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多少年(为什么泊船瓜洲让人特别难忘)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或因思想性耐人寻味 ,或因艺术性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更多的作品是两者兼而有之 ,让世代传唱 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能够让我印象深刻永志不忘,却是因为诗词写作反复揣摩斟酌精雕细刻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泊船瓜洲多少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泊船瓜洲多少年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或因思想性耐人寻味 ,或因艺术性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更多的作品是两者兼而有之 ,让世代传唱 。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能够让我印象深刻永志不忘,却是因为诗词写作反复揣摩斟酌精雕细刻的故事 。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了王安石写作的过程。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是个典型的写文章诗词炼字例子,学生时候向老师学它,作老师的时候跟学生讲它,现在茶余饭后 也会经常谈起它,更加觉得万千变化存于一字,无限风雅 ,一处尽显。
王安石的创作过程采用的是比较法 ,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思路来体会分析 一下,在比较中切磋琢磨 ,在比较中优胜劣汰 ,在比较中臻于完美 。当然这种比较跟作者当初写作过程比较起来要简单的多 ,容易的多 ,因为当初作者写作是从千千万万中选一的填空题,我们现在做的是选择题 ,并且仅仅是五选一 ,而且已经预知了结果 。现在看用“到”“过”“入”“满”都不如“绿”字,都不能表现春风的作用 ,江南岸的绿意盎然,处处春色。只有绿 ,也只能是“绿”,才能表现出冬去春来万物更新, 春风催苏唤生,到处生机勃勃 ,春意涌动的怡人景象。先用“到”字,注曰“不好”,当然跟“绿”比较它就是不好 ,它只是例行的“到”到了,报到一下 ,没有目的没有作用 刻板生硬 。“过”字同“绿”比较 就显得轻描淡写,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感觉过往既逝,难以留住 ,春风留不住,意境就要差一些了 。“入”有进入侵入插入混入等等意义 ,相对于风而言,它是巽,是无孔不入是流入 ,虽然它写出了侵染的作用 ,但不能表现出绿的效果 ,不能表现春风化雨 春风化物的奇妙作用。“满”需要和百花盛开 万物欣欣向荣 比照着用,物种要多 ,色彩要丰富,好像不是一个江南岸所能承载的了的,到底“满”成什么样子了 ,也很抽象空泛 ,没有“绿”那样的视觉意象,具体 生动 鲜明 。并且饱满意思中还缺少了点含蓄 。“到”“过”“入”都是动词 ,“绿”虽然是形容词 但在这里是个使动用法 ,更显得静中有动,展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这样看 ,我们是不是觉得“绿”在这里使用的更加准确生动得体传神呢?
说到这里 我不由得对这首诗再次吟咏,脑海中也仿佛涌现出诗人王安石书案秉烛 奋笔疾书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姿态,以严谨的作风,唯美的精神 ,对诗歌做沉浸式 深层次的体验 ,于是一篇千古流传的诗歌便洒然而出了。
无用讳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也就不必在意有赞赏的声音批评的声音 ,主流的意见个体的看法。诗人臧克家就觉得用绿字,太过具体化 ,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当然 这种微弱的声音早已淹没在喧天震耳的赞叹声中了。
当然我对诗歌赞叹,更对诗人赞叹 ,赞叹诗人在诗中展示的宠辱不惊 胸怀坦荡豁达人格魅力 。李白遇到赦免后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是《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都是喜不自禁归心似箭 ,当然表现百姓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到位的,千百年来也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这首诗是王安石受到朝廷的第二次重用返回京城途中所作,同样是在人生际遇从失意绝望到富有希望得意的人生转折点上 ,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迈与欣喜 ,却看到他没有上任却已思归田园的深沉豁达 ,我们更可以窥见一位勇立改革潮头“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记名利得失一往无前的能臣猛帅 ,更可以在千万年的历史风尘中清晰的看到一位高山仰止的大写的巨人 。
这里我援引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的话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这里我偏爱的诗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