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斗顾命大臣(宰相写下青鹅两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其中,猜字谜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娱乐活动。
但是如果把猜字谜放在朝堂上,可就不是娱乐那么简单了,有的时候,甚至会被人用来打一场“谍报战”。
我只嫉妒我弟弟
话说唐朝年间,河东地区有一名门望族,便是河东裴氏。
这裴家从汉代,便有人官至九卿,历经了魏晋南北朝,依然门第不落。到了唐朝之时,由于族人太多,故而河东裴氏分为了“五房”,分别为西眷裴,洗马裴,南来吴裴,中眷裴,东眷裴。
在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期,这“裴氏五房”之中,最为闪耀的两颗新星,那便是洗马裴的裴炎,中眷裴的裴行俭。
当时“洗马裴”裴炎已经升任为了黄门侍郎,兼中书门下三品,是为宰相。“中眷裴”裴行俭担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文武两职。
那么,裴炎一个三品的官职,为什么会是宰相呢?
其实在唐朝,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当过“天策上将”,是二品官职,所以自从李世民之后,为了表示尊敬,“避官讳”,最高的品级只有三品了,一品和二品,那都是“追封”的,活人一般很难拿到。
虽然哥哥裴炎位居宰相,官比弟弟裴行俭大,但是裴行俭可是文武双全还年轻,晋升只是早晚的事,这就让裴炎心里不爽了。他不去嫉妒别人的位高权重,偏偏嫉妒与自己同族的裴行俭。
果然没多久,裴炎就等到了一个阻止裴行俭晋升的机会。
公元680年,东突厥各部作乱,裴行俭奉命出征,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只打的东突厥各部溃不成军。
并且裴行俭还使用离间之计,令东突厥的“阿史那伏念部”与“阿史德温傅部”心生间隙。不久,阿史那伏念向裴行俭送来了降书,裴行俭也承诺了“缴枪不杀”。
可以说在这最后一战之中,裴行俭兵不血刃地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但看到弟弟大获全胜,哥哥裴炎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便向此时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提了点“建议”。
此时,面对“阿史那伏念部”的不战而降,别提皇帝李治有多高兴了,可正当李治准备给裴行俭加官进爵时,裴炎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阿史那伏念为什么会投降?那是因为我们的士兵强盛,他们内部不团结,处于两面受敌的状态他才选择了投降了。他们这是被逼的,并不是真心投降,恐怕一有机会,他们还会犯上作乱,应当将他们斩尽杀绝,以绝后患。
没成想,李治竟然真的听信了裴炎的话。没过多久,阿史那伏念等54人,尽皆于闹市口斩首示众。
而对于裴行俭,李治在多次思考了裴炎的话之后,对于其“大破东突厥”的功劳,也决定暂时搁置,只给裴行俭封了一个“闻喜县公”的爵位。
裴行俭听了之后,连连哀声叹气,这时旁边的人跟他说:这都是你那个当朝的哥哥进的谗言。
然而裴行俭却说道:“我不是因为自己的功绩如此悲伤,我是觉得杀降这种不祥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我大唐的国土上,只怕以后周围各部,再也没有愿意归顺投降的人了。”
从此,裴行俭借口身体有病,再不出面上朝了,没过多久,裴行俭竟然真的身患重病,不治而亡。
而裴炎也因为劝李治杀降这件事情,被时人所不耻。
没多久,裴炎的报应就来了。
硬刚“天后”
在裴行俭死了之后,裴炎着实是开心了一阵子,接下来,他把心思专心致志地放在了李治和武则天的身上。
老谋深算的裴炎当然能看得出李治的懦弱和武则天的强势,于是在二人之间,裴炎的立场明显偏向了武则天。
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病重身亡,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
在李治给李显留下的顾命大臣之中,裴炎赫然在位,改任中书令。
并且李治临终前留言:
“一切大事有不决者,皆交天后裁决。”
就是这句话,让裴炎更加坚定地抱紧了武则天的大腿。
嗣圣元年,皇帝李显想给他的岳父韦玄贞封一个侍中的职位,结果遭到了裴炎的反对。
裴炎明白,这是李显想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但裴炎这个中书令就是专门执掌政笔,这种人事任命的“红头文件”,只有裴炎这里发出去的才有效果,而裴炎却偏偏卡住李显,就是不给他写诏书。
到了最后,李显生气地一拍桌子:“这大唐是朕的,我就算把整个大唐让给韦玄贞都做得到,我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裴炎听了之后,却顿时开怀大笑,赶快将此事禀告武则天。
武则天便直接令裴炎率众大臣入宫,宣布“李显言行失态,不似人君,贬为庐陵王,豫王李旦,登基大宝”,是为唐睿宗。
这废除李显的圣旨,倒是裴炎亲笔写的。而新皇帝李旦对于裴炎则更是高看一眼,于是便封了裴炎一个“永清县男”的爵位。
但不曾想,本应紧紧抱住武则天大腿的裴炎,此时却与武则天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随着李旦的继位,武则天把大权握的更紧了,而她的獠牙也真正地露了出来。这时裴炎才意识到,帮助武则天上位的后果是多么的不堪设想。
裴炎虽然嫉贤妒能,还爱打小报告,但在他的心里,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一个女的当皇帝。
于是当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上书,要求为武家立庙,追封武家的先祖为王,裴炎坚决反对,并且用汉朝时吕后的事情劝谏武则天。
武则天听后非常不高兴:“吕氏的王,那都是分封给活人的,而我则是在尊崇先人,岂能同日而语呢?”
