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1)

文 |泉涌君 · 主播 | 赏新晴

亲爱的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中国通史》第九篇,第四十七至五十章,212-228页。

思考题:中国经济从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2)

从唐朝到明朝南北方经济的变动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国家税收主要依靠生产粮食和纺织业,因此我们将从这个方面,了解从唐到明,中国经济的变化。

先说漕运。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经济的支撑点偏重于北方黄河流域。

到了宋朝,宋代建都汴京,主要因素就是迁就漕运,汴京周围水路发达,总共有四条漕运路线向汴京输送粮食。

北宋时,国家税收尚且依赖南方,到了南宋,税收重心更是落到了江南地区,税务增加,而土地变少,老百姓的实际负担开始加重。

元代建都燕京,粟米来源依然依靠江南地区,还创造一种海上漕运,从海上将粮食运到北方,元世祖时期,海运粮食达到二百五十多万石。

明代的漕运经历了五次变化,首先仍然是河运,通过长江进入淮河,再运往黄河,然后到达北方;其次是海陆兼运,陆路漕运通道也开始普及;之后是支运、兑运,最后是改兑。

明朝时用于漕运的船有一万一千七百七十只,官军十二万人。

当时北方供应的粮食只有南方的五分之一,中央全靠南方供应粮食,每年支出的运费也非常庞大。

到了清朝,南北方漕运差距更加明显,清代额定每年漕运四百万石,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南北方漕运比达到南十北一。

可见从唐到明清,中国经济重心已经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说完漕运,再来谈谈农业税收的另一个大头——纺织业。

中国的桑蚕最早也起源于北方,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地方用“桑”字作为地名。

隋唐时期,纺织业在北方很繁盛,当时的江南还没有桑蚕养殖和纺织业。到了宋代,汴京的纺织物,颇有名气。

桑蚕纺织业的南移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时,绢税已经是南多北少。

到了清代,全国只剩下江宁、苏州、杭州织造。

也就是说产丝绸的只有江苏、浙江两个省份,彻底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转移。

那么,造成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3)

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

钱穆认为中国经济文化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主要原因有八个:

一是黄河易生水患,而且多次变道。比如周定王晚年、王莽建国三年、宋仁宗庆历八年等,黄河共发生六次决堤,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二是政治腐败,河工贪腐渎职,导致疏浚河道不及时,以至于政府花很多钱却收效少。

三是当时宋辽对峙,边境经常生乱,百姓无法安定,影响农业生产。

第四个原因类似,宋不仅和大辽对峙,还和夏对峙,所以整个北方农业生产区都受到严重影响。

五是金人统治时期,政治退步,北方农村人口被抢去当兵,荒废了农业。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4)

六是蒙古吞并金国,破了河南、河北等州郡,两河流域以及山东地区被蒙古军队屠城,人口损失严重,钱财、牛羊等被洗劫,城屋被烧毁,生产力都南渡避难了。

七是元代政治黑暗,军队要屯田,寺庙要屯田,于是军人和僧侣会侵占农民的田地,造成农业人口流失。

最后一个原因是连年征战,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化为废墟,极其萧条,已经没有人愿意在此定居和生产。

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方已经没有汉唐时期的鼎盛气象,故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5)

宋元明三代的学术

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后,贵族门第开始衰落,由于学术文化传播更加广泛,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公卿。

民间出现了许多藏书家,读书的人多了,书院也随之增多,因此宋朝时学术氛围很浓厚。

宋初的读书人是在寺庙里面借读,后来出现了很多仿造寺院规划修建的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等。原来私人聚徒讲学慢慢变成了书院讲学。

而且宋朝的读书人地位很高,讲学自由,宋朝的学者讲的是接近平民生活的人生、社会、国家等方面的内容,而不讲佛教道教的出世长生之道,也不讲霸道的君王将相事业。

宋代自范仲淹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已经觉醒到要改变现实,应该先从教育入手

因此心中有所抱负的读书人都走上讲台,向学生讲学。讲学需要讲堂,有了讲堂,又需要讲义。由于来听的人程度不同,时间也不固定,因此讲学分为了两派。

一派是陆象山教法,主张因人施教,直指本心。陆象山学派传承自二程兄弟,程颐程颢主张人静坐,就是好学,重视语录。

另外一派的代表朱熹,朱熹认为选几本重要的书,一直讨论和不断讲说,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后来元代录取士人的准绳。

学再发展到王阳明时候,王阳明提倡良知之学。讲学的人不必到书院,只需要几次谈话就可以了,也就变成了非学校的社会化公开讲学。

宋明两代共六百多年,除了宋庆历、熙宁以及明朝洪武和永乐年外,政府不能主持教育,领导学术。

而社会上的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对教育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宋明时期的儒家讲学风潮非常繁盛。

没穷过的人不会懂事(没穷过的人不会懂)(6)

有书君语:本周我们共读的书是《中国通史》,钱穆先生一生著述丰富,史学和文化学专著多达80余种,逾1700万言,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深远。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从理学到文学,从经学到政治,无一不通。尤其是其早期代表作品,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也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思想认识高度,至今在港澳台及海外几乎无出其右。

钱穆是难得的深入人心的讲史者,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所幸,这第三度讲授底本,终被一个叫叶龙的学生给记录了下来。

钱穆版《中国通史》这一尘封多年的通史经典,必定为万象纷乱的读史热潮注入一股清流,它或许不是最周赡的通史,但一定是最具情怀的中国史。这本讲稿的价值如何认定尚未可知,但其之于“钱学”,以及它背后那份对于中国史的温情与敬意,无疑颇具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