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朋友的名句(有情有义有人生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中有关朋友的名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中有关朋友的名句(有情有义有人生15-2)

论语中有关朋友的名句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绝”,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一般的断绝。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说文》给出解释是:“绝,断丝也。”本章句是断绝、用尽的意思。

穷,《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穷,极也。”造字的意思是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等。本章指困窘、不得志,与“达”相反,穷途末路的意思。

夫子一行在陈国断粮了,跟随的弟子们都饿得病倒了。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夫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夫子说:“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穷困的时候,但君子能坚持操守,不像小人,穷困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了。”

“在陈绝粮”也就是“厄于陈蔡”,可以理解为孔子人生中比价暗淡的时候。对比“子畏于匡”、“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等遭遇,我觉得这次只是没有吃的了,而那两次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的。孔门弟子记录这件事在《论语》仅仅两次,一次是在《先进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孔子说:“当年跟着我在陈国、蔡国忍饥挨饿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一处就是本章句。说明这件事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老师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千古名言。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孔子的做法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生弘道不已,无怨无悔!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一看这则史料,我们知道了孔子厄于陈蔡的原因了。陈国、蔡国的大夫这么一商议,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陈国、蔡国就会有危险。于是双方就派人把孔子等人围困在荒野之中,动弹不得,几天后,孔子他们的粮食就断绝了。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孔子和众弟子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的,我们接着看。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我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知道“在陈绝粮”这个事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那时间听我外公讲的。1995年的时候,我去周口市淮阳区的时候,专门去看了因为这个事件修建的“弦歌台”。弦歌台正殿两边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当时看了对联时,十分仰慕孔夫子的。

我们仔细看看孔门弟子记载的这句话,就觉得孔门弟子文字语言简洁,却妙趣横生!

“从者病”的“病”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身体的内患。“病”与“疾”相对,“病”是身体内患,如肺痨、肿瘤之类;“疾”是身体外患,如骨折、兵创之类。《说文》引用段玉裁注:“病,疾加也。”这里指饿得很厉害,以至病得爬不起来了。

当时跟随孔子的弟子都有谁呢?从有关史料记载来看,这几个人一定是在现场的:颜回、子贡、子路、冉求、宰我。漆雕开和年轻的弟子子张也有可能在现场的,因为子张是陈国人。从后来“子路愠见”的记载,说明子路这位同学还是有些力气的,至少还能“兴”。

用“从者病”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如果用“学生病”似乎有些并列的味道了,学生咋能和老师平起平坐啊?

“莫能兴”的“兴”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举起,抬起来的意思,即《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兴,起也。”引申为起身、升起、奋发、产生、创办等义。这里指兴起,改变现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饿了七天,都起不来了。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我似乎看到;一片旷野中,孔子和弟子们从陈国往出国的方向出发,这时候,南方来了一路大军,说出过你们不能去了。尽管随行的子路一身蛮力,但双拳难敌四手啊?孔子一行准备折回,重新选择路线再往楚国去。这时候,从北方来了一支军队,说,你们也不能回去了,就在这儿呆着吧。军人只负责执行命令,这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不清楚,就不说了。孔子一行就这样被困在这里了。一天、两天……六天过去了,随身带的干粮早已吃完了,弟子们有的都已经饿得起不来了。圣人这时候干什么呢?孔子依然弹琴唱歌,不会因困境而改变他的心情。

孔门弟子仅仅用“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十个字,就生动描写了孔子一行困厄的情形。当时的场景一定很狼狈,但再接着往下看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亮:这个时候,子路同学出场了,且用了一个字“愠”。

“愠”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心燥,不冷静。引申义是含怒,生气。《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愠,怒也。”本章指含着怒气。

一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学生“愠见”老师,谁敢啊?这时候子路却是“愠见。”

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这里的“穷”有两种解释;一、饥饿没有饭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穷的揭不开锅,这也算是事实;二呢,指的是老师的君子之道行不通。

从子路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仔细揣摩揣摩的,当时选择跟着孔子学习“仁义礼智信”,在天下行道,觉得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在孔子依然决然离开鲁国大司寇这个高官的时候,子路等同学也相应地放弃了当时优厚的生活待遇,跟着老师周游列国。本想着到了其他诸侯国还能吃香的、喝辣的。没想到,孔子之“道”,诸侯王们都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如何带兵打仗,如何争霸天下!在周游列国期间,常常是遭遇“畏于匡”和“司马桓魋其如余何”的尴尬。看来,老师的“道”也不是万能的,于是乎,一种牢骚和抱怨的情绪开始在“从者”中蔓延开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至于出现像子路这样“愠见”的行为。

老子在《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也就是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画外音:老师,你别鼓瑟唱歌了,唱歌能顶饱吗?

