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传记剧本集(我的书桌终于有了镇桌之宝)
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即便没有完整看过,中学课本里也有节选,多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东西。我也不例外,了解到《罗密欧与茱丽姐》应该是因为电视荧幕里各种爱情流行乐,后来初三语文课本还有部分节选;了解到《麦克白》是因为余秋雨的散文,其中对清晨的敲门声做了细致入微地解读;了解到《威尼斯商人》是因为高中英语课本里有一小段节选,到现在我还能背过那句“Mercy falls like gentle rain”;至于《奥赛罗》《哈姆雷特》等等则要到了大学才能了解到了,不过只要有了了解,那就是一生都不得不留恋的所在。
当然,东西看多了之后,多多少少跟原来想的就有点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不同,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小的时候就通过电视了解到有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初一开始学英语,初二的时候还通过老师的帮助知道了英文名字叫《Romeo and Juliet》。当然,完整地看完整个故事要到大学了,我记得大学期间最先读的文本之一,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就是各种版本的电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应该是把几乎所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都看了一遍,包括根据这个而改编的《西区故事》。
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梗概之外,其实人们很容易忽略了罗密欧的渣男本质。作为贵族公子,多愁善感的罗密欧实际上是个花心大萝卜,戏剧的开始是罗密欧为一个叫罗瑟琳的女孩子肝肠寸断,他之所以会去朱丽叶家的舞会也是因为罗瑟琳也在邀请名单上。只不过,等他真的到了舞会现场,他见到了未满十四岁的朱丽叶,完全把罗瑟琳抛到了九霄云外,对着朱丽叶感叹:我以前的爱恋是假非真,今天才真正遇上绝世的佳人。接着就是第二天确定要结婚,然后下午就办了婚事,回来的路上失手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哥,然后被流放,周四的早晨朱丽叶迫于逼婚喝下昏死的毒药,不久之后就被安放在家族坟墓里,罗密欧闻讯赶来,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喝下了自己买的毒药。醒过来的朱丽叶发现事情并未如所料,只能用短刀自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他们结婚快死得早,否则两个未成年的年轻人还不知道有怎样的结局呢!
再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威尼斯商人》。可能还是因为中学时的影响吧,课本里三言两语把这个故事讲完了,然后用一套意识形态的似是而非的理论来生搬硬套其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以前在老师的讲述下,放高利贷的夏洛克有多么可恶,一定要人家把五磅肉割下来,一点没有怜悯之心。当时很多人也为着鲍西亚的智慧而赞叹不已,不仅给自己心上人一次完美露脸的机会,还救下了心上人的恩人,而且还惩罚了这个十恶不赦的犹太奸商。
后来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我觉得读《威尼斯商人》一定要配合着阿尔帕西诺的同名改编电影来看。这部戏剧与其说是在控诉奸商,倒不如说在反应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当时欧洲人出于对犹太人的敌视,不仅让他们住在特定的保留区,让他们带上代表羞辱的红帽子,而且还不允许他们有正当生意。为了活下去,犹太人能做的就是做放高利贷的营生,而这偏偏又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夏洛克当时腹背受敌,一方面是当时人对他和他的族人的轻蔑,另一方面是自己女儿的不理解,甚至背叛出逃。孤家寡人夏洛克并不是真的想要安东尼奥的那五磅肉,他想要的就是给自己争一口气。他在决定报仇时的那一段话振聋发聩: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仇视犹太人的基因很早就有了,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给我们呈现出了几百年前他们悲惨遭遇。后来波兰斯基最富盛名的《钢琴家》里,主人公席皮尔曼一家被迫离家时,席皮尔曼问他哥哥在看什么书时,他脱口而出的就是《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这一段: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
至于《四大悲剧》,对他们发生完全的兴趣,肇始于当年余秋雨在他的文章和视频里的零星解读。比如说他讲到了《麦克白》里夫妻二人把国王杀死之后听到的敲门声,还有麦克白妻子总是洗手的寓意,《李尔王》里老国王李尔为什么可以那么糊涂,他明明知道只有小女儿是真的爱他,但他就是把小女儿的财产和土地夺走。大二的时候因为要读一些外国名著,老师带着我们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开始的“命运”话题,延伸到《哈姆雷特》,我读完了文本之后又去看了电影。到现在为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梅尔吉布森的版本,但不知道为什么,网络上再也搜不到了。
《奥赛罗》对我最多的影响还是因为语言,并不是说奥赛罗在语言上有多么与众不同。我第一次试图读《奥赛罗》,是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写关于这个的书评,而且一定要是英文的。我于是把英文的《Othello》拿来看,结果发现从第一行开始没有一句是能读懂的,最后只能把中文版拿来了解了一下故事梗概,才写了那篇书评。
之所以没读懂,主要是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跟现代英语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一个刚刚懂点英语皮毛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欣赏那么高级的中古英语的。但那次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导致我一直想读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2014年因为我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给学生讲莎士比亚,我花了半年的时间中英对照着把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外加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了一遍。
如果说有什么成就,我一时很难想到。但那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圣经》英文最权威的是英王钦定本KJV,但因为其中的语言是用莎士比亚时代的中古英语写成的,真的很难读得下去。那年我读完莎士比亚之后再读KJV,尤其是读到诗篇的时候,人生中第一次发现,原来KJV版的诗篇竟然如此之美妙,这是以前根本没有体验过的。所以,我的kindle里有一版莎士比亚全集的英文,总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有时候背一两句,很受用。
当然,莎士比亚的戏剧我还有很多还没读,尤其是最出色的宫廷剧,我好像真的没怎么看过。最近看到《莎士比亚全集》在做活动,我磨了夫人半天想要买下来一套,一来是因为用这套书作为我书桌的镇桌之宝,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二来也实在是莎士比亚本身魅力的吸引。并且我也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爱上读书,若要如此,父母的示范作用就很重要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