,但微信终究没敢走得太激进,毕竟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正如前文所说,小程序的出现,不在于颠覆现有的应用生态,而是打通线上和线下,为线下服务和商家提供一个简易的服务入口和解决方案,想象一下:每天只需要通过打开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完成社交、金融、购物、娱乐等各种日常活动——微信所扮演的则是一个“超级入口”般的角色,谁能说这不是微信的野望呢?
不过,从现在上线的绝大部分第三方小程序来看,恐怕绝大部分公司的想法是:喵了个咪的先拉点粉丝赚点人气,然后导流到自家的APP再说。
博卡精选榜今早公布了一份数据:首批微信小程序TOP100,绝大多数都是嗅觉灵敏的互联网企业,包括各类电商平台、媒体以及工具等,然而,这类小程序其实能发挥的作用并不大,随着Native App生态的完善,用户早已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惯用的电商平台,经常阅读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等,以轻量化和有限功能示人的小程序和已经养成用户习惯的Native App相比较,根本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做呢?——很简单啊,热点呗~对于绝大部分公司而言,微信小程序绝对不足以使其放弃自己的应用,而更多的是一个新形式上的补充,或者仅仅是出于导流的目的——想体验更多更好的功能,请到xx商店下载完整的应用进行体验,2333。
结语
“微信小程序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忘了这句话是从哪里看到的了,但这个形容在我看来确实恰如其分。
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但依旧有触及不到的地方,而微信小程序恰恰能够解决这“最后的一公里”。对于一些小型商户或是机构而言,没必要做一个APP来,即使做出来了用户的粘性也不高,维护成本反而不低,而微信小程序的出现则刚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支付、交流、产品的配套服务还是其他场景,一切都将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让“信息变得触手可及”——这就是张小龙所描绘的景象。
当然,目前的问题还在于,微信该怎么推动小程序的发展,该如何推动线下的中小企业和实体、传统行业加入到这个轰轰烈烈的变革中来呢?该怎么做到当年Facebook都无法做到的壮举呢?
令人激动的是,今天的微信可是个日活跃用户数高达8亿的超级应用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