裴炎硬是不答应,握着笔就是不写诏书,武则天无奈之下只能作罢。
没过两天,武承嗣再次上书,编造证据,诬陷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人谋反,其言下之意,就是让武则天把除了她这一脉的李家宗室之外,全都赶尽杀绝。
裴炎又站出来,极力反对武则天,虽然武则天愤怒不已,但此时还心有顾忌,没有降罪裴炎,反而在不久后,把他的爵位晋升为了“河东县侯”。
武则天的拉拢很明显没能打动裴炎,但她哪里知道,裴炎在此时正在策划着一场阴谋,那就是等到武则天出游之后,裴炎率人“绑架”武则天,逼迫她还政李旦。
结果因连续数日天降大雨,武则天始终没有出宫,裴炎的谋划落空了。
不过很快,另一个机会又来了。
童谣“青鹅”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自封大将军,欲勤王救国清君侧,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徐敬业此人深知造反不是一件小事情,于是便心生一计,令他麾下一个叫骆宾王的人,想办法策反一群朝中大臣。
此时的骆宾王,可不是小时候那个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神童了,而是跟在徐敬业身旁起兵谋反的谋士,为了能达到目的,骆宾王竟然真的还想出来了一条“毒计”。
他令人编了一首童谣到洛阳之中散播,弄得家家小儿都会传唱: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这句童谣传到裴炎耳中,当即令其大吃一惊。
这一片火,两片火,是一个“炎”字,“绯衣小儿”的“绯衣”,合起来是一个“裴”字,这句话也就是说,他裴炎要“当殿坐”。
难道他裴炎是要当皇上不成?
这样的童谣传到了她武则天的耳朵里,那就是没事也得整出来一堆事儿,更何况武则天估计早就看自己不顺眼了,有了这个机会,说不定真的要一举除掉自己。
瞬间裴炎心中一狠,现在自己是不想谋反,也不得不谋反了,更何况“绯衣小儿当殿坐”,自己万一真的有机会当皇帝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裴炎一边稳住武则天,一边给徐敬业传了一封密信。
但他哪成想,这封密信却被武则天的暗探给截到了,在打开了这封密信之后,只见信中只有两个字:“青鹅。”
青鹅?一旁的大臣们看了都感觉非常奇怪,这是什么意思?裴炎要请徐敬业吃青鹅?
就在众大臣疑惑不解时,武则天却一声冷笑:“裴炎,你好大的胆子,连让徐敬业起兵的时间都约定好了吗?”
于是下令将其关入大牢,择日斩首。
此时朝堂之上,众大臣一头雾水,武则天见状便用拆字法说出了缘由。
原来,这青鹅之中的“青”字,从上往下看可以被分成“十二月”这三个字,而“鹅”字的繁体写法则是“鵝”,左边是一个“我”,右边从上往下看,是“自与”两个字,合起来便是“我自与”。(朝廷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十二月,我自与?
这明显是裴炎暗示徐敬业可以在十二月起兵攻城,自己则会在城中作为内应。
于是武则天一纸诏书,将裴延下了诏狱,令人严加审问。
在当时,一群大臣皆为裴炎上奏,声称裴炎绝无谋反之心,甚至有人愿意身家性命为保,但是武则天对于这些求情的奏折,却一个也不看。
裴炎也是长叹了一口气,都不用管我了,都走吧。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我身为宰相,这个官实在是太大了,太高了,我进了诏狱,如果全须全尾地出去了,那实在是太打武则天的脸了,所以,我是无论谋反不谋反,都活不成了。
不过一个月,裴炎被武则天下令,在洛阳都亭里斩首示众,并且抄家罚罪。
但就在武则天抄家时,她才明白:这个靠巴结诬陷上位的裴炎,居然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
裴炎平时上朝,就是一身洗了又洗的粗布衣裳,皇帝也好,武则天也罢,倒都没太在意。
一个宰相何至于此?肯定背后不知道贪了多少。
可当武则天的手下真正抄家时,在裴炎家中挖地三尺地搜了一遍,却只找出来了一堆粗米,称了一称,连一石都不到。
可见这个被后世骂成小人的宰相,倒还有廉洁的一面。
而直到二十六年后,武则天和李显都死了,李旦再次复位,裴炎才被平反,追赠太尉,谥号为“忠”。
其实裴炎这一生,很难说他到底是好是坏,如果真的说起来的话,那么只能说他太偏激了。
连看到自己的同族之人立了大功,竟然都会心生嫉妒,到了武则天执政之时,他又因为站队的问题摇摆不定,既想落得一个“忠于李唐”的好名声,又不想失了自己的宰相之位,最后落了个被武则天所杀的下场,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