“在陈绝粮”是交代了这件事的发生的大致时间和地点,现场啥情况啊?是“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是具体的人物登场了。一个“愠”字,让我们感知到子路的怒气拂面而来,“君子亦有穷乎?”我觉得子路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困惑,老师,您不是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自己都不能吃上饭,咋让天下人吃饱饭啊?子路同学想不通啊,子路一出现,“在陈绝粮”这件事顿生波澜!我们接着瞧好吧!

“愠”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一处是《论语•学而篇》记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怀怨恨,不也是一位君子吗?)可这时候,子路偏偏“愠”了,说明子路同学的修行还欠火候!还不在“道”上。一处是《论语•公冶长篇》“无愠色”;一处本章句《论语》。

在这里,我们思考一下,很多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件事情,除了发怒之外,还能做什么?其实,发怒对做好事情一点帮助都没有。子路发怒,意思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不够冷静。其实,既然遇到了“在陈绝粮”这样的困境,那就如何能够冷静对待,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如何能改变这种“从者病”和“莫能兴”的境况。

孔子怎么做的啊?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后来,孔子派子贡去楚国。楚昭王派军队来迎接孔子,孔子才化险为夷!这就是圣人的智慧。而很多人只看到孔子在鼓瑟,不知道孔子早已派子贡去搬救兵了。为了稳定军心,不能让大家乱了阵脚,在危险的时候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所以孔子才一直“弦歌不止”的。有些时候圣人的做法一时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很正常的。

面对子路的质疑,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成语“君子固穷”出自于本章句《论语》,意思是君子再穷,也能够坚守节操,不为财物所诱惑。

儒家认为;君子做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道”,为了天下苍生,不是为了个人的锦衣玉食,家赀万贯。我们一看子路同学的问题,就知道子路的着重点在于自己,学习老师的“道”,本可以通过做官,衣食无忧的,如今却落到了这般境地。我们一想,觉得子路当时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人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自然就不穷了,有钱就能享受,这样的人生才能乐。学习《论语》,我们知道;孔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和颜回视金钱为粪土,他们的行走坐卧都在“道”中,所以他们才能贫穷也乐,富裕也能乐。

君子固然有穷困潦倒,“道”有行不通的时候。孔子在当时的困境中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毫不间断,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小人遇到这种情形就“滥矣。”“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记载:“滥,泛也。”即洪水漫延。本义指大水漫延、溢出,如:泛滥。泛滥含有过度的意思,故又引申为蔓延、肆意枉为、过度、失实、浮泛等义。这里是过度、无节制、漫无准则,有点的胡作非为的意思。小人不会顾及任何道德底线,只要让他饿不死,所谓狗急跳墙,意思是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什么事他都能做得出来。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人遇到了困境该如何做?在这里,我最佩服的是,“子路愠见”,你见到老师一脸怒气,啥意思啊?孔子却没有批评子路,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出一个君子遇到困境应该采取的做法。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解绶去职;面对“嗟来之食”,饥者选择了拒绝,他把人格的尊严看得比性命重要;这种在困境中能够一如既往保持下去的东西,这种能不为境遇所改变的东西,才叫“操守”。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你想做一个君子,你就得固守着穷,如果人人都固守着穷,那么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了,这里的穷是穷困的意思。在这里,有人说孔子这句话有束缚人思想的意思,人应该穷则思变,这才是常理。其实,我们读书需要结合这句话当时发生的背景来解读的,望文生义不可取,人云亦云更要不得。

孔子开创的儒学,从当时最初意义上给别人办丧事这一项单纯的业务,发展到后来可以通过读书入仕做官,这可以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子慕名而来。尽管孔子也有官至大司寇短暂的辉煌岁月,但更多的时候是“累累如丧家之犬”。“陈蔡绝粮”几乎让孔门处于一个比较灰暗的时刻,“子路愠见”,弟子们纷纷围过来观看,是啊?君子怎么可能穷呢?如此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做君子啊?老师。

圣人就是圣人,一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化解了“绝粮”的危机,但为什么君子也会有“穷”这个问题,孔子没有解决啊?说白了,也就是孔子之道为什么不能得到推行啊?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为什么诸侯王都不采用儒家的“道”啊?后来的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啊?就是因为商鞅变法是通过激发人的欲望。譬如,奖励军功,你杀人吧,杀的越多,我们国家就奖励你,给你升职,让你做大官!很多人没有什么本领的,不要命的本领还是有的。而圣人强调的是道德仁义,采取的是坚决不勾起人们的欲望,而是引导人们依“道”